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红军长征途中强化官兵荣誉意识的途径 |
范文 | 刘若璇 [摘要]崇尚荣誉、争创荣誉、传承荣誉对于军人意义重大,红军长征途中随着人民军队的不断壮大,树立官兵强烈的荣誉意识极为关键。军人的荣誉意识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面对红军队伍中成分复杂,官兵文化程度总体偏低,参军来源各异的现实情况,必须通过荣誉意识的培育有效激励广大指战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保证为长征胜利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通过对政治工作史料的筛选整理,以战斗进程为时间线索,分析把握了红军在战前政治动员中强化荣誉认知的途径,回答了军人应当以爱国、打赢、严守纪律为荣。列举了官兵在战斗中履行荣誉使命后内心对于荣誉意识的特殊认知,只有将荣誉意识践行到荣誉使命中才能体现荣誉意识的价值。战斗结束后,通过对战斗过程的总结评价,不断完善荣誉功勋体制和建立健全奖励机制以激发官兵荣誉意识。长征途中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对于今天教育官兵崇尚荣誉,树立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争做新“四有”革命军人都有着借鉴意义。 [关键词]长征;红军;荣誉意识 习近平主席在全军政工会上明确指出:“要注重发挥政策制度的调节作用,增强军事职业吸引力和军人使命感、荣誉感。”军队功勋荣誉制度具有促进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提高军人荣誉认同感、加强军事人才队伍建设的作用。我党我军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就已经认识到培育军人荣誉意识的重要作用。红军在土地革命的长期斗争中,尤其是在长征途中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做法,形成了优良的传统,以不同的方式激励强化了军人的荣誉意识,对于今天引导军人崇尚荣誉、维护荣誉以及完善军队功勋荣誉制度有着借鉴意义。 一、战前政治动员中强化荣誉认知 军人的战斗精神的培育主要依靠军人内心强烈的荣誉感来催生,而荣誉感从本质上看就是官兵头脑自发形成的荣誉意识。荣誉意识虽是自发产生,却不是每一位士兵与生俱来的,必须通过长期的特定灌输和培育才能促使其形成。荣誉意识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稳定性,军人一旦形成了较为坚定的荣誉意识,就可以超越各种底层次的需求,成为军人内心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激励和感召其不惜付出生命代价完成使命任务。 对土地革命时期红军的主要来源和文化水平进行考察,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信》中强调:“我们千万不要忘记红军的来源和它的成分,五月份统计,全军一三二四名党员中,工人三百一十一,农民六百二十六,小商人一百,学生一百九十二,其他九十五,工人与非工人的比例是百分之二十三对百分之七十七。”[1]不难发现其复杂性和特殊性给荣誉意识的培育和树立带来了较大挑战。因此,辩证唯物主义要求看待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依据红军的特殊情况“对症下药”,才能准确恰当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战争打响之前的战前政治动员是树立强化官兵荣誉意识的核心环节。在该环节必须认真清楚地回答军人究竟以什么为荣这个问题。长征时期军人所讲求的荣誉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一是军人以热爱国家、保护人民为荣。红军在敌人第五次“围剿”最紧张的环境中依然举行全世界劳动群众反帝国主义斗争的八一节和中国工农红军的纪念节,可见正是在战争迫在眉睫的时刻,更需要进行爱国主义、反抗帝国主义的教育。朱德在1934年8月1日《红星报》上发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八一”节给全中国工农红军的命令》中写道:“只有苏维埃和工农红军是能够将中国从日本及一切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解放出来的唯一武装力量,所以我们第二个任务就是要开始于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2]通过强调面临的严峻环境来强化红军官兵的责任意识与一切帝国主义做斗争的荣誉意识。二是军人以战争中取得最终胜利为荣。1934年8月14日袁国平在《高虎脑战斗的政治工作》中总结战前政治动员的成功经验时提到:“具体宣传当前我们军团的光荣战斗任务是:‘誓死保卫赤色驿前和石城,迎头痛击蒋介石的主力,不让敌人侵占苏区寸土,武装保卫秋收,粉碎蒋介石主力中的主力,粉碎蒋介石新的大举进攻计划,我们要拿这样战争的胜利来彻底粉碎五次‘围剿。”[3]通过战前对守备部队进行光荣战斗任务的部署,强调完成任务就是获得荣誉的途径,强化官兵头脑中以履行战斗使命,打赢战争为荣的荣誉意识。三是军人以严守纪律为荣。军人荣誉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品德荣誉,一种是功绩荣誉,严守纪律属于前者。谭政在《红军第一师政治部关于高兴圩以北战斗的政治工作报告》中总结战前动员的政治工作内容,除了通过层层调配和精确部署来保障警戒严密和没有投敌现象,更是对官兵进行纪律荣誉教育。1934年10月7日的《朱德、周恩来、项英关于九军团移瑞金加强政治工作的指示》中强调了六条纪律,规定了九军团行动中的几个“绝对不许”,通过政治工作来进行纪律教育。政治教育是向官兵强调守纪律的重要性,这种方式方法实质上就是在官兵头脑中牢固树立起以守纪律为荣的意识。 二、在履行战斗使命中争取荣誉实践 荣誉意识在人脑中形成,对于形成效果的判定需要落实于行动。英国马洛曾说:“荣誉要靠我们用行动去争取。”军人的荣誉实践才是荣誉意识是否被树立起的判断标准,只有将军人的荣誉意识外化为履行战斗使命的实践活动才能算作是荣誉意识已经被树立并强化的证明。如果一名军人仅有对何为荣誉的判断,却迟迟不付诸于战斗实践,那么这样虚无缥缈的荣誉意识的树立毫无意义。 红军长征途中的荣誉意识之所以可以判定为成功树立,就是由于在战斗实践中,官兵践行了荣誉意识,努力争取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荣誉。这种争创荣誉实践的意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攻坚克难争荣誉的意识。红军第四方面军率先通过编写军训的方式来树立官兵在作战中以攻坚克难为荣的意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4]打赢才是硬道理,打胜仗就是最大的荣誉。红四方面军在短短16个字的军训里深刻阐述了官兵必须树立起不畏艰险,不惮前路的必胜决心。1934年12月21日《总政治部关于创立川黔边新根据地工作的训令》中,目前动员的中心口号将“不怕艰苦,不怕牺牲,为创造新苏区而奋斗”[5]作为重要内容,以响亮的口号这种宣传形式感染官兵,潜移默化中为官兵树立起勇敢作战,争做光荣一兵的意识。二是不怕牺牲奉献争荣誉的意识。1934年12月1日《中央局、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关于保证军委一号一时半作战命令全部实现致红一、三军团电》中反复强调了要想争取荣誉实现全部作战命令,就要“人人奋起作战的最高勇气,不顾一切牺牲,克服疲惫现象,以坚决的突击执行进攻与消灭敌人的任务,保证军委一号一时半作战命令全部实现。”[6]通过下达作战的命令向官兵传达争荣誉就要在战斗中做到不怕牺牲,勇于奉献。1934年12月29日《把巩固部队的飞机送给我们的模范连》中总结了“锋”部第五连、“吉水”第九连、“冲”部第三连的光荣做法。之所以将奖旗送给这样的三支部队,正是由于他们在战斗中没有一个人因为畏惧困难害怕牺牲而逃跑掉队落伍。通过这种表彰模范连队,通报模范连光荣做法的方式,教育全军官兵应以不怕牺牲为荣,向光荣连队学习。三是严守纪律争荣誉的意识。1935年1月3日《总政治部关于渡过乌江后创造新苏区的政治训令》中从正确处理群众关系、合理安排娱乐时间、坚决打击地方军阀几个方面强调了必须严守纪律。“政治工作正确的执行与政治工作人员以身作则的模范作用,对于动员与团结全体红色战士为争取反攻的彻底胜利,最后粉碎五次‘围剿,创造川黔边新苏区的伟大任务,有决定的意义。”[7]以军事斗争任务的全部完成作为荣誉获得的标准来激起官兵以严守纪律为荣的意识。 三、在完善荣誉制度中深化荣誉激励 红军长征中荣誉制度的建设是促进红军荣誉意识形成的关键之举,以稳固的荣誉制度在官兵中营造出争取荣誉的积极氛围制度在红军建设中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荣促荣,一类是竞赛争优。以荣促荣主要体现在对功绩突出者授予功勋荣誉、树立榜样模范、共同学习突出事迹。1934年8月1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司字第卅九号)——为在与敌五次战役中有特殊战绩的指战员颁发红星奖章》就是军委为了鼓励与发扬该指战员的英勇事迹特别在“八一”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颁发红星奖章,按其功绩奖给红星章。在命令后附有每一名授奖人员的事由概略。严格的荣誉表彰程序和记录给其他官兵以激励,详细的功绩事迹是榜样的力量,促进广大官兵学习效仿。1934年7月10日谭辅仁发表在《红星报》上的文章《巩固红军的模范营》从侧面体现出了评选出的模范连队是其他连队开展工作的范本。列举了六点处理“消灭逃跑、失去联络、落伍、掉队的现象”的正确做法,传递了以“干部和群众打成一片”、“发扬干部的自动工作精神与积极性和责任心”、“阶级警觉性提高”[8]为荣的好的工作成绩。这样的表彰方式,既总结了工作经验又强化了官兵头脑中的荣誉意识。竞赛争优主要体现在组织各类竞赛、进行荣誉评定。1934年11月9日红星政治部下达了《红军第四方面军各军工作比赛条约》,其目的在于“为巩固已得胜利并开展更伟大胜利,彻底消灭刘湘残部,粉碎‘川陕会剿,特订立各军三月工作比赛条约。”[9]该比赛条约的订立正是激励官兵的战斗精神。而战斗精神来自于官兵内心追求荣誉的意识,口号中“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夺胜意识就是荣誉意识得以强化的体现。 [注释] [1]毛泽东.毛泽东军事文选(第一卷)[M].北京:军事科学院出版社,1993:80. [2]总政治部办公厅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二册)[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837. [3]总政治部办公厅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二册)[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860. [4]总政治部办公厅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二册)[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972. [5]总政治部办公厅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二册)[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988. [6]总政治部办公厅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二册)[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985. [7]总政治部办公厅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三册)[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6. [8]总政治部办公厅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二册)[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823. [9]总政治部办公厅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第二册)[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96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