标题 |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 |
范文 | 胡金兰 彭慧洁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往不管是中小学或高等教育学校,都把知识、技能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地带。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健康对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日益显现,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全民心理健康教育,其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重点建设区域。近年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如雨后春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了心理咨询室,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和制约,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未达到预期目的,发展不协调、不均衡,严重地影响教育教学的成效,不能充分地发挥心理教育的作用。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为了及时解决和防治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各高校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成立心理咨询室等。但是大部分的心理健康工作还只是停留理论教导层面,很多学校将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放在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位置,认为只要学生最后测试合格心理便不存在大问题,就这导致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流于形式。由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心理咨询室是一个“特别”的地方,由于很多高校在设置心理咨询室时,简单将它布置成一个诊疗室,心理咨询老师穿着白大褂,这让学生先入为主地认为来心理咨询室是自己有精神病,步入这个地方意味着自己“有问题”,因此为了避免他人异样的眼光,很多学生即便心理出现不健康的症状,他们更愿意与朋友或同学倾诉,而不愿走近心理咨询室寻求老师的帮助,这在很大程度上架空了心理咨询室的作用,使得心理咨询室门可罗雀,这一假象会传递出错误的信息,使得学习决策部门认为我校不存在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心理咨询室也就成了摆设。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决定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实效性。据教育部门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在所有学科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是最薄弱的,从目前我校情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明显短缺,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且具备专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并具有实践经历的老师基本是凤毛麟角,队伍主要由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和德育思政教育工作者构成,这些教师大多数不是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具备相应的业务水平。由于专业化程度低,便很难在教育和咨询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效果,导致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足,严重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取得。同时部分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足导致职称晋升之路困难,老师难以形成内心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师资流动性大。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提前预防教育机制 我国目前大部分高校是在新生入校初期统一做心理普查,以便发现问题,之后就是有针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开展工作,但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隐蔽性,不会被轻易察觉。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治标不治本,过分强调心理疾病的治疗,没有从预防着手。要想提高心理健康的成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表面显现的心理问题,应该追根溯源,只要发现有心理健康隐患,应及时加以引导,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解决问题于根源。 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多。 1.学业压力。很多人会觉得大学应该是一个自由轻松的象牙塔世界,可是上了大学随之而来的学分制、各种证书考试等很具体的问题接踵而来。没有了高中时期的“高强度管理”,很多学生变得自由散漫缺乏自律,很多学生没有掌握适合大学的学习方法,努力了也可能拿不到好成绩,反而不能完成大学学业,这让他们对学业多了一份恐惧和排斥。还有很多同学的学业压力来自拖延造成的压力,很多学生喜欢纸上谈兵,总是打着学习的口号,做一些与学习不相关的事情,反过头来还说是学习给了你很大压力。 2.沉迷网络。大学相对中学阶段,多了很多自己支配的时间,很多学生脱离了中学阶段高强度的学习状态,到了大学未能及时调整自己适应大学生活节奏,感觉自己每天都很迷茫,找不到继续努力的目标和理由,没有了外部力量的强制,又缺乏自律、自觉性,只能每天浑浑噩噩,碌碌无为。因此不能合理的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加之计算机网络日新月异,很多学生把时间都耗费在网络上,在虚拟空间寻求自我满足,最终依赖网络难以自拔。 3.人际交往障碍。没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常常让人感到局促不安,不自信甚至自责,愈是这样就愈容易退缩以致进入一种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大学理宿舍是个集体生活的场所,来自五湖四海大江南北的人聚集在一起,由于民族风俗,生活习惯甚至语言等等的不同,在日常的相处中难免磕磕碰碰,小矛盾在所难免,如何处理好这点常使处于这一关系中的大学生都要为着能左右平衡而努力而渐感压力。 4.就业压力。随着每年大学毕业生不断增长,大学生们就业压力也与日俱增。面对激烈的竞争,很多大学生感到恐惧与迷茫,不知道自己学到的知识能否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不确定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就业方向。害怕自己所学的专业找不到好的工作,不知道自己学习的重点在哪。很多同学由于没有一些证书和荣誉傍身,对未来就业存在不自信,一些同學进入大学就是为了混个文凭,在面对找工作时自然会因为没有真品实学而产生胆怯。 5.经济压力。虽然现在国家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贫困失学,但在大学阶段,难免同学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贫富差距,存在消费攀比情况,有部分同学会因为家庭贫困产生自卑的情绪。大学期间,同学需要花销的地方增多,很多同学的经济来源全都依仗父母,这对很想减轻父母负担却又无能为力的同学无疑也会产生心理压力。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对策研究 (一)搞好宣传教育,转变思想认知 只有从内心深处使学生认清心理健康的本质和影响因素,学生们才能正确去对待,提高心理能力。一是开展心理常识宣传普及。通过组织专题教育、印发宣传画册、设立宣传橱窗等方式,让学生们真正了解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澄清模糊认识,正确预防和处理心理问题发生。二是组织心理教育案例解析。收集一些通过心理疏导缓解压力、化解危机的案例视频,通过边看边讲边研讨的方式,让学生们感受到心理学的魅力。三是多维度教育合力引导。心理问题的发生原因有很多,在开展心理教育的同时,也要发挥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抵制腐朽文化侵蚀,端正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不如意和艰难困苦,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二)完善基础设施,规范运行机制 只有把配套设施搞完善,把制度机制建立起来,师生才能都引起重视,提高工作效率。一是优化心理咨询室配套建设。着眼为学生身心健康服务,建设心理健康中心,除设立心理咨询室外,还应设立压力释放、身心放松等功能区,比如K歌房、轻音乐聆听、假人击打等,使其变为一个可供学生舒缓身心的场所,而不是一个看病的医务室。二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每名学生设立心理健康档案,每年定期组织心理测评,实时记录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及时将可能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事件记录在案,便于分析和监控,防范于未然。三是建设心理行为训练场。根据学校需求建设心理行为训练场,让心理健康教育走出课堂。 (三)创新学习模式,提高参与热情 积极改变“我讲你听”“满堂灌输”的教学模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们主动参与融入进来。一是开展心理行为训练。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开展合力冲击、信任背摔、超越自我等心理行为训练,增强学生的自信、协作、友爱,让学生在面对各种挫折打击时,能够知道如何处置、应对自如。二是组织心理放松调适。课堂讲授一些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可以自己做的心理放松调适方法,让学生跟着老师的讲课一起动起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同时也能让他们感受到切切实实用得着,而不是空泛的理论。三是设立网上心理咨询值班服务。利用校园网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平台,让学生们能够利用网络进行咨询提问,打消他们担心被人笑话的顾虑。 (四)加强交流合作,厚实人才底蕴 师资力量是教学质量的基础,提高高校心理教育教师素质,有助于增强心理教育效果。一是成立心理教育教研室。正所谓术业有专攻,成立专门的团队来做心理教育工作,即体现了学校的重视程度,又能更好的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二是向先进单位学经验。组织到心理教育教学成效好的单位参观见学,学经验、学方法、学建设,取长补短。邀请心理教育专家给心理教育老师进行辅导,面对面传经验、教方法,切实提高老师的专业水平。三是增强教学资格认证力度。鼓励老师积极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考试,确保从事学校心理教育的老师都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认证。也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招收一些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教师,切实把人才队伍搞得既专业、又充实。四是提高心理教育老师福利。从事心理教育、心理咨詢的老师时刻要面对别人心理的垃圾,也时刻会有学生来寻求帮助,比其他学科的老师付出的要更多,可以为心理教育老师增发岗位补贴,调动老师参与心理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重大的影响,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较多,问题复杂,本文所述可能不能罗列所有,还需要更多研究。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的体系,它需要全校各个部门通力合作、互通信息、增强意识,各高职院校要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和预警系统,做到早发现、早干预,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