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 |
范文 | 【摘 要】 本文阐述了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提出了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及保障措施。认为,要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信息;推进混合式教学,优化学习模式;加强资源库建设,整合优质资源;利用新媒体平台,融入学生生活。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保障、师资保障和组织保障。 【关键词】 高校;信息化教学;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育大学生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高校教育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不再是传统的物质环境,而是由互联网技术整合起来的信息化教学环境。面对新环境,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新思维,采取新方法,借助信息化手段促进教学创新。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决定了以信息化为方向开展创新势在必行。思想政治课是高校的一门必修基础课,但是教学实效性并不理想,影响了教育价值的发挥。随着社会文化格局不断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难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1]将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可同时在教学内容与形式方面实现创新。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促进课程内容与时代相对接,以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在全网互联的时代下,高校可加入教育网络,弥补自身课程内容的不足。从教学形式上看,顺应信息化教学环境开展创新,可使教学内容以生动的多元形式展现,突破传统的时间与空间局限,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更为灵活的课堂结构。信息化是自上世纪末期以来世界最为重要的变化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顺应趋势,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使教学局面为之一新。 二、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 面对信息技术高速更迭的时代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促进教育活动与技术载体相融,合理运用各项教育技术,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 1、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信息 多媒体技术是最为基础的教育信息技术之一,在优化课堂信息输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计算机软硬件性能逐渐提升的背景下,多媒体设备的信息展示能力也不断强化。教师要结合教学规律与学生心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以最适于学生接受的形式呈现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的材料。首先,要控制好多媒體技术介入课堂的质与量,确保对其的使用符合教学客观需要。重视精选教学展示素材,对于来自公共网络社区的资源,要妥善甄别后再应用。其次,要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中的讲授与互动活动相融合,学习者不应仅是被动观看内容,还要从思维上与内容相联结。如可使用案例教学法,先由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呈现案例,教师依据课程要点进行初步分析,提出讨论主题,再由学生分组对案例进行辨析讨论。[2]在此过程中,信息技术起到引出讨论主题与激发学习者兴趣的作用,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活力。 2、推进混合式教学,优化学习模式 混合式教学是信息技术深入发展下的最新教学形态,强调要同时应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形式,以促进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相互协调。线上教学可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由学生观看教师提供的微课素材或网络社区中的相关资源,为线下课堂中的学习做好准备。[3]待学生已产生一定知识经验后,再进行线下教学环节,帮助学生理解更为复杂的知识。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基础与认知心理的前提下,在教学设计中将学习模块分为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两部分,分别与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对应。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基本以历史年代为线索展开,在切入新授课教学时,教师可先整理资料,梳理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大事纪年表,并结合微视频做简要介绍,给出相关参考书目,让学生展开系统性学习。此部分内容完全为知识性内容,学生通过自学足以理解和消化。当学生通过在线自主学习了解当时的历史概况后,教师再在课堂中分述其政治意义,明确它们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加深学生思想认识。 3、加强资源库建设,整合优质资源 建设高质量的资源库,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学习资源库,既是开展自主学习的平台基础,也是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重要渠道。[4]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内容丰富,涉及经典理论、历史、法律、时政等多个领域,其中每个领域都具备拓展延伸的充足空间。在资源库建设方面,要体现以下三方面原则。第一是要宜教宜学,资源库中不仅要包含教学视频,同时也应附带讲义资料、教学案例、习题测试等内容,以便于配合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第二是资源互联,除了上传学校优质课教学视频外,也可在学校资源库中加入部分名校慕课视频,以此补充学校自身的不足,丰富学生学习途径;第三是加强管理,要设立资源退出机制,对于学生点击量低的视频内容,要及时下线。学习资源库的界面与系统要围绕学习者设计,借助大数据技术准确识别学习需求,向学生推介适宜的资源内容。 4、利用新媒体平台,融入学生生活 为对学生的观念产生全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致力于融入学生生活。当代大学生普遍投入大量时间用于浏览新媒体平台,因此高校要重视在新媒体领域中建立影响力。学校可构建新媒体平台,开设思想政治专区,定期向学生推送与学术辨析、时政热点有关的内容。在国庆节、劳动节、“九·一八”纪念日等日期中,可设立专题,聚合相关知识,让学生发展积极的价值观念。由新媒体平台推送的内容要融趣味性、学术性与思想性于一体,以适应当代青年人阅读习惯的形式展现。常规的课程教学活动要与新媒体平台相对接,关联平台中的专题内容开展教学,请学生对材料中的事实及其观点进行评述。学生在课下时间已阅读专题,产生初步思考,具备参与课堂讨论的主观愿望,可在课堂教学中产生较好的效果。通过这种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生活相衔接,影响学生的情感世界,促进学生观念与行为的积极转变。 三、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相关保障 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要求学校教学环境的全面调整,在以下几方面提供充足的保障,使教学创新获得充足的条件支撑。 1、基础设施保障 加强校园网建设,提高带宽,为推动信息化教学提供物质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接入学校教育平台中,成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便于学生通过手机、平板、微机等终端设备登入。加大软件开发力度,构建基于校园网的思想政治教育APP。优化教室内配备的多媒体展示设备,使其可支撑对多类型文件的展示,完善教学信息展示功能。 2、师资保障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思想政治教师也有必要与时俱进,优化个人专业素养,改进知识结构。学校要重视教学培训,将信息化教学能力明确为思想政治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5]教师要提升课件设计、微课制作、视频录制等方面能力,全面掌握教学平台使用细节,以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创新型教学活动。 3、组织保障 组织保障对于信息化教学必不可少,不同的教育主体要協同互联,形成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学校网络与信息中心起到铺设基础设施的作用,要对接教学部门,及时更新辅助功能。教务处要形成教学评价机制,了解学生使用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反馈,与教师及其网络管理部门积极沟通,使相应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确保教学系统有利于学习活动。 四、结语 适应信息化环境,开展信息化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然方向。面临着高校教育形态发生深刻改变的当下,思想政治领域的教学也应革故鼎新,利用最新信息技术优势提升教学效率,以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参考文献】 [1] 杨岚.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5)96-99. [2] 张欣,张晓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刍论[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6(07)88-89. [3] 孙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J].高教学刊,2018(11)74-76. [4] 唐登蕓.论推动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向深度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9(04)64-70. [5] 王彦飞.信息技术渗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J].理论观察,2017(06)115-117. 【作者简介】 姬翔宇(1991.10—)女,汉族,河南鹤壁人,硕士研究生,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学教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