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试论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
范文 | 张嘉 刘桂云 【摘 要】 培养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意义在于发掘儿童潜在感知能力,丰富审美体验,陶冶性情,开发审美创造能力。培养策略主要是:与艺术作品保持一定距离;培养画面分析欣赏能力;增强美术情感体验;培养在比较中欣赏作品的能力;促进美术欣赏与再创造相结合。 【关键词】 儿童;美术欣赏能力;培养;意义;策略 一、引言 美术欣赏能力是审美的一项重要要求。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儿童在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中感受发现美,领略到艺术作品中洋溢的强烈而真挚的情感,使其在思想的火花中传达并创造美。培养儿童的美术欣赏能力,有利于提高儿童的审美思维和审美情感,从而体会到美术语言的魅力。当下研究表明儿童的美术欣赏能力可以在一系列对策和方法的引领下得到提高,并在其记忆力、想象力、感知力和性情当中得到体现。 二、儿童美术欣赏能力培养的意义 1、发掘潜在感知能力 当儿童在进行美术作品欣赏时,儿童会发挥许多自己难以察觉到的感知记忆,这种技艺会让其他人难以置信。有关感知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们认为只有别的动物会感知到的信息,人类通过感官也能从周围世界获得。人类的潜意识在忙于处理各种信息时不易被人们发现。意大利教育学家说过“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能够通过无意识地吸收环境当中的事物来学习。”而潜在的感知能力产生于无意识当中,通过学习美术鉴赏能让儿童发现事物的美使儿童沉浸于其中,使儿童潜在的感知能力得到提高。 2、丰富审美体验 儿童通过欣赏琳琅满目的作品而逐步形成对美术作品的认知,在美术作品的影响当中使儿童的审美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柏拉图说过:“我们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和风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秀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他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培养对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中丰富儿童的审美体验和感性经验,有利于儿童在生活当中发现美创造美。 3、開阔视野,陶冶性情 培养儿童的美术欣赏能力可以有效帮助儿童开阔知识视野,使儿童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对优秀的美术作品的欣赏中,可以使儿童真实的接触到画家背后的生活经历和其广阔的艺术领域。艺术的欣赏还可以陶冶儿童的思想情操,提高儿童对于美的欣赏境界。[1]例如:米勒笔下的农妇形象,画中虽然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和宏伟的场面,却让人感受到朴实、善良、伟大的农民形象,能使人感受到其中存在的美感;西方绘画中的圣母形象使人体会到母性的端庄、温柔和慈爱。 4、开发审美创造能力 学会用艺术的语言去创造是值得培养的一项能力,通过运用各种线条、色彩、笔触、形状等勾勒儿童内心的艺术形象,表达初步的思想情感和对外界的初步认识。通过培养审美能力而达到融会贯通,进而学会自己创造,在创造过程中对艺术语言、艺术的特征、美学的特性有了初步的熟悉和了解。在审美创造中理解和把握作品,从而领略到作品的艺术魅力。在不断的摸索和创造性实践中,把玩出艺术的灵感。比如:儿童在对美好的描述中会画出草木与太阳;受到恐吓时会画出形态各异的走兽或打斗等画面。 三、美术欣赏能力培养策略 通过对儿童的各方面能力及生长发育特点的分析,儿童美术欣赏的能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 1、与艺术作品保持一定距离 儿童与美术作品保持审美距离是欣赏艺术作品的前提。美术欣赏的主要特点,就是一种感觉和对事物的理解。通过对作品感情上的理解的一种精神领域的活动。[1]儿童是否对画作的创作过程进行剖析不重要,重要的是利用其感知力去欣赏,把感情和自我知觉投射到事物上去发现美。法国著名雕塑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引领儿童从距离中发现美、创造美才是关键。心理学家舒帕尔·卡格安的观察发现,儿童对于那些十分熟悉或是完全陌生的事物会表现出毫无兴趣,只有那些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可以看得出与它们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才能真正吸引他们。[2]所以儿童与美术作品保持一定距离才会对美术产生兴趣,被美术作品吸引。 2、培养儿童的画面分析欣赏能力 “分析”是一种基本方法,可以把这种方法当作“教具”,儿童掌握了这种方法之后,就能够尝试着通过分析去理解作品的形式,知道作品以何种形式体现的。在分析过程中把握作品的内容从而能体会到作品的某种意义。但是儿童的知识文化、审美经历和对事物的认识有限,在进行画面分析时,有些作品创作背景的年代、内容离现代太久远,儿童在缺乏某些相关的知识背景的情况下,儿童会凭借自己的理解进行初步想象,并且很难与作品产生共鸣。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过“通过反复操作教具,儿童可以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创造,并构建自我人格。”所以儿童通过这种“分析”会激发想象力,从而对美术作品形成初步的认识。在教师的引领下会使儿童产生启发,激发儿童的想象力,逐步形成儿童自己的审美价值体系。 3、增强儿童的美术情感体验 美术欣赏是一种情感的投入,儿童只有通过欣赏,才能透过作品的色彩、造型等艺术语言和手段,理解、品味和领悟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只有用心去感受艺术作品,才能浸淫在作品描绘的多彩的世界里。著名艺术理论学家曹意强教授曾说:“艺术的奇妙之处在于抗拒文字的描述,要求我们用心灵去感知它”。而单纯地感触又常常浮于表面,只有通过移情,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将情感和信息投入到美术作品中,或用其他的方式表现某一美术作品的情感,对作品进行深入的探索,才能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意义。 幼儿教师可以从儿童生活中拍一些美丽的画面带给他们欣赏,并且让他们讨论交流,谈论内心的感受并由此拓展出儿童此时内心的情感。比如教师拿出一副意境优美的画面:开满粉红色莲花的荷塘,立于荷塘之上的凉亭,若隐若现的青山,弯弯曲曲的路通向远处。儿童可以用一句联想到的诗词:“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或者用一首与之意境类似的音乐:《荷塘月色》或者是联想到的其它的画作来探索美术现象的深层寓意。美术情感可以通过多方面来表达,其途径并不是单一的。 4、培养儿童在比较中欣赏作品的能力 比较是儿童进行美术欣赏的一项重要能力,也是美术学科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判断过程中,诱发学生进行切实观察,并从中汲取优秀作品的构思,表现长处,同样在比较中也是体验了不同类型作品的艺术风格。[3] 比较的方法有纵向和横向比较。对作品的创作时间的比较分析为纵向比较,例如可以在幼儿教师的带领下从某位艺术家的各种创作阶段的各种不同的作品或某个流派、某种艺术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一定的比较与分析。比如,西班牙画家毕加索(Pablo Ruiz Picasso)一生经历了八段艺术创作时期,分别是童年时期、蓝色时期、立体主义时期、玫瑰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古典时期、田园时期和蜕变时期。在纵向比较的过程中,使儿童能够体会到它的性格多变的内心情感和不平凡的各种人生经历。 对具有可比性的艺术作品进行平行的比较为横向的比较。比如,唐代书法家李邕和张旭,两人生活在同一時代,生活在同一时代却有着不同的创作风格。李邕为人正直博学,其字奕奕有神力,铁骨铮铮,瘦劲秀雅。张旭性好酒,放荡不羁,其字富有气势,洒脱自在,自由豪放。在比较中欣赏作品更能突出各种作品的情感、艺术特点。通过比较欣赏,纵横交错,更有助于儿童欣赏作品。 5、美术欣赏与再创造相结合 对于儿童的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不是要让他们被动、消极的接受,而是要儿童用心理活动和想象力进行积极主动的再创造。绘画不是一味的复制,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东西可以束缚儿童的创造能力,儿童美术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儿童的创造能力,充分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教师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学生,要尊重每名儿童的个性,让他们敢于想象、敢于表达、敢于创新。[4]儿童要在创作中丰富审美体验,提高想象力,加强艺术素养,增加审美的乐趣,为提高美术欣赏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儿童的整个生长发育时期,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儿童的美术欣赏能力,使儿童能够运用接近艺术家的眼光欣赏艺术作品,使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发掘潜在感知力,丰富审美体验,提高儿童的审美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韦黎. 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6(3)224-225. [2] 林琳.运用艺术家的眼光看世界——谈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14(1)18-20. [3] 马玉红.美术欣赏教育体会[J].菏泽学院学报,2013.35(S2)71-72. [4] 张剑楠.美术课程对儿童审美能力培养的影响——以三到六岁阶段的儿童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8(19)128-129. 【作者简介】 张 嘉(1998—)山东青州人,2017级护理学1班学生. 刘桂云,指导老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