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多样化探索
范文

    周丹

    【摘 要】 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虽然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但在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构建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多样化、提高教学效果的对策主要是:在教学中强调互动交流;重视高职院校德育教学的特性;在德育教学中注重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关键词】 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多样化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学生的综合素养核心就是思想道德素质,会直接决定未来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因此,在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德育教育的效果就成为了目前需要关注的问题,在以往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课程中大部分都是非生态的,不利于学生的良好发展。而在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中采用模式多样化的教学是符合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道德习惯,从而保证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进而实现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高校德育课程教学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中“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高职院校培养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关系着为国家培养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作为为社会培养这方面人才的高职院校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其中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德育课程教学会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效果以及发展,所以现如今高职院校也越来越重视德育课程的教学,近几年也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效果,但是其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德育教学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课程教学缺乏互动交流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德育课程课堂、课后教学中都缺乏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关注,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在德育课堂的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过于强烈,更多的是在灌输教育,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教育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交流,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效率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教与学理论认为,教与学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有机过程。所谓教学相长,就是这种方法的反映。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主导模式的灌输式教育,虽然在教师看来完成了教学任务,遵循了教学大纲,但是由于没有学生的参与,效果无法反馈。教师不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知道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把握的分歧,或者另外的质疑观点,这样就无法及时地的查漏补缺,不能正确引导学生。虽然德育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人们的思想道德品质、思想觉悟等也不会自发形成,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定的灌输还是很有必要的。[1]但是在传统的德育课程教学中,过分注重灌输教育,其中主要是对于思想道德品质理論的灌输,却忽视了交流对德育教学的有利性,背离了德育教学的基本目标。长此以往,在这种教学中,学生也会形成一种认为通过死记硬背就可以提升思想品德,不用交流实践,出现对于德育学习的认知错误,使高职院校德育教学的效率较为低下。

    2、教学目标过于强调共性

    高校德育教学的目标,从大的方面来讲,当然是具有很大的共性的,但是这并不能否认德育教学目标的特殊性存在。高职院校德育教学,也应该在坚持德育教学目标共性的原则下,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发掘德育教学目标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可以从某个高职院校本身的特点,或者所学专业的特点,以及学校所处地、生源所在点,以及所处时代的特殊性来发掘。只有具备了特殊性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的落实宏观的具有共性的教学目标。传统高校的德育教学与高职院校的德育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相同点在于都是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以及道德教育,不同之处在于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主要是强调实践作用,传统高校的德育教育是重视其政治性与道德性。但是在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设置中,主要还是参考传统高校的德育课程,缺乏对于自身教育特性的思考,这就造成在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中缺乏实践案例与符合自身特性的教学,因而,学生在接受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兴趣,没有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致使高职院校德育教学的低效。

    3、教学过程中忽视生活实际

    人总是对发生在其身边的事物更加感兴趣、更加关注,也更能理解。理论、价值观等人类的意识形态,与人类生活实际是紧密联系的。德育教学所传导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必然要受到社会生活实际的强烈影响。不同于小学、中学阶段的德育教学,其对象因年龄问题,对社会生活感觉不太敏感,或者不太关心,还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与热情。高职院校学生,一方面已经离开了家庭的全天候照顾,开始了独立的社会生活,开始独自处理问题与思考问题。另一方面,年龄的增长,也必然伴随着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增长。而他们所独自处理的社会生活实际必然就会对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以及其他的意识形态发挥巨大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德育教学中贴近生活实际,多从生活实际出发来说明德育教学的观点与理论,尽量避免高唱宏大理想的无根基教条,多采取生动活泼的实际案例来增强教学效果。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传统的德育课程在教学中就有很强的政治性,虽然在学生道德情操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上,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思想的树立上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面对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是缺少一定的合理性。[2]尤其是在实际生活的实践中,学生对于很多时政等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就缺少一定的想法,无法处理好生活实际中的很多矛盾,导致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效果较差。

    二、如何构建多样化的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模式

    1、在教学中强调互动交流

    在高职院校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主要对象是已经对德育有着足够认知的学生,因此在教学的过程要避免灌输式的教学,这种适用于较小年龄段学生的德育教学方式在高职院校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没有较好的效果,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于学生的引导。高职院校的德育教师可以在德育教育中引导学生多进行互动,主要的原因有:首先,高职院校的德育课程教育不是单纯以成绩为标准的教学,而是要在德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高职院校的德育课程教学是一种相对开放的教育,需要学生积极、主动表达自身的观点,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德育体系,并不是要封闭学生的思想,照着书本上的内容死记硬背;最后,高职院校的德育教学是注重实践的教学,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互动交流,获得德育的感悟。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德育课程教学中必须强调互动交流。[3]

    德育教学中的互动交流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课堂中的互动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如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堂交流等。课堂互动一般要求老师恰当的设置好互动的问题,这些问题一般要适合于学生,既要具有讨论交流的必要性,这是对教学目标而言的,也要具有討论的可行性,这是对学生而言的,即学生对此问题要有一定的熟悉度,能够反馈一些观点,而不是一头雾水,懵懂不知,不然就无法交流。课堂互动是一种比较传统的互动交流模式,当前,随着移动新媒体技术的引入课堂,互动交流的手段与技术也推陈出新。互动空间、方式也由课堂中的互动向课后互动、全天候互动方向发展。通过翻转课堂、慕课等方式,师生之间可以有更多的互动平台与互动机会。

    2、重视高职院校德育教学的特性

    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不同于传统高校的教育模式,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专业性人才、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的德育课程教学对培养这方面人才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高职院校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的教育特性,不能搞一刀切式的教育,随意参考传统高校的德育教学模式,这样有悖于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失去了教育教学的意义。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德育课程的教学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在教学中适应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特性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其次,在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特性的同时也不能放弃共性,要积极吸取优秀的教学方式与自身的教育模式有效融合。[4]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育的最终目标,使为社会培养出有道德、有文化和专业素养较高的人才。

    德育教学目标的特性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如所处高职院校本身的特点,所在学院所学专业的特点,甚至将来从事职业的特点,以及当前时代的特殊性来总结德育教学的特殊性。只有在总结了大量的特殊性的教学目标基础上,才能夯实宏观的共性的教学目标。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从学生所学专业,以及将来从事职业的特殊性来发掘其特殊的德育教学目标,是一个应引起重视的问题。因为德育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建设者,这就必然要落实在此后这些人才的职业生涯中。每种职业所要求的德育目标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德育教师应该从中总结、发掘其特殊性。

    3、在德育教学中注重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中,比较注重其政治性、道德性等,往往缺乏一定的实践,也就是说脱离了生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德育教学也容易受到社会变化的影响,所以在高职院校的德育教学中不能一直遵循以往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创新,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切实结合生活实际,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社会的现实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计划。因为目前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中比较脱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学生也缺乏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选择一些生活实例来辅助德育课程的教学,针对社会中的热点事件进行分析,从中导入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更能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在引入实际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德育课程的教学中不止包括对于政治思想、思想道德等教育,还应该加入职业精神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纪律教育等方面,使德育教学更加符合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对其未来的生活学习以及人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德育课程教学应该是一种比较开放、注重实践与发展的教育,其中最为关键的内容就是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明确师生之间的平等性,教学中能够积极听取学生的建议,形成一种良好的沟通。同时,还要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符合高职院校德育教学的方法。随着高职院校对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多样化的不断认知与研究,未来高职院校的德育教学将会进一步从“人本”的主体性入手,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有利于自我激励、自我调节以及积极主动的教学环境,从而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进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市场需求的人才,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宏.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多样化探索[J]. 教育与职业, 2017(33)156-157.

    [2] 苏晓红.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模式多样化的建构[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6.27(4)88-91.

    [3] 宗国锋. 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学浅析[J]. 才智, 2015(22)125.

    [4] 屈维彪. 德育模式多样化视角下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生态系统的创建[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6.27(4)92-95.

    [5] 吴长春. 生活化的德育课模式多样化教学的思考[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1(3)116-117.

    【作者简介】

    周 丹(1980—)女,湖南长沙人,硕士,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