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西柏坡精神”研究综述 |
范文 | 张雪 张彤 【摘 要】 文章从主要内涵、本质特征以及时代价值等方面阐述了 “西柏坡精神”的研究现状。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即明显的地域性色彩,研究程度不够深化,缺乏广阔的传播途径等,有待开展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西柏坡精神;中国共产党;精神动力 革命实践孕育革命精神,其中,西柏坡精神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晶。目前,围绕西柏坡精神的研究已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新时代要深化西柏坡精神研究,就要明晰西柏坡精神的研究现状,分析其研究成果以及不足之处。 一、“西柏坡精神”的研究现状 30年来,学术界对西柏坡精神的研究经历了初步发展阶段、深入研究阶段与繁荣发展阶段,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集中体现在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涵、本质特征以及当代价值三方面。 1、基本内涵 由于研究视角及学科角度等不同,不同的学者在对于西柏坡精神主要内涵的理解方面一直各抒己见。 (1)“彻底革命精神”说。1994年,戴广田发表的《论西柏坡精神》一文中提出:西柏坡精神是我党解决中国革命转变问题所体现的彻底革命精神。认为,西柏坡精神的内涵主要是“彻底革命,谦虚谨慎,艰苦奋斗”。[1] (2)“党与民族之魂”说。时运生、王彦坤等人提出:西柏坡精神的主题是“两个务必”,内涵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严守纪律,团结一致;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依靠群众,为民创业;艰苦奋斗,不断革命。”[2]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源”说。石仲泉指出:“毛泽东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有中国特色的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西柏坡即将走完,这里是最后一站;同时始于毛泽东的建设有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从这里开始,是最初的原始源头。”[3] (4)王荣丽指出西柏坡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依靠群众、立党为公是其宗旨;敢打必胜、勇克时艰是其品质;发扬民主、团结统一是其表征;与时俱进、科学创新是其特质。”[4] 2、本质特征 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一脉相承的精神都体现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以及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但是,由于它们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革命阶段,使其要解决的革命问题、面临的革命任务有所不同。因此,不同的革命精神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本质特征,对于产生在历史转折时期的西柏坡精神的本质特征,学术界有不同的见解: (1)“两个务必”说。学术界大多数人认为“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本质特征。如张振国、王荣丽、白元达等指出:“两个务必” 是对中国革命历史经验地高度总结,是毛泽东党建思想在西柏坡时期的新发展;它体现于西柏坡时期的整个革命实践活动中,反映了西柏坡时期的伟大历史主题,它在西柏坡精神的内涵中最具有鲜明的党性和深刻的时代性。因此,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5] (2)探索创新精神说。张静如教授认为:探索与创新精神派生了西柏坡精神的内涵,其内涵是保证探索与创新取得成效的条件。此外,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向社会主义社会,以及从战争转向建设的历史转折点。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历经无数艰辛探索、创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指导中国向美好的未来前进。所以,探索和创新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6] 3、時代价值 学术界一致认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创造的“西柏坡精神”,不仅在革命战争胜利年代、在中国革命大转折年代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而且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也同样彰显出永恒的时代价值。 (1)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西柏坡精神的丰富内涵,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西柏坡精神的核心“两个务必”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戒律和清醒剂。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是坎坷曲折、充满艰难险阻的。因此在此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清醒的看到工作中的困难和风险,以“两个务必”的精神,居安思危,肩负起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2)党建价值。西柏坡精神是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的重要保证。西柏坡精神中的不懈进取、开拓创新意识,为民务实、关注民生的情怀,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理念。如:史海默认为,西柏坡精神是加强党员道德修养建设的思想源泉,是加强党内反腐倡廉建设的思想武器,弘扬西柏坡精神,坚持“两个务必”,强化执政意识,其有利于从人民群众身上汲取无穷无尽的力量,走出一般执政党由胜而骄、由骄而贪、由贪而腐、由腐而亡的怪圈,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使党永葆纯洁性。[7] (3)育人价值。西柏坡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晶,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着重要的育人价值。而学校是教书育人、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因此,广大教育界研究者将目光集中到了高校。如:马树强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理解西柏坡精神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可以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优良学风,提升教师优良师德。”[8]何珊认为“弘扬西柏坡精神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精神教育及民主精神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教材”等。[9] 二、“西柏坡精神”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西柏坡精神研究是一门新兴学问。在梳理西柏坡精神研究的30年历程时发现,现阶段虽已经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的研究相比,其数量仍相对较少,且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1、明显的地域性色彩 分析现有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西柏坡精神的研究者多集中在其发源地——河北省。在对知网上检索到的700多篇文章进行分析时发现:文献发布机构主要集中在河北省(石家庄)各个高校、党校,西柏坡纪念馆,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文献研究室;文献来源方面,石家庄日报、河北日报等河北省各高校学报占据大半。近年来所成立的专门研究机构也局限于河北省。虽然,河北省为该精神的发源地,河北学者肩负着弘扬西柏坡精神的历史使命,理应竭力为其研究作贡献,但是较为集中的研究团体使得西柏坡精神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色彩,不利于研究成果的突破。西柏坡精神是全国人民的宝贵财产,应大力拓展其研究队伍,使其跳出河北省以吸收更多新鲜血液,促进其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推动西柏坡精神研究繁荣发展。 2、研究程度不够深化 第一,研究思路有待拓宽。在对西柏坡精神近30年研究成果分析中发现,目前学者们大多是从中共党史、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哲学、经济学、哲学等学科对西柏坡精神加以解读。 虽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其成果往往趋于重复化。所以,以后的研究更应注意跨学科的研究,以借鉴其他领域的优势,并将其应用于西柏坡精神的研究中,从多个角度、多学科来探索西柏坡精神的丰富内涵及时代价值。第二,研究深度仍需深化。西柏坡精神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在研究时必须牢牢抓住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大量搜集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原始资料,或进行实地考察,以此入手深入展开研究,以期获得新发现,产生新成果。 3、缺乏广阔的传播途径 现阶段,西柏坡精神研究成果大多局限于图书、期刊和文章之中,对于西柏坡精神的宣扬也大多集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或是近代史课堂中。这使得研究成果的受众有很大限度,不能使社会各个层面的群众都能了解、学习和感悟到其精神内涵,从而不能更好的继承与弘扬西柏坡精神。因此,我们应努力开拓多种传播渠道,利用多种方式、形式及途径,加大对“西柏坡精神”的宣传力度,使社会各个层面的人民群众都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西柏坡精神,从而更好的继承与弘扬西柏坡精神,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精神力量和时代价值。 在西柏坡我党经历了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战争转向和平建设等一系列伟大的转变,产生了代表历史性转折的西柏坡精神。而当前中国再次面临着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同时,社会各方面的建设也都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在新的伟大转折时期,我们更应深化西柏坡精神的研究,让其立足于新时代,把握新时代社会各方面发生的变化,回应新时代的新要求;更应继承与弘扬西柏坡精神,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让西柏坡精神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时代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最大贡献。 【參考文献】 [1] 戴广田.论西柏坡精神[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4(01)100-103+97. [2] 时运生,王彦坤.弘扬西柏坡精神的时代意义[N].人民日报,1995-11-08(011). [3] 石仲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源——兼谈“西柏坡精神”[J].中共党史研究,1996(07)3-10. [4] 王荣丽.论西柏坡精神的五大内涵[J].河北学刊,2009.29(03)188-191. [5] 白元达,陈宗良,康彦新,陈丽芬.西柏坡精神的本质特征和现实意义[J].党建研究,2003(02)55-57. [6] 张静如.西柏坡的历史地位与西柏坡精神的核心[N].光明日报,2010-06-15(06). [7] 史海默.全面从严治党视角下的西柏坡精神[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05)16-18. [8] 马树强.让西柏坡精神光耀校园[J].中国高等教育,2003(09)21-22. [9] 何珊,张春晓,杨冬晓.论西柏坡精神的高校德育价值[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33(07)105-108. 【作者简介】 张 雪(1995—)女,陕西延安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革命传统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张 彤(1994—)女,陕西西安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