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警校大学生的内隐和外显警察态度研究
范文

    罗乙添 云祥 刘瑾

    【摘 要】 本文使用警察职业认同调查问卷和内隐联想测验对警校大学生的外显和内隐警察职业认同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从整体上看,警校大学生对警察职业认同在外显和内隐方面均为积极;从对警察态度维度上分析,性别和接触程度影响警校大学生的警察态度,其中女生对警察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情感维度较男生积极;接触程度影响外显警察态度,接觸程度较高的被试对警察的外显态度显著好于接触程度低的被试,但对内隐警察态度没有显著影响。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需要提高警校生的忠诚度和使命感。

    【关键词】 警校大学生;内隐警察态度;外显警察态度;内隐联想测验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对于警校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的研究较少,且还局限于人口统计学调查这一变量,对于内隐职业认同(implicit professional identity)的研究、对警察内隐职业认同的状况、影响因素以及提升策略等相关研究较为欠缺。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警校大学生警察职业认同的影响现状及其因素研究。警校大学生对于警察的职业认同感相对较高,但其中职业意志平均分最低,性别差异是影响警察职业认同感的重大因素之一,同时家庭收入、亲属中是否有警察等社会因素对于警校大学生职业认同感程度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张佳佳,2013)。二是警校大学生职业认同与学业情绪的研究。警校大学生学习动机差异会影响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出于警察身份光荣感和自豪感进入警校的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就远高于出于就业、未来发展等原因进入警校的大学生,职业认同感影响他们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高的职业认同能够激发警校大学生良好的学业情绪,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减少厌倦、沮丧、无助、烦恼等消极的情绪(程婧,2014)。三是促进警察职业认同的方法策略研究。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积极因素是提高警察职业认同的重要策略,可以从加强思政教育、实施从优待警等方面强化警察职业意识(于洋、何睿,2008)。警察作为国家维护统治和社会治安的强制力量,担负着维护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保护人民财产的重要责任,并由于这些责任的特殊性,使得警察常常面临着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直击生与死的抉择。长期的高负荷、高强度的工作使得他们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媒体带有偏见的报道、群众的不信任等导致的执法环境的恶化也致使民警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都会使得民警们对于警察职业的认同感不断降低。因此我们需要提高民警对其职业的认同感,并且通过这种高度的警察职业认同使其积极适应工作的变化,在复杂的环境中合理安排工作,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积极有效的调整。

    警察职业态度是警察职业认同的一部分,对于职业认同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影响,就现有研究来看还没有对于警校大学生警察态度的调查研究,然而从一些与警察态度相关的研究来看,警校大学生的警察态度状况值得关注。例如,有研究对“90后”警校大学生的从警动机进行了调查,发现大部分警校大学生的从警动机并非源于自己的理想或爱好等内在动机,而是源于父母的要求或稳定的就业等外在动机(刘洋,宋赟和王海超,2012)。这种基于外在动机入警的警校大学生,他们对警察真正持有何种态度,是需要研究者去关注的。另外,有研究对民警的离职率进行了调查,发现新入警的民警离职率较高,在沿海某省一县,近5年共入警37人,却有22人离职。虽然离职群体中,社会招录的民警离职率高于警校毕业入警的民警,但警校毕业入警的民警的离职率相比过去也有所提高(如浙江警察学院2014届的毕业生离职率为1.83%,高于该校2013届毕业生的离职率0.95%)(孔大为,2015;施建祥,2016)。当然警察离职的原因较为复杂,但离职民警的警察态度在其中必定起到一定的作用。由于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人的行为,所以一般来说,持有积极警察态度的民警,更愿意从事警察工作,在工作中更能获得成就感,对自身的警察角色也感到自豪,平时生活中也会倾向于维护警察的尊严和权威;相反,持有消极警察态度的民警,他们对工作会消极应付,会羞耻于自己的警察身份,甚至会败坏警察群体的名誉。因此,在警校里,培养学员对警察的积极态度,对于警察队伍的稳定和警察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培养积极警察态度的前提是要了解警校大学生警察态度的真实情况,需要对警校大学的的警察态度进行测量。那么如何测量警校大学生真实的警察态度呢?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对同一客体可以同时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意识控制下的外显态度,另一种是无意识状态的内隐态度(Wilson, Lindsey & Schooler, 2000)。警察作为一态度客体,对其也存在两种态度,即外显警察态度和内隐警察态度。外显警察态度是指传统的通过自我报告测量方式所获得的对警察的态度倾向,而内隐警察态度则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测量出的个体在无意识层面所持有的对警察的态度倾向。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都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但是外显态度,由于会受到社会期许的影响,常常不能真实地反映个体的态度。而内隐态度,由于其测量方法是间接的,更能体现个体真实的态度,在很多情况下,其对行为的预测程度要强于外显态度(刘俊升和桑标,2010)。本研究将以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的学员为例,对警校大学生的外显警察态度和内隐警察态度进行研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探究性别、年级和与警察接触程度等因素对外显和内隐警察态度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在校内公开招募全日制本科警校学员共158人(女生23人),年龄18~23岁,平均年龄21.3±1.07。全部未参加过类似的心理学实验。剔除10名不合格数据被试,保留有效数据148份。

    2、研究工具

    (1)内隐警察态度测量。实验采用Inquisit3.0编制的单靶内隐警察态度IAT(ST-IAT)(Karpinski& Steinman, 2006)。在该IAT程序中,目标维度为6个能够表达警察群体的词汇,分别是民警、警员、公安、警官、干警、警探;属性维度(attribute)表示积极或消极的形容词,包括自豪、极好、快乐、美丽、愉快、光荣、可爱、精彩、悲剧、恐怖、苦恼、痛苦、糟糕、可怕、羞辱、恶心。其中,警察词汇和积极形容词构成相容联合辨别任务,警察词汇与消极形容词构成不相容联合辨别任务。

    (2)外显警察态度和其他影响因素的测量。对魏佳琪(2014)所编制的《群众对警察的外显态度》问卷进行修订,使其适合警校大学生被试。该问卷共有14个项目,分为三个维度,包括认知维度(8题)、情感维度(3题)和行为倾向维度(3题)。问卷采用里克特5点记分(1表示非常不赞同,5表示非常赞同)。评分越高(对反向记分的题目进行处理后再相加),对警察的态度越积极(总分14~28之间表示对警察态度非常消极;总分在28~42之间表示对警察态度比较消极;总分42~56之间表示对警察态度比较积极;总分56~70表示对警察态度非常积极)。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α=0.84)。

    同时,问卷加入了性别、年级、与警察接触深度等变量,以分析这些因素对于警校大学生警察态度的影响。

    3、实验过程

    158名被试首先完成个人基本信息和外显警察态度问卷,接着在计算机上进行内隐警察态度测量。

    4、数据处理

    内隐测量的数据采用专门的SPSS脚本(http://faculty.washington.edu/agg)计算反应内隐态度的指标D值(Greenwald, Nosek, &Banaji, 2003)。D值越大,IAT效应越显著,说明被试在内隐层面上对警察的态度越积极。

    将内隐和外显的数据全部输入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警校大学生的内隐警察态度

    (1)内隐警察态度总体情况。警校大学生的内隐警察态度情况表示,被试的内隐警察态度(D值)平均为0.24±0.29,对其进行单样本t检验(D值和0比较),被试的IAT效应(D值)显著大于0(t=10.45,p<0.001,d = 0.83),根据IAT的原理,D值大于0说明被试在内隐层面上对警察持有积极的评价。根据D值的解释,0.15以下表示效应轻微,0.35左右表示效应中等,而0.65以上表示效应强。本实验的IAT 效应值(D =0.24)表明大学生对警察的内隐态度是中等偏轻微强度的。

    (2)性别、年级和接触程度对警校大学生内隐警察态度的影响。考察警校大学生的性别、年龄和接触程度对于其内隐警察态度的影响,以内隐警察态度的IAT效应值(D值)为因变量,分别对上述因素进行t检验及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影响警校大学生对警察的内隐态度,女生对警察的内隐态度较男生积极(t = 2.05,p=0.048 < 0.05,d = 0.38),而年级和接触程度对内隐警察态度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性水平。

    2、警校大学生的外显警察态度

    在外显态度上,被试对警察的外显态度整体上为积极肯定的(M=57.11±6.31)。在认知、行为、情感三个维度上,也是积极肯定的(M认知=31.26±4.13,M情感=12.82±1.58,M行为=13.03±1.85)。其中在148名被试中,有144个被试外显警察态度为积极肯定的,4名被试的外显警察态度为消极否定的。

    四、讨论

    本研究首先对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的不同年级的158名警校大学生的外显和内隐警察态度进行测量,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接着探讨性别、年级和与警察接触程度等因素对被试的外显和内隐警察态度的影响。

    1、警校大学生对警察态度的总体情况

    在内隐和外显层面上,警校大学生对警察持有积极肯定的评价。在外显警察态度方面,148名被试中,仅有4名被试外显警察态度为消极,其余144名被试的外显警察态度均为积极肯定的。警校大学生对警察持有积极的外显态度,原因可能在于:首先,有相当比例的警校大学生自我对警察职业的热爱和憧憬,志愿成为警察,其本身就对警察职业持积极态度,其中,很多警校大学生来源于警察世家,父母或亲友的教育使他们对警察更亲切,喜爱;第二,作为警校大学生长期接受警校的教育,关于警察正面积极形象的教育内容是被试在校学习的重要内容,这些教育内容也会使得被试对警察持有积极的态度;第三,根据认知失调理论,个体的认知与其行为一般应处于一致的状态,当认知与行为产生冲突时,个体就会处于失调状态,而失调会使得个体去改变行为或改变态度,使二者一致。作为警校大学生,大部分将来是要从事警察职业的,如果其对警察一直持有消极的态度,就是使自己一直处于失调状态,所以即便某警校生最初对警察态度消极,但在认知失调的作用下,也会逐渐改变对警察的看法。

    内隐警察态度方面,被试总体显示出积极的内隐警察态度,但IAT效应(D值)不强,处于中等偏微弱的强度。具体来看,148名被试中,115名被试对警察持有积极的内隐态度,而有33名被试持有消极的内隐警察态度,对警察持消极态度的被试比例高达1/5。在内隐层面,对警察持消极态度的被试要远远多于在外显层面对警察持消极态度的被试,被试对警察的内隐和外显态度出现分离。这与同类研究结果(刘婉娜,马利军和罗嘉洁,2010;陈光华和张治星,2012)相似,运用问卷等直接测量的方式所得到的外显态度可能并不是被试的真正所想,由于种种原因,外显态度的真实性常常受到社会期许性的影响而让人难以相信,作为警校大学生,警校的教育、家人的需要以及个人的期望都会影响他们对警察的外显态度,在自我报告时,更愿意相信自己是喜欢警察的。而基于反应时的间接测量(IAT)的结果受到自动加工的作用所得到的内隐态度更能反应被试的真实想法。当前社会中,有太多的关于警察的负面新闻,将警察与消极的内容联系在一起,这类信息的反复出现,会导致人们形成“警察—消极”的牢固联结,形成条件反射,并内化为无意识的观念。警校大学生的内隐警察态度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样的观念。

    2、警校大学生的警察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性别方面,本研究发现,性别对被试的内隐和外显警察态度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相对于男性,女性在内隐警察態度层面对警察的态度积极程度更高。在外显态度的情感维度方面,女性对警察的态度更积极。我们认为,第一,男生在生活中对社会时事、新闻和各类军警专题的时评(此类社会新闻、舆论的等内容大多包含警察的负面信息)更感兴趣而经常主动关注此类信息,而女生对此类信息不感兴趣很少主动接触。男生相对女生更多的和长期的接触此类信息,因此在内隐层面对警察的态度没有女生的积极程度高。第二,由于警察多为男性群体组成,公安机关对警察的外形、着装、纪律均有一定要求,这使警察外在形象具备了威武、阳光、正气等受女性喜欢的特点,女性在情感上对警察是喜爱的,因此在情感维度上对警察持更积极的态度。

    在接触程度方面,研究结果显示,与警察接触程度不同的警校大学生,在内隐层面对警察的态度无明显差异,而在外显层面上,与警察接触越多,被试对警察的态度积极程度越高。相关研究显示,了解和熟悉警察工作的群众比一般仅通过社会流传和大众舆论了解接触警察的群众,对警察的态度更为积极。警校大学生由于具有特殊性,其身边的人多从事警察职业,使其能更直接的接触警察,以其客观所见形成自我对警察职业的评价和态度。警察本身就被定义为维护国家和公共安全的神圣职业,其工作内容是法定的具有客观公正性,同时,警察职业具有危险性、工作强度较大。这些职业特点都决定了其本身具有正面积极的形象。警校大学生与警察接触越多,更清楚警察工作的神圣和艰难,因此,对警察的态度更为积极。本研究中,与警察无接触主要是指仅通过间接接触方式認识警察,无直接的,亲身的与警察接触。通过社会流传、大众舆论、互联网、电视、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等间接的方式了解警察,一定程度上易受到媒体舆论的导向。警校大学生多为“90后”,其思想观念未定型,易受到媒体舆论引导。现代社会,自媒体等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网络媒体俨然已成为社会监督警察的工具,然而网络的复杂性和群众的素质决定了媒体监督不具有绝对的客观性,例如,微博上常有不法群众上传和转发恶意丑化警察的视频图片,有的甚至篡改事实,意图丑化警察形象。因此那些仅通过媒体了解警察的警校大学生,有可能形成对警察的消极态度。

    那么,如何提高和改善警校大学生的警察态度呢?我们认为,这需要学生、学校两个方面共同努力。从学生角度来看,首先,需要积极学习公安院校的相关专业课程,为之后从事警察工作打下基础。专业基础知识对于警察而言,不仅对其职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而且对于其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提高警察态度的必备要素。其次,警校大学生应以优秀的警察为榜样,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公安部在新中国成立时就已建立,地方各级公安组织也相继建成,公安队伍在不断地发展壮大,期间也已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公安模范,他们是全国公安的学习楷模,更是我们警校大学生的学习对象。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是提高警校大学生警察态度的重要途径。

    警察院校在提高警校生对警察的态度方面也需要完善相应的工作。其一,警察院校在日常课程教育中应加强职业认同教育,增设一些相关的课程,提高警校生的忠诚度和使命感;其二,警察院校在注重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应加强警校大学生对于公安工作的了解,通过增加警校大学生的实习时间或者次数,推进学生实习的深度等方式让警校生全面深入地了解未来从事的职业;其三,不定期组织优秀警察代表来学校做讲座、访谈,为警校大学生指点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光华, 张治星. 大学生对残疾人的内隐与外显态度[J].中国特殊教育,2012.8.22-28.

    [2] 孔大为.离职潮来了?[J].人民公安,2015.21.008.

    [3] 刘俊升, 桑标.内隐——外显态度的关系及其行为预测性[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8(2)59-6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