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刍议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对策 |
范文 | 陈静 【摘 要】 本文概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相关对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就业实力;做好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加强就业政策扶持;加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和扶持力度。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对策 一、前言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结果显示,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727万人。此后,最难就业季的话题日益引人关注。从数字上看,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走到了大众化的阶段。教育部的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55%,但到了2011年,这个数字达到26.9%。高等教育大众化意味着精英化就业的瓦解,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将没有可能如刚恢复高考时的毕业生那样备受市场青睐,“机关、企事业单位抢着要”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众多高校毕业生一毕业即“失业”,不得不面临就业困难的现实情况。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源自西方,指的是高等教育从培养少数精英,逐步转变为培养整个社会所需要的不同行业专业人才的过程。高等教育大众化可以具体体现在“量”和“质”两个方面 。[1]其中,“量”指的是高等院校的实际入学率要达到一定的水平。而“质”则包含了教育的具体方式和方法的变化等多方面的内容,以及高等教育和整个社会之间的关系等各种变化情况。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现状 根据我国教育部的调查统计,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呈现出不容乐观的局面。2001年~2015年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2001年以来,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但待业人数也随之逐年上升。就业方面,实际就业率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进步,甚至出现下降的情况。而通过对大量即将毕业大学生的调查走访我们也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忧心忡忡的表示,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情况表示“不太乐观”,甚至是“很担心”。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这种说法并不新鲜,大学生就业难是近些年国内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现在越来越厉害,四处求职、求职无门的新闻铺天盖地而来,而大学生们找工作的心态越来焦虑。[2]2014年的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2015年统计数据已超越最难就业季,大学生们现在深陷就业难题中。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措施探讨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现如今,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不正确。很多学生都热衷于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等地区就业,于是在毕业之后便“扎堆儿”到大城市、大企业寻找工作机会,并渴望高福利待遇。这样一来,势必会导致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尤其对一些自我期许过高,但综合实力相对较低的学生而言,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为此,为减少就业困难的出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十分重要。高校要积极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引导,帮助其做好对自身就业竞争实力的客观认识,并引导其适当降低“期望值”,实现在更广的领域就业。要引导大学生清楚的认识就业现状,扭转陈旧的就业观念。 2、提高学生的就业实力 高校的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不仅注重学生平时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而且时刻关注学生求职进展情况。在专业设置方面,要密切关注社会和企业以及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紧扣市场行情进行专业设置。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在毕业前夕,更要注重对学生综合就业能力的培养,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对那些就业能力较差的学生,尤其要予以重视,并指派专门的教师等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辅导。对赴外地用人单位应聘的学生,学校专门组织考前培训,并安排带队教师统一组织前往。并广泛邀请就业成功的校友回母校举办就业报告会,通过其就业历程和就业经验的现身说法,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教育,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就业氛围。 3、做好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 促进大学生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有关部门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校园、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市场互为补充的市场服务体系,搭建就业双选平台,切实加大对大学生就业的服务工作。在全面利用常规宣传途径的同时,招生就业处启动大学生就业报刊进公寓、就业信息进班级、大学生微信公众号等服务项目,快捷便利地发布就业信息,提高就业信息覆盖面,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提供无缝对接。为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面向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开展实名登记,还可以通过人社、教育、院校等多方面的协调合作,充分完成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信息衔接,切实澄清未就业毕业生底数,为需要就业帮助的毕业生健全实名登记数据库。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将向毕业生敞开大门,随时登记、确保毕业生实名登记内容不漏项、无错项,以便开展后续就业服务。 4、加强就业政策扶持 為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还需要积极的完善就业扶持政策。例如,参加职业培训的,按现行政策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并对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大学生等给予一定的求职补贴,离校前全部发放到位。各地区也可以按照本地无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以更好的解决当地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5、加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和扶持力度 现如今,很多学生都一味的在走就业这条路,却忽视了自我创业的重要性。其实,学生并不需要把进入职场做为唯一选项,也可以积极的选择自己创业寻求发展。为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还要注意积极鼓励和扶持其创业。在校期间,高校即可通过发放政策性文件、现场面对面解说的方式为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分析当前就业形势以及创业趋势,帮助其开拓就业视野、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其勇于创业、敢于创业。开展各种创业培训项目,培养毕业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鼓励和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通过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助力行动”,提高大学生创业实战能力,支持更多大学生走上成功创业道路,举办创业培训讲习所、创业模拟练实招等创业培训板块系列活动。各地区也要积极的健全大学生创业服务,通过完善小额担保贷款绿色通道建设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小额贷款“一站式服务”以及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服务,及时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周转等问题。 五、结束语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十分明显的就业困难现象。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大学生本身以及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支持等多方面息息相关。通过对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认为,需要积极的从多方面出发,不断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竞争水平,并做好相应的引导和扶持、服务工作等,以实现大学生就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郑育琛,武毅英.我国高等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再审视——基于对某省两所高校毕业生的调查[J].现代教育管理,2014(6)1-6. [2] 李鹏飞.浅谈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由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状引发的思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0)121-121. 【作者简介】 陈 静(1983.4-)女,安徽合肥人,助教,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