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西安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程度测评及发展策略研究 |
范文 | 何博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涉及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政治等五个层面。西安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虽已取得一些成果,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需要对西安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情况进行定量测评,以为后续建设工作提供基础。 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城市 1、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阶段形态,是在保护和尊重自然的前提下,通过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以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目标。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是对传统文明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提升,是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重大进步。 2、生态文明城市:生态文明城市是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依据生态学原理、理论,对城市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城市自然环境、经济增长、文化氛围、社会发展和政治制度等方面进行保护、重建、改革,将城市建设为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绿色文明、和谐共生、民主法制的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居住区。 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生态文明建设内涵、西安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参考《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试行)》,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综合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引导性原则指导下,采用AHP法,结合西安地区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别从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政治等五个层面构建了西安市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西安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程度测评 1、西安市区域概况 西安市位于渭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境内河网密集,黄河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8.46%。西安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新亚欧大陆桥及黄河流域最大城市,2013年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2016年被国家林业局、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国家森林城市”,2016年、2017年连续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文明城市”。西安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虽已取得一些成果,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需要对西安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情况进行定量测评,以为后续建设工作提供基础。 2、西安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程度测评 采用德尔菲法邀请具有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城市规划学背景的10余位专家分别对目标层及单项指标权重进行打分(见表1),对照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等级标准(见表1),对各单项指标进行赋值,按照生态文明城市发展程度计算公式(公式1)计算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程度。 (公式1) 公式中T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程度,n为评价指标个数(n=20),Ai为第i指标的赋值,Wi为第i指标的权重。 最终计算得到西安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程度为78.21,测评结果与西安市当前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较符合,和现有文献资料中学者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西安市生态文明城市发展策略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涉及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政治等五个层面,因此要提高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就须从这五个方面改进提升。 1、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保护原有山、川、湖、河、土地、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系统,维持其对城市运行和城市居民的生态服务功能,对传统粗放式建设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修复重建,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要保持一定比例的城市生态空间,对城市环境中现存的各类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进行科学全面治理,促使城市生态环境逐步达到安全、绿色、舒适、优美的宜居状态。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企业生产中坚持资源“减量、再生、循环”的原则,改进生产工艺、优化工作流程、研发新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使用新型清洁能源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区域第三产业(生态旅游业),促使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化转变,实现经济绿色增長。 3、宣扬生态文化 在实际工作中开展多种新式的生态文明宣传和生态教育活动,组织各级各类“生态文化”知识竞赛,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宣传生态文化价值,为生态文化普及创建良好社会氛围,帮助社会大众建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道德观和伦理观并指导大众践行生态文明行为。 4、构建生态社会 进一步公开环境监测信息,扩大公众参与渠道,提高公众参与程度,重视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引导企业采用绿色、清洁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倡导消费者树立绿色环保消费意识和消费方式,促进构建健康、绿色、文明、生态的社会运行模式。 5、加强生态政治建设 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健全生态建设方面法律法规,增强环保部门执法力度,强化监督部门监管能力,制定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管理条例,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法律支撑,保证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蓝庆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研究——基于北上广深四城市的实证分析[J]. 财经问题研究,2013(09). [2]秦伟山.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水平测度[J]. 资源科学,2013(08). [3]蔺雪春.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建构[J]. 生产力研究,2013(01). [4]周盛盈.生态文明城市法治保障路径研究——基于珠海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实证分析[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5(02). [5]王新玉.低碳城市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模式的差异性研究——以贵阳市建设实践为例[J].生态经济,2015(09). 作者简介 何 博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环境与资源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地理研究工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