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三峡库区绿色金融发展的路径研究 |
范文 | 冉瑞沛 摘要:近几年三峡库区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金融系统基础还比较薄弱,亟需借助绿色金融政策导向,通过多种绿色金融手段,引导三峡库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绿色金融含义及特征进行简单介绍基础上,以万州区绿色金融发展实践为例,对万州区绿色金融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在现状分析基础上给出万州地区绿色金融发展的可行性路径,以促进该地区绿色金融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三峡库区 ?绿色金融 ?发展路径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与之相伴随的环境污染及生态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趋紧这种趋势下,绿色经济成为未来发展导向。国家“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提出绿色金融理念,2017年10月十九大指出要在广东等五个省区进行绿色金融试点改革,可见绿色金融已经成为新常态下国家主要的战略目标。三峡库区也紧跟国家战略,努力进行绿色金融创新改革,并对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究。 一、绿色金融概述 绿色金融包含两层含义[1]:一是金融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中有重要作用,银行要创新改革,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二是金融业要不断寻求自我发展,并在绿色金融体系中实现自我发展。绿色金融要求金融机构经营中要将机构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还有环保指标纳入到自身经营范围中,要将环境变化指标体现在营运风险中。绿色金融有两个方面特征[2]:一是绿色金融对环境利益格外关注。金融机构会利用自身绿色金融实践经验对社会中经济主体的运行进行引导,让经济主体意识到环境保护重要性,并自觉参与到环境保护中。二是绿色金融实施需借助政府政策推动。如绿色金融实施中没有相关政策约束,金融机构不会对环境生态主动关注,也不会去思考其投放的资金是否能为社会带来良好生态效益,不会在贷款服务中加入环境生态标准。总之,绿色金融对环境利益给予了更多关注,追求的是经济、环境、社会间和谐统一。 二、三峡库区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一)三峡库区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2016年1月,习总书记重庆考察中强调要在三峡库区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环保行动。三峡水库在万州境内的面积近1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2%,对三峡库区水资源进行保护,防治固体废物污染、发展生态农业等任务重,对绿色金融有较大需求。为此万州区人民政府《万州区生态文明建设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对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做了详尽部署,此部署对绿色金融寄予了厚望。 2017年万州中心支行主动对接重庆营业管理部“三金融一试验”工作部署,聚焦长江水源涵养保护示范区定位,在辖内扎实开展绿色金融创新试验,重点支持万州乡镇污水处理工程,滩边河的综合治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建设项目,对这些项目累计发放贷款11.51亿元。并立足城口、奉节县域经济转型,支持城口乡村旅游产业,支持奉节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发展。立足忠县、梁平生态农业发展,引导忠县笋竹基地环保餐具深度加工及梁平区规模化种养殖生态农业发展;立足三峡库区旅游资源,引导金融机构对巫山“双神”景区、云阳龙缸景区沿线的旅游产品进行了重点开发。 (二) 三峡库区绿色金融发展取得的成效 到2018年末,万州区绿色信贷余额23.86億元,较年初增加5.33亿元,增长28.76%;万州区绿色保险保费收入3569万元,同比增加1778万元,增长99.32%。巨灾保险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取得零的突破,实现保费收入360.3万元。万州区绿色金融改革取得了较好效果,绿色金融工作体系初步建立,助推绿色经济快速发展,并取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及认可。 (三)三峡库区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绿色金融创新度不高。鉴于金融机构内部还没有完善的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万州区绿色金融人才培养上同绿色金融发展大趋势不相适应,银行所开发的绿色金融产品多是针对制造企业节能产品的资金贷款,多是为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项目所做的融资,但是这些绿色金融产品同传统的金融产品来说是没有本质区别的[3]。总体讲,当前万州区绿色金融发展缺乏一定创新度,没有结合万州地区区域发展实际,没有针对万州地区绿色项目个性特点在金融产品种类、担保方式还有融资模式上进行特色创新。 2.绿色金融目录库建设比较滞后。当前万州已经针对绿色企业还有绿色项目着手进行目录库的建设,并且已经给出了初步建设方案,但是此建设速度同其他试点区域相比还存在滞后性,相关职能部门对绿色金融目录库建设的一些细节还没有达成共识,亟需金融办、发改委等尽快达成共识,尽快建立绿色金融目录库,通过目录库推进绿色金融发展。 3.绿色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当前万州区绿色金融支持下的绿色项目所获得的市场收益率还比较低,对银行吸引力小。且绿色新兴产业及聚焦绿色技术的项目,这些项目的研发需要的周期长,投资周期长,投资风险大。对于这些绿色新兴产业来说,仅仅依赖传统渠道来进行融资的话,难度很大。未来必须要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建立专项工作防范机制,这样才能推动绿色金融长远发展。 三、三峡库区绿色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建议 (一)引导金融机构对金融服务不断创新 万州中心支行需积极学习上级行绿色金融发展经验,多向上级行争取政策,从政策上支持绿色金融,给金融机构赋予更多包含绿色因素的货币政策,让货币政策向绿色产业发展做功能支持上的微调。政府部门需不断探索,将“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环保行动所包含的收益及防治污染成本显性化,在政策上鼓励金融机构能够对货币利率杠杆灵活运用,并对“一心六型”的经济战略主动对接,将金融机构资金引向生态清洁、节能环保项目,将资金引向利于长江水源涵养保护的项目[4]。金融机构则需做好金融、环保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引进及培养,提高这些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并多开发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让金融机构多开发绿色保险产品,多开发绿色消费品,多开发绿色租赁产品等绿色信贷外的融资产品及金融服务。在发展中,金融机构必须时刻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以消费者需求为基础,依照他们消费习惯,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绿色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对绿色项目做好策划及包装,并对绿色金融进行信用增级,通过信用增级争取发行绿色债券,以最大限度降低绿色融资的成本,只有这样才能让万州地区金融机构绿色金融服务不断拓展。 (二)尽快启动并完善目录库建设 万州区政府还需投入一定财力,在绿色金融发展中引入第三方的绿色评估机构,相关部门共同商讨,依托万州区域实际情况,确定万州区绿色项目及绿色企业标准,并尽快建立“绿色信贷行业、企业和项目清单”,建立绿色项目、企业目录库。信息库建设中还应充分调动多方面社会力量对绿色金融信息进行收集,在确保信息可靠性基础上实现信息高效共享,并指派专人对目录库进行动态管理,出台激励约束政策,这样才能将绿色金融机构在市场投资中的不确定风险大大降低。 (三)建立并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要促进万州区绿色金融健康发展还必须重视绿色金融法律法规的制定及实施,通过政策法规明确政府、金融机构、企业要承担的责任。强化环保执法部门的权利,对环境信息实行共享,定期披露,逐步建立起绿色信用体系,让金融机构在发展中能够自觉推行绿色金融,并不断完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部门需针对绿色金融发展制定鼓励政策,比如说给与财政补贴给贷款贴息,在税收上给与一定优惠,这样能缓和绿色金融的风险。 (四)持续推进绿色保险 在中央层面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立法滞后情形下,人行万州中心支行主动会同区金融办、区生态环境局,大力发展巨灾保险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商业险),取得了一定成效。在2018年末,巨灾保险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取得零的突破,实现保费收入360.3万元。未来万州地区还需按照《关于印发重庆市万州区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工程补充清单的通知》(万州府办[2018]154号)文件精神继续推进绿色保险,应做好环境污染责任险的制度建设,结合环境信用评价对市场高风险企业做好宣传,从而不断提高万州区环境污染商业险的覆盖面。 参考文献: [1]安同信,侯效敏,杨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研究[J].东岳论丛,2017,38(6):92-100. [2]王珊珊.全流程风险管理视角下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路径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8,291(4):16-19. [3]詹东新,陈宏,倪李澜.生态文明视角下区域绿色金融发展路径研究[J].福建金融,2017(3):9-13. [4]閆培雄.促进我国绿色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路和路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9):58-59.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万州中心支行)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