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全面发展视域下的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 |
范文 | 韩亚嵚 张鸿燕 摘要:全面发展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即德、智、体、美、劳均衡协调的发展,在教育中理应得到高度重视,不可偏颇。这些年来,劳动教育不同程度地被学校和家庭所忽视,影响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新时代亟待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形成合力,加强劳动教育,发挥其对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进而促进中小学生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全面发展;中小学;劳动教育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劳动教育也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如今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对此,2015年8月4日光明日报出版文章直接点出《中小学必须有劳动教育课》,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倡导大家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将劳动教育提高到了一个战略性的高度。可见,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一、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的意义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这些话几乎是人人耳熟能详,这些话极端地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忽视了劳动教育对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创造了人,使人成为生物意义上的人,但更为重要的是使人成为社会意义上的人。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劳动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从本质上说,不能否认劳动创造价值这一功能。通过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在社会生活中创造价值,这是中小学生日后走向社会的重要基础。 (二)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劳动教育,可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和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思想观念;通过劳动教育,可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生活和生产劳动技能、初步的职业意识和创新创业意识以及动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劳动教育, 可促进学生强健体魄,形成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通过劳动教育,可促进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审美观。 劳动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一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的精神如何培养,通过劳动教育来培养。而如今由于劳动教育不到位,主动或者是被动的原因,在中小学生中出现了好吃懒做、眼高手低、不尊重工人和农民、甚至出现了“高分低能”这样的现象,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对中小学生加强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对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发扬,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良好氛围。 二、劳动教育之于全面发展的关系 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三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明了劳动教育的功能及与其他诸育的关系, 即“以劳树德, 以劳增智, 以劳强体, 以劳育美, 以劳创新”。这20个字从根本上理顺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之间的关系, 也明确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实践中“劳动”的基本定位——劳动教育以其独特的融通性, 有机地渗透在其他“诸育”之中。 劳动教育增益智育之功能 智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智力。“智力”不仅仅是指学习书本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还应包括社会生活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劳动教育就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实现形式,学生只有自己亲自参与到实践中去才能切身体会劳动的辛苦、不易,才能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产生正确的劳动观念,这是学校书本教育无法实现的。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有助于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问题并且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经验,增强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明白美好的生活只能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 (二)劳动教育丰富德育的内涵 中小学曾将开设的劳动课程命名为“劳动技术”, 但在课程的具体实施中, 只见“技术”不见“劳动”的现象盛行;“通用技术”课, 更是连“劳动”的字样都取消了;“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仅作为一个课程概念,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 都存在用知识、技术和技能学习替代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培养的倾向, 都存在将作为手段或载体的知识、技术所承载的劳动教育的目标转向以知识、技术学习为目標并随之进行结果评价的倾向。 应该明确的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主要目的并不是让他们学会一门技术,这是专门的职业技术学校做的事情,劳动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体会劳动过程中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习惯,理解自己父母和广大的劳动者,增强他们尊重劳动的感情,尊重工人和农民,学生们只有亲身参加到劳动中去,才能切身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发自内心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这也是对我国德育内容的一个丰富和拓展。 (三)劳动教育拓宽体育的形式 劳动教育可以强身健体,应该列为体育的一种教育形式。劳动教育与一般体育运动的相同之处就是二者都需要付出体力,在身体力行的实践过程中得出经验。二者的区别是:劳动教育更需要体力与技巧的结合,例如种植,养殖等活动可不是光靠体力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再加上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类似的劳动,在此过程中不会被束缚,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创新做法,这正是创造性劳动的体现。参与劳动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劳动教育创造美育的价值 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是内在的优良品质。人都是爱美的,但是要做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相结合,提倡劳动教育,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并取得成就,获得他人与社会的肯定,在此过程中产生愉悦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正是劳动创造美的一种体现。 劳动协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劳动使猿猴进化成了人,人能够通过劳动改造自然,获得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使生命得以延续,但同样,人类不能随心所欲的利用自然,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劳动创造美的表现之一。 劳动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是群居性动物,不能孤立的存在。人类社会会建立共同劳动的组织,有纪律的劳动活动,人与人之间的密切配合,会使人感受到合作的意义与价值,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感受世界的美好,这更是劳动创造美的重要体现。 三、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结合社会实际,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密切配合,并赋予劳动教育新的时代内容和形式,发挥出劳动教育对于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劳动教育需更好地融入学校教育之中 1.学校要设置相应的劳动课程 课程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的主渠道, 其功能的整体性和科学性是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因此, 落实劳动教育的首要做法就是构建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及其他学科渗透的课程序列, 发挥课程主渠道的功能和作用。 学校要按照其他学校科目例如数学语文等,为劳动教育安排上课场所、课时以及体系化的教学内容,确定每一课时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并真正落实到位,培养学生重视劳动的意识以及动手能力。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质疑和挑战,尤其是农业相关课程,敢于怀疑前人的经验,不能进行千篇一律的说教,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将自己的经验与想法与同学老师多交流;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要坚持经常性和连续性,要设置连续性的教学目标,不能因为学校的各种考试而经常性停课、占课;学校劳动教育要有创造性,坚持手脑并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创新劳动形式、创新劳动内容、创新劳动手段,培养创新性劳动思维。 2.学校要建立相应的教师队伍 学校可以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聘用劳动教育课程教师,不能让其他科目的老师兼任劳动教育课程,一方面学生不会重视,另一方面也无法保证课堂的质量。学校可以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对于专职老师要经常组织教学培训、教研、教学竞赛、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从而促进劳动教育课程质量的提高。 3.学校要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指出, 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 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处于边缘化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校各种考试以及中考、高考中不考劳动教育,所以学生的直观直觉就是不考就不重要就不用学。要改变这种固有的观念,就必须建立一套客观、完善的评价体系,建立学生个人的劳动教育档案,记录学生的劳动次数、劳动态度、以及学生的劳动状况,此记录放在学生的个人档案里,劳动记录优秀的学生在升学以及就业中优先考虑。 4.劳动教育必须具有新的内容与形式 新时代,我们提倡的劳动教育,应该是高水平的、高科技含量的劳动教育,而不只是浇浇花,锄锄地。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设计算机远程控制技术的课程,可以让学生通过远程控制实现播种、撒药,收割等一些农业生产活动,或者去工厂利用计算机进行生产操作、产品检验等活动,这种创新形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参与劳动的热情,同时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也可以更有保障。 (二)家庭教育中要更加重视劳动教育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应给学生安排一定的劳动作业,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根据年龄为不同阶段的学生安排不同的任务,鼓励学生分担家庭中洗碗、洗衣服、扫地等家务,改变家长对于劳动的观念和态度。 1.智力教育与劳动教育并重 作为家长要改变只重视智力教育,忽视劳动教育的观念。现在很多家长都是只要孩子关心学习,其他什么事情都不用干,还有一部分观念是孩子现在还小,等长大了自己就会做了,但是家长忽视了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正确的劳动观念如果在小时候得不到培养,长大了孩子就会出现眼高手低、轻视劳动、歧视工人农民等不好的习惯,有的家长说:孩子一直都很听话,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其实家长所谓的“听话”只是孩子在学习这一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而已。 家长要将劳动教育与智育并重,将孩子培养成为有知识,讲道德、懂礼貌的人,培养孩子成为具有完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人。 2.家庭與学校密切配合 家庭进行劳动教育不能与学校脱节,要与学校密切配合。在一定程度上,学校开展劳动活动会对家长有所顾虑,担心家长会认为怕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怕孩子累着,伤着,所以学校活动开展的越来越少,越来越流于形式。家长应该成为学校劳动教育的支持者和拥护者,让孩子在家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学校也要将劳动教育课程具体的授课形式,授课目标,学生参与的具体活动及时与家长沟通,两方面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三)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的风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当中专门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尊重劳动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劳动教育不能仅局限于学校教育,学生无论在学校学习多久,最终还是要走向社会的,社会风气对个人的影响非常大。 1.营造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 劳动可以使人获得生存必须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直就是我国长期坚持的教育方针,把广大中小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长期坚持的目标,但是目前这个方针这个目标还没有形成坚定的社会基础。 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加强劳动教育,营造尊重劳动的社会风气,一方面继续倡导劳动光荣的理念,鼓励群众诚实劳动,当然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重要,社会的发展离开哪一行都不行。另一方面,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包括经济权益与生命健康权益,给予诚实劳动者以信心。 2.发挥榜样人物的带头作用 榜样示范法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选出身边的模范人物,用他们的事迹来教育别人,可以避免干巴巴的说教,会使教育内容更有说服力。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劳动教育。 我国一直都有评选劳动模范的活动,选出劳动先进人物,组织号召中小学生向他们学习,可以采取学校组织集体观看学习先进人物事迹,也可以让先进人物进校园进行现场分享,更加直观地带给学生们现实的感受,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精神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3.集聚社会各方面力量 针对中小学生在社会中开展劳动教育是需要多方面协调配合的,政府的相关部门可以联合当地企业、公益组织,社区或者村委会等开展劳动教育。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民间投资,在学校附近建立一些劳动示范基地,例如种植、养殖、渔业基地,不仅可以增加经济收入,也可以使学生得到锻炼;学校与社会公益组织可以联合举办一些活动,例如春天可以义务植树,秋季可以采摘,进行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在社区、村委会积极参与到日常工作当中,组织政策宣讲,活动承办等,信息记录等一些脑力劳动。 总之,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养人才,造福人民的德育基础工程,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