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学术论文研读与历史教师的继续教育
范文 ○朱 煜
历史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主要有开设研究生课程班、组织教师岗位进修和举办骨干教师培训等等。这些培训活动,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历史教师的不同需求,但是它们一般都采用学历培训的课堂授课形式,注重知识传授,没有真正将着眼点转向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方面上来。我国基础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现在已由学历教育为主进入以继续教育为主的新阶段,这就需要历史教师的培训要迅速转变观念,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传统的课堂讲授形式显然已不太适应新形势下继续教育的要求。当然,必要的讲授还是要的,但决不可局限于此。时代要求我们努力探索一些崭新的、尤其是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形式。只有这样,历史教师的继续教育质量才能产生质的飞跃。
近阅台湾最新一期《清华历史教学》杂志,上面介绍了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的专家采用“学术论文研读”的形式培训中学历史教师的做法,读后颇感耳目一新。我以为这种形式值得我们历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时参考。本文即以台湾同行的经验,并结合个人对学术论文研读与历史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考察,提供一隅之见。

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举办中学历史教师暑期进修班已有多年。为使工作卓有成效,该所专家不断总结经验,锐意改进教学形式。1999年暑假,尝试开展《资治通鉴》阅读与研讨活动。主讲教授张元先生在数月前就针对将要研读的内容,设计了若干重要问题交给历史教师,要求他们一边阅读,一边思考问题,并予以解答。经历较长时间的准备,到暑假开学之时,他们“无不磨拳擦掌,胸有成竹”,“课堂上呈现出一股活泼的气氛和高亢的学习情绪”。经过相互切磋探讨,他们除感到获益匪浅外,仍觉得意犹未尽,均认为这种教学形式值得继续采用和推广①。有了这次成功经验,2000年夏天,张元教授又接着主持了“中国古代史学术论文”研读。他从海内外著名史家的文章中,选出23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供历史教师学习和研讨。其中有《夏商时代的国家形态》(杜正胜)、《试论中国古代的井田制度和村社组织》(杨宽)、《论春秋时代之道德精神》(钱穆)、《北朝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周一良)、《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向达)、《论隋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陈寅恪)、《元代的儒户》(萧启庆)等等。要求历史教师先仔细阅读这些论文,并写成摘要。每次讨论3~4篇,共分7次。
讨论的经过是这样的:张元教授先要求历史教师每人拿出一张纸,记下要回答的问题。等他们思考片刻后,便以收上来的字条中的观点作为课堂讨论的开始。课堂讨论的气氛既紧张又活泼。张教授针对学员研读论文产生的一些疑惑,层层逼问,启发点拨。譬如他问学员:陈垣写《关渔山的生平》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与《元西域人华化考》相比较,你喜欢哪一篇?为什么?因为此前历史教师反映这篇文章难懂,也不知道吴渔山为何许人。经过一番点拨解答,大家恍然大悟。除了探讨学术论文的谋篇布局、论证方法外,张元教授还对文章作者作一些深层介绍和评述,不时插些相关的士林掌故,使研读活动变得趣味盎然。历史教师普遍感到有收获,觉得这种形式对他们的能力提高有很大帮助。

作为继续教育的一种教学形式,学术论文研读之所以受到历史教师的欢迎,我以为这是由历史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学术论文研读的特点所决定的。
历史教师的继续教育属于学历后的教育。它以深化历史专业水平,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为主要目的②。历史教师的继续教育既要满足历史教学当前的需要,比如知识补缺、更新等;但更要着眼长远,从根本上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后者应该是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也就是说,历史教师的继续教育应该具有层次性。而学术论文研读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形式,它带有浓厚的学术性、研究性,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主要理由如下:
(一)有助于丰富历史教师的专业学识。
勿庸讳言,历史教学长期并没有真正得到应有的重视。不少人似乎已经形成这样的认识误区:历史教学无专业性可言,什么人都可以教历史。何以如此?不可否认,其中有考试“指挥棒”的导向,人们对历史学科的传统偏见等诸多复杂的外部原因。但是,相当多的历史教师平时的教学满足于阅读几本“教参”或者大学通史教材,历史专业学识停留在所谓“半专业”或“准专业”的水平,应该是个不容忽视的内在因素。
21世纪需要大批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这对历史教师在专业学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历史教师固然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因为历史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如课程、教材、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甚至一堂具体历史课的优化设计,都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支撑。但是,诚如西方学者所言:“不管教师在哪种情景中工作,他总是通过学科内容进行交流的。”③历史教学的内容是“历史”,历史教师当然只有使自己的历史专业功底由浅显逐步趋向广博和高深,才能较好地“授业”和“解惑”,发挥历史教师的指导作用。
另一方面,近二十年来,历史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展,社会史、人口史、家庭史等史学著作日渐增多,史学与社会学、自然科学及其他学科交叉的新研究正方兴未艾。历史研究既注重从多角度作细致的微观分析考察,也提倡用“大历史”的观念,即宏观地由前后(时)、中西(空)的往复观照,审视历史④。历史研究的这些新变化必然对历史教科书的编撰产生重大影响。事实上,我国近年出版的历史教科书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历史教科书加大了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的篇幅,写进许多生动、丰富、新鲜的内容,使历史教科书真正体现史家所津津乐道的“全方位”和“立体”的历史。高中历史教科书突出高层次的和理性的历史知识,例如典章制度史、科技史、思想史等。同时还编写了大量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以加强历史教科书的信度,培养学生的理解、思考和分析能力⑤。面对历史教科书的这些新变化,历史教师惟有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方能使历史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学术论文研读可以使历史教师获得大量“教参”中所缺或者语焉不详的学术背景;可以多角度地了解许多历史问题的侧面;还可以体会史家是如何使用史料、诠释史料以及进行论证和说明的,从而使历史教师自身思维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有效训练。可以说,学术论文研读对历史教师专业学识的增进是非常有益的。
(二)有助于提高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历史教师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是影响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大凡有进取心的历史教师都比较关注课堂教学问题。但是,仅仅从历史教育理论书籍中搜寻一些教学原则又是很不够的。这方面,学术论文研读对历史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能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史学论文写作和历史课堂教学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它们都有一个问题作背景。
史家写论文是对某些历史现象、历史解释表示不解或怀疑;教历史是为了廓清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又如,它们都凭借史料说明问题。写史学论文离不开史料,所谓“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⑥;教历史也往往通过介绍史料使学生获得历史的真实感,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从某种角度上说,历史课堂教学就如同一篇史学论文,可以解析为一个个有组织的教学重点,再通过一步步的论证(资料讨论、问题推理)来逐步建构一个清晰的历史图像。也就是说,历史教师可以借学术论文研读来学习如何用论证的方法架构一堂生动的历史课,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三)有助于提高历史教师的研究能力。
如前所述,历史教师应该努力使自己的专业学识趋向广博精深,增强专业性。而教师的专业性之一便体现在较强的研究能力方面。近年来,“教师是研究者”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口号。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是研究者。只有当教师的教学与研究交融在一起,教学才有了更富理性的内涵。教师是在研究中提高和发展的⑦。从历史学科来说,研读史家的学术论文,对提高历史教师的研究能力不失为一个极重要的途径。我赞同台湾学者的观点,即研读史家的学术论文,一则能了解何为学术论文;二则也能进一步审视学术论文是如何写成的,包括论文的主旨是什么,使用的史料有哪些,论证的方法如何,等等。就是说,通过研读学术论文,使历史教师逐步掌握史家是如何提出问题,运用不同史料来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历史解释的。
除此之外,我以为研读史家论文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在自学、研讨的过程中,使历史教师领略史家严谨的治学态度,从而受到正规的学术训练。新世纪历史教师的继续教育,以培养一大批“研究者”、“学科带头人”为价值取向,这就需要历史教师从一踏入学术殿堂,就接受严格的学术规范训练。所谓学术规范,就是在长期学术研究中形成的一整套规则。它大到梳理学术界已有成果,谋篇布局、论证方式,小到引文注释、文献索引等等。它是衡量学术水准的一把标尺,也是增进知识的有效保证⑧。遵循学术规范,杜绝拼凑、抄袭等违背学术规范的现象也是历史教师必须正视的严肃问题。从《清华历史教学》杂志介绍看,张元教授挑选的史学论文的作者,绝大多数是20世纪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其中不少属于“大师”级的人物,如陈寅恪、陈垣、钱穆、周一良、杨宽、向达等。这些史学家治学严谨,研究历史必先掌握充分的史料,而且对史料审慎考订,一名一事务得其实,方作结论。研读他们的优秀学术论文,对历史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包括学术规范的养成,必定是十分有益的。

学术论文研读,过去在教师培训中用得很少,所以目前还是个新的课题。历史教师的继续教育采用这种形式究竟如何操作?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这里提几点粗浅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必须精选史学名家之作。
众所周知,近现代史学论文可谓“浩如烟海”,全部拿来供历史教师研讨,不但时间不允许,而且其中也不乏平庸之作。因而只宜从公认的史学名家的文章中挑选少量名篇出来。20世纪我国史学界产生不少杰出的历史学家,像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陈垣、顾颉刚、傅斯年、钱穆、郭沫若、翦伯赞、白寿彝等等。从他们传世的大量学术论文中精选几篇代表作,大概并不困难。同时,为了拓宽学术视野,我们还需做好几个“兼顾”:一是兼顾不同流派的史学文章。例如中国史学论文,既选马克思主义史家写的,也选实证主义史家写的;既选大陆史家写的,也选台港澳及海外华裔史家写的。二是兼顾不同研究方法的史学文章。既选宏观研究的,如用宏观的方法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论文等;也选微观研究的,如考证一件史事、一部古书等。三是兼顾不同篇幅的史学文章。长篇或短文,只要论点鲜明、论证严密,应一视同仁。某种程度上讲,短小精悍的史学文章更需要“开门见山”提出独到的见解,可能更见作者的功力,因而对它不该心存偏见。
(二)必须对作者及论文的学术背景作一定的评介。
史学家的文章总体上都比较严谨,但不同的史家论文又各具个性色彩。比如,有的很严肃,有的感情丰富,有的很尖锐……这当然与论文的作者背景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张元教授在组织历史教师研读学术论文时,注意提供作者的背景资料,评述其个性特征等,这样就使论文的特色更加凸显。例如,研读陈寅恪的文章,他下发《试述陈寅恪的史学三变》(余英时);谈到陈垣,他补上《陈垣传》(萧启庆);说及钱穆,又附带提起《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钱穆)、《钱宾四先生与我》(严耕望)等⑨。我以为这样的教学处理是非常恰当的。因为对文章作者作深层分析、评介,不但突出史家的个性魅力和其丰硕成果,有助于历史教师深刻理解其学术观点,而且可以平添不少趣味,使教学气氛比较活跃。此外,介绍文章的学术背景,能使历史教师认识文章所达到的学术高度,有助于开扩他们的视野,启发他们在注意学术成果的同时,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三)必须营造思考的教学气氛。
传统的观点将历史学科看作是一门对“既定”史实和结论进行复述、记忆甚至背诵的学科。但是,这些“既定”史实和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对这些史实和结论如何认识?能否有自己的不同看法?这些问题则往往被忽视了⑩。也就是说,传统的历史教学不主张学习者作任何独立思考,只要记诵即可。现在看来,这显然是错误的。“历史是一门思考的学问”,这种认识现在已经为许多人所接受。
学术论文研读是一种高层次的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营造思考的教学气氛,培养历史教师独立思考的习惯尤其重要。首先,要布置历史教师预习论文,即先将论文仔细阅读几遍,做好论文要点摘录,特别是深入体察作者的“问题意识”,研究作者写作的出发点,以及是如何整理资料的、如何用资料架构出历史图像,等等。只有经过认真思考,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讨论的气氛才会热烈,否则极有可能还是主讲教授唱“独角戏”,影响师生互动的效果。其次,讨论要突出主题,多针对一些有“争议”的历史问题进行研讨,并且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来促进历史教师积极思考。再次,讨论结束后,还可以进一步要求写心得感想,回味研读学术论文的过程,做一些总结性思考。
综上所述,我认为学术论文研读是一种高层次的历史教师继续教育形式,它不但能够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而且能够使历史教师获得必要的研究能力,并对历史教学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它决非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惟一形式。除此之外,还有专题讲座、微格教学、社会调查、课题研究等多种教学形式。这是其一。其二,这种教学形式对组织者的学术水平要求比较高。因此,承担历史教师继续教育任务的高校历史系需要遴选经验丰富、学识造诣深的教授负责,方能顺利实施。
①⑨ 蔡秋泉等:《阅读学术论文与提升教学能力》。《清华历史教学》(台湾)第11期,2000年9月出版。
② 张家祥、金锵主编:《中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8页。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11页。 ③ [美]艾伦:《教师在职培训:一项温和的建议》。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02页。
④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⑤ 王宏志:《历史教材的改革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40、141、151、156页。
⑥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页。
⑦ 顾明远:《我的教育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17页。
⑧ 李宏图:《学者的自律与学术的制度化》。《历史教学问题》1999年第5期。
⑩ 于友西等:《历史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3页。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责任编辑:林 屹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5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