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当前形势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农民增收 |
范文 | 卢宇 摘 要:当前世界经济受美联储货币政策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升。其中以需求侧为经济导向的国家,由于生产成本的增加,经济增长速度受到制约。中国受国际经济形式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放缓,但总体上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特别是占中国人口总数巨大比例的农村人口具有很大的经济潜质,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的中国农民增收带动经济增长的可能性做出浅要的分析。 关键词:国际经济形势;农民增收;经济增长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11-0146-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275.3 文献标志码:A 1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中国经济增长点 1.1 当前形势下的世界经济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虽然在各国大规模刺激政策作用下一度快速回升,但随着刺激政策的退出和作用衰减,世界经济贸易自2012年以来重新回落至4%以下的低增长,复苏动力明显不足。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去年10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15年全球经济和贸易量分别增长3.1%和3.2%,而2016年将分别增长3.6%和4.1%。但从2016年4季度以来各主要经济体的主要经济指标情况看,今年全球经济贸易增速难以明显回升,多数研究机构和国际投行预计今年仅有0.1~0.2个百分点的微弱回升。總体看,世界经济仍处在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各国都在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为未来的经济增长积蓄动能,世界经济在短期内仍难以摆脱低速增长状态。这一经济形势无疑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造成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一直以来依赖以出口与境外投资为经济增长点的沿海地区更是频繁遭受“退单”及“用工荒”等事件的影响。因此,摆脱困境寻求下一个经济增长点无疑是摆在中国经济面前的一个严峻而又势在必行的问题。 1.2 中国农民与经济增长 中国国土面积居于世界第四位,但可耕种面积仅占世界可耕种面积的5%。但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具有数量巨大的农村人口,农业人口在中国人口总数的比例高于50%。虽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与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推动,农业人口比例有所下降。但依旧面对这“5%的耕地需要养活22%的人口”这一严峻问题。 而另一方面,中国农民的收入大幅度低于城市人口,特别在2009年之前,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大大低于GDP的增长。而在2009年以后通过政策扶植已经高于城镇人口收入,但在2009年以前的经济形势,中国经济处于高速、高效的增长势头。中央政府完全有能力扶植农业人口的经济收入,并对其进行适当的补贴。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中央政府能够一方面扭转经济衰退的势头,找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协调新的经济产业结构的同时,提高农民收入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应对当前不利的经济形势下,提高农民收入,则是扩大消费人群,从而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改善经济环境的一个绝佳策略。 2 农民增收所面临的问题 然而,当前形势下,政府干预与完全市场化运营之间很难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甚至过早或过度依靠市场调节而非政府干预不仅会影响我国政治体制的基本性质,还会影响到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与税务征收问题。甚至是当地的社会安定问题。 特别是一方面,由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很多地方出现了“空心村”现象,过多的土地荒废,使得这一批希望完全迁入城市,成为城镇新居民的农村人口,可以出让自己的土地,实现以土地流转为依据的收入增量;而另一方面,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失地农民人口总数则不断扩大,预计在未来20年左右时间,中国农村—城镇人口比例将由2:1转换为1:1的趋势。而这些新增长的城镇人口,能够完全融入城镇生活,则是一项严峻的问题。这问题的核心,不仅是拥有住房或一份工作,还应包括子女就学、养老、医疗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虽然,伴随科技水平的提升与世界经济格局的转变,农业产业在三代产业中所占比例逐渐萎缩,但能否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稳定物价,保障人民生活水平不会受到过多影响,则是一项我们必须兼顾的问题。 3 农民收入增加与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 3.1 农民收入增加的紧缩性政策 以农民收入增加,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新的消费人群,从而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可分为紧缩性的政策与开放性的政策两种措措施,在紧缩性政策下,国家采取完全的宏观调控,继续施行政府为主导的高密度约束方式,控制农业人口收入,引导及规范农村人口进行区域化农业。如东北完全规划为大豆——玉米产业基地,在满足粮油供给的前提下,深挖全球七大大豆——玉米产业基地的商业潜能。利用大豆——玉米的期货贸易特点,在世界范围能减弱或抵消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中国出口产业的影响,也可以利用该贸易特点,在海外形成一个不受中国政府过多行政干预的人民币“蓄水池”借以完善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在当前“三量齐增”的经济结构之下,对种植面积进行适当的结构性调整,则是保证中国粮食产业协调稳定发展的关键。中央政府在此战略布局中协调,调节各方面资源与资本的合理化调配,保障产业的稳定发展可以引导及扶植并规范管理相关辅助产业,如物流业、交通运输业等入门门槛低、劳动力需要大的产业,转化富余劳动力并保障就业及社会稳定。该措施的主旨在于,中央政府完全实现全面高强度的约束制度完善农业人口富余劳动力与保障农业土地高效利用的集约型措施。 3.2 农民增收的开放性政策 传统意义上,农民收入的主要方式可分为,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收入方式;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收入方式以及以工资经营的收入方式。而国家的政策重心往往侧重于纯粹农业收入方式与家庭经营的收入方式,对该两种收入方式与经营形式采取相对集约的管理与监控,而对第三种工资收入行为则采取鼓励与引导的态度。在开放性政策下,政府则是完全施行市场化道路的开放性政策,政府退居幕后,并完全依靠市场特性,将资源的分配与协调完全交给市场,甚至采取一定程度的“休眠疗法”提升土地的使用率与提供农民的收入水平。如引导农民进城打工,将留在乡下的土地进行流转,使得农民的收入方式,由原本的纯粹的农业生产收入与家庭经营收入转化为以工资性收入方式与土地流转租金方式相结合的收入方式。鼓励农民逐步转化为新兴城镇人口,从而以增加消费人群为方式,推动经济的总体发展。 4 农民增收的应对策略 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均需要政府层面的支持与干预。而政府部门也是农村土地出让与农民收入增收等问题最大的约束力。一方面,政府必须稳定物价、稳定农副产品价格增长过快所引发的负面危机;因此,政府对农业生产与农村家庭式的农副产品生产经营具有极高的约束性。而另一方面,政府还应考虑城市人口在此类民生方面的支出是否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中国经济的增长不仅需要依靠稳定的外部环境。还需要调整自身资源,制定合理的政策,优化资源配置,深挖自身潜能。依靠自身的经济特点,集约化使用土地,增加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改善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增长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的同时,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改善城市发展环境,增加新兴城镇人口与新生城镇人口的竞争力,推动经济稳步增长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植以及各方面的支持,特别是在合理化安置新生城镇人口问题,打破农民工“离乡不离土”的局面,使之完全融合进入城市,则更需要政府的扶植与协调。 参考文献: [1]赵德起.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效率分析国家视角[J].农业技术经济,2007(06). [2]赵德起.制度瓶颈的形成机理、突破路径及治理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J].经济学家,2013(0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