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分析 |
范文 | 许超逸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发展,在取得成效的同时,其不良资产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降低商业银行的资金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必须充分重视不良资产问题。探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应对措施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19-0102-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832.4 文献标志码:A 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主要指的是不良贷款,即经营状态不佳、预期不能正常收回的贷款。我国主要有两种方式对商业銀行的不良资产进行划分:一种是“一逾两呆”分类法,将不良贷款分为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三类;另一种是“五级贷款”分类法,将商业银行未到期贷款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五类,其中后三类被称为不良贷款。自2002年起,我国全面实行五级贷款分类法[1]。 根据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情况统计如图1所示。 图1反映了2016年第一季度到2018年第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的变化情况。 从图1可以看到,2016年第一季度到2018年第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2016年第一季度为13 921亿元,而到了2018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了17 742亿元,短短两年时间内,增长了3 821亿元。其中,2017年第四季度到2018年第一季度增长额最大,为684亿元。而增长额最小的是2016年第三季度到第四季度,仅为183亿元。 再看不良贷款率,从2016年第一季度到2018年第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从2016年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一直上升,在2016年第三季度达到了最大值1.80%。自此不良贷款率波动下降,在2017年第一季度达到最小值1.49%,而2018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4%。 总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虽有下降,但是不良贷款余额却呈上升趋势。由此可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还很严重,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 2.1 商业银行自身因素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不合理,特别是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2]。在借贷行为发生前,不能对借款企业很好地进行资信调查。借款行为发生后,商业银行对企业贷款的具体用途、流动情况并不知情。当企业不能按时偿还所欠贷款时,容易产生新的不良资产。商业银行信贷队伍建设落后,内部信贷人员素质整体偏低、信贷管理能力差、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不能胜任后台信贷监督管理工作,导致贷款回收的风险增加。商业银行过度关注自身业务发展,忽视了对有能力、有经验的高端信贷人员进行培养。 2.2 法律法规因素 我国维护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建设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立法机构尚未出台有关不良资产治理的专项法律,这对我国不良资产处置机构的转型、发展工作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关机构在执法中存在问题,执法人员对于当前法律的不当操作和错误解读,降低了不良资产处置效率,进而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工作进展缓慢。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当地利益,对资不抵债企业进行包庇,利用行政力量干涉企业的还债问题,甚至公然违法行事,导致不良资产问题进一步恶化。 2.3 社会信用因素 目前,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仍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有效收集整个行业和个人的诚信行为数据,未能建立起不同行业间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不利于商业银行资产评级以及后续追踪不良贷款工作的展开。整个社会主体信用观念淡薄,企业借款人可能利用财务报表造假,伪造公司信息等恶意行为,骗取商业银行贷款。不同银行间未形成有效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企业可能利用这一漏洞,恶意骗取不同商业银行的贷款,加速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 2.4 监督管理因素 我国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保监会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监管重点在合规性监督中,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予没有充分重视,未能建立起对银行业的全局监管和风险预防监管机制。偏重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外部风险监管,而忽视对商业银行进行内部监管。对于监管方法缺乏适时创新,导致金融监管效率低下。同时,不够重视金融监管专业人才的选拔培养,使得整个金融业监管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参差不齐,缺乏有知识、有能力的专业人才。另外,对于监管队伍内部,也缺乏有效监督管理[3]。 2.5 宏观经济因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也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不同经济时期对不良资产有着不同的影响。经济繁荣时,企业利润增加,可以偿还之前所欠债务,使得不良资产减少。经济衰退时,企业利润减少,缺乏相应的资金偿付欠债,从而导致坏账的产生。同时,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出台,会对金融业以及相关行业产生影响,进而也会影响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研究表明,经济大幅变动的时期,往往也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最为密集的时期。例如,1993年国家对泡沫经济进行调控,使得大量的银行贷款被套牢,同年形成了很多的不良贷款。 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应对措施 3.1 强化商业银行内部治理 优化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企业贷款监督评价机制。在企业贷款前,认真审核其资信状况;当企业贷款后,持续跟进,追踪资金的使用情况。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价机制,对企业贷款风险进行及时预警,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资产风险。对于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要重视其知识和相关技能培养,增强其风险处置理念,切实提高其不良资产处置能力。要建立不良资产处置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相关处置人员依规办事。同时还要积极引进专业人才,打造专业技术过硬的不良资产处置队伍。 3.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立法机构要明确职权,积极制定有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治理的法律法规。比照国际惯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要出台有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专项法律,明确各方职权,规范处置过程,为该类问题的解决提供法律保障。同时,要做好现有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创新工作,以适应社会变革需要,切实保护商业银行利益。此外,要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最大限度保护商业银行资产。还要注重相关法律法规落实的有效性,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对商业银行加大监管力度,积极减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 3.3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加强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同时,要强化对信用信息数据的采集与部门间共享。同时,还要多样化采集社会信用数据,及时、准确传递,实现不同行业间的信息数据共享。使商业银行可以在信贷发生前及时、准确了解借款人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行为。要加强我国征信行业的建设,构建征信系统与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网,形成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同时,要建立健全失信惩戒机制,增加失信行为的机会成本。以此来帮助社会主体形成守信观念,从源头上杜绝恶意骗取商业银行贷款行为。 3.4 加强金融监管工作 中国银保监会要发挥领导带头作用,积极推动监管方式改革,切实增强监管效率。要重视对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管,推动监管方式向依法适度监管转变,并逐步建立起对银行业的全局监管。要采用内外部监管相结合,鼓励商业银行内部自律组织发展等多种手段,提高风险监管效率。也要努力提高监管人员从业素质,加强监管人员业务培训,引进优秀的专业监管人才,打造规模化、专业化的监管队伍。要加强监管机构的内部监督管理,防止内部腐败,提高监管行为的公平公正性。 3.5 引进国外先进经验 要积极学习国外不良资产处置机构的先进经验,加强同类型机构间的交流合作。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大胆引进国外相关机构的经验办法,同时将优秀信贷人员送至国外进行专业化、系统化学习。要结合本国国情,探索适合我国的不良资产处置道路。例如,进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创新,扎实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进程,整合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使风险与收益等分离、重组,转换为市场流通债券,以此来解决不良资产问题。 4 结束语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关乎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应予以充分重视。在探索不良资产治理道路时,要认真分析现状及具体成因,采用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治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等多种措置。合理降低不良資产余额,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使得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吴晶妹,范瑾.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5(06):3-5. [2]舒冰青.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分析[J].经济论坛,2014(18):30-31. [3]陈小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15(05):102-10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