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精准扶贫背景下实施思想扶贫的对策 |
范文 | 伍芳 摘 要:实施精准扶贫,思想扶贫要先行。贫困地区存在思想观念较为落后、教育思想认识不足、经济思想观念欠缺、思想扶贫缺乏创新等情况。针对贫困地区思想扶贫面临的现实困境,扶贫主体要努力寻找破解思路,采取思想扶贫措施,以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关键词:思想扶贫;精准扶贫;对策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04-0022-02 ? ? ? ? 中国图书分类号:D616? ? ? ?文献标志码:A 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助推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终级目标。目前,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点已越来越近,广大农村扶贫脱贫工作已进入冲刺阶段。贫困地区经济困难问题依然很多,脱贫攻坚的阻力仍然很大,精准脱贫时间紧、要求严、任务重。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1],“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摆脱贫困,其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想的贫困”。 1 ?思想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必由之路 贫困不仅是物质上的,更体现在思想上。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外因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本。如果贫困地区群众没有脱贫的内在意愿和动力,也没有掌握实用的技能,仅靠外在物质扶贫和经济救济,贫困地区可能会一直处于返贫率居高不下的“亚贫困”状态,甚至出现越扶越贫的现象。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懒。贫困户只有真正覺醒,产生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从被动救济转为主动脱贫,才能积极响应扶贫政策,尽早脱贫。 重视思想扶贫工作,能更加顺利有效地实施精准扶贫,实现贫困人口的“真脱贫”“脱真贫”,阻碍贫困的代际传递,消除贫困和改善民生,从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2 ?贫困地区思想扶贫面临的问题 2.1 ?思想观念较为落后 很多贫困地区村民存在着阻碍脱贫致富的桎梏思想,价值取向错位,重物质、轻精神,安于现状、好逸恶劳,过渡依赖政府的物质救济,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消极思想。他们认为扶贫脱贫与己无关,是“政府要自己脱贫”,没有奋力致富的劲头,对提高脱贫能力的新技术、新事物缺乏兴趣。一些农村还出现了村民“争当贫困户”的现象。有些村民听说贫困户能得到政府补助,为了眼前利益,即使不是贫困户也要争当贫困户。不以贫困为耻,反以贫困为荣。有些贫困户希望能早日脱贫,但急于求成,缺乏脚踏实地的务实态度。 2.2 ?教育思想认识不足 贫困地区教育落后是导致村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贫困地区,教学质量不高、教育设备落后、教育资金不足、师资引入不畅等问题长期存在,严重影响当地精神文化建设和农民文化水平。贫困地区农民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对教育不够重视,普遍认为“读书无用”。这种短视思想代际传递下去,导致当地村民受教育程度低、中小学生辍学率高,严重影响了贫困地区自主脱贫的能力。 2.3 ?经济思想观念欠缺 在传统农耕文明影响下,位于偏远山区农村的村民对土地过分依赖,形成了小农经济思想。贫困地区村民耕种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和获得更多资金,而是为了自给自足。贫困地区村民缺乏市场观念,缺乏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难以共享市场经济发展的最新成果。 2.4 ?思想扶贫缺乏创新 贫困地区各种贫困因素相互交织和影响,处于不断变动之中,而思想贫困表现比较隐蔽,识别较为困难,增加了思想扶贫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有些驻村扶贫干部未进行实地考察,不能充分掌握贫困户的致贫思想原因,扶贫思路方法单一,主动创造意识较为薄弱,简单采取“拿来主义”做法,照搬照套其他地方经验。一些贫困村扶贫工作忽略了思想扶贫,没有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情况进行思想扶贫,使贫困户脱贫进程缓慢,影响了精准扶贫工作进度。 3 ?精准扶贫背景下实施思想扶贫的对策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充分说明了在贫困地区进行思想扶贫的重要性。如果不重视思想扶贫,精准扶贫就会事倍功半,难以取得长期进展与实效。 3.1 ?做好思想扶贫工作部署 一定要在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中充分体现思想扶贫的重要性。根据贫困地区发展水平、民风民俗和社会发展水平,制定思想扶贫总体规划,并进一步细化为操作性强、具有当地特色的实施细则和扶贫举措[2]。 思想扶贫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和掌握国家、省、市、县制定的精准扶贫各项政策,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省、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精神。在学习吃透政策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市情、县情、乡情、村情,按照政策内容、标准和程序加以贯彻执行,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扶贫工作,推动思想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3.2 ?发挥基层组织思想扶贫的作用 思想过硬的基层组织是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力量,是改善贫困地区思想贫困状况的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要打造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支部,配备一批政治素养强、行动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的基层干部。 基层干部与贫困群众有最直接的联系。基层干部一定要强化责任意识,努力发挥排头兵作用,真心实意为贫困地区村民服务,耐心细致讲解扶贫政策,将扶贫政策方针落实到位。可以建立贫困主体思想状况数据库,时刻精准掌握贫困主体思想动态,努力思考贫困主体的穷根所在,针对致贫原因把好脉、用好药。要联系相关农业专家为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进行产销一条龙服务,鼓舞和激发贫困户战胜贫困的信心。 3.3 ?营造思想扶贫氛围 很多贫困主体对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缺乏了解,持犹豫和观望态度,难以达成思想共识、形成“同频共振”。党员干部要结合贫困村、户的实际,加大精准政策宣传力度,包括各项原则、实施办法、运行机制等,保证扶贫过程的公开透明,打消群众的疑虑和困惑,帮助他们树立敢于脱贫致富的必胜信念。 可以通过制定村规村约,将“扶贫不扶懒”、“破除等靠要”等写入村规村约,制作成墙报、村歌,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提高村民自我约束和管理的能力。要将思想扶贫与乡村振兴计划、文明村创建结合,评选表彰思想扶贫先进村、先进户。 通过广播、网络等媒介大力宣传自主脱贫先进人物,树立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正面引导带动贫困户学习身边的榜样。很多贫困户只有亲眼看到身边的真实事例,才会在内心产生触动,产生脱贫想法、坚定脱贫决心。还可以通过集中评选,确定反面典型,由致富能手进行帮带,争取早日脱贫不掉队。 3.4 ?转变贫困户的思维方式 贫困户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是精准扶贫道路上的最大拦路虎。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加强对贫困户的精神引导。 扶贫工作要做好經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让贫困户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使其认识到精准扶贫政策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英明决策、政府解决深度贫困的力度不会减弱。贫苦户在思想上认同精准扶贫工作,逐渐改变顽固保守的思想观念,并积极响应和行动起来,才能在国家政策和扶贫干部的帮助下脱贫奔小康。 加强培养贫困户市场经济意识,改变传统的“重农轻商、重产轻销”思想观念,抛弃“等、靠、要”的思想。安排贫困户外出务工,既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还可以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处境和社会现实,产生脱贫致富的强烈意愿,进而努力工作奉献、依靠勤劳致富,做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3.5 ?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培训 思想扶贫重在扶志,还要扶智。教育扶贫是做好思想扶贫应有的良策,是彻底阻隔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是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长效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要大力发展乡村义务教育,让贫困户子女享受到公平均等的教育资源,不让任何一个人因贫困而辍学。加大基础教育资金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增加农村教育硬件设施投入。 进行思想扶贫,还要从提升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着手,鼓励他们接受教育并提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开展扶贫专班教学,传授农业实用技术等脱贫技能,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聘请优秀专家进行宣讲,组织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为贫困户传授脱贫经验,树立脱贫信心。 3.6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要打造良好的村风、民风,狠抓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向美,为扶贫开发扫清思想障碍。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农民的生产生活,使农民从内心真正接受正确价值观、真正解放思想。 4 ?结束语 精准扶贫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尤其需要发挥扶贫主体的作用。思想扶贫可以为贫困地区提供先进的思想理念、相当的智力支持和精准的政策指导。扶贫主体一定要深挖并彻底拔除思想层面的“穷根”,把发展经济同思想扶贫充分结合起来,使贫困人口持续保持“穷则思变、穷则思勤”的精神动力,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2]杨文静.精准扶贫战略下思想扶贫的对策研究[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2):30-3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