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林业生态产业链经济结构及其运作机理分析
范文

    李万秋+董杰+吕韦韦

    

    

    

    【摘要】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运用系统工程理论,以林业产业集群为例,基于生态和产业共生目标,构建了以核心要素子系统、支持要素子系统和外环境要素子系统为主的林业产业集群系统结构模型,然后对林业产业集群系统结构运行机理进行了分析。得出:林业产业集群系统是核心要素、支持要素和外环境要素三个子系统相辅相成的结果,是产业链、生态链、供应链、食物链和周围环境协同演进、共生的大系统。为优化林业产业集群系统结构,促进林业产业集群系统成长,达到林业产业和生态共生的目的,分别从核心要素、支持要素和外环境要素系统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林业;生态产业链;运作机理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仍不平衡,有些地方甚至唯“GDP论”,大力发展经济而忽视保护环境,随之而来的是环境对我们人类的报复,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寻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共生极其重要。林业产业集群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于一体。它指的是在林业领域内,以需求为导向,以产业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以环境为依托,产业、企业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价值、信息的交换、传递和循环,通过企业竞合,不断提升林业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涵盖要素全、产业链条长、增值方式多的聚合体。那么,林业产业集群内部结构如何?运行机理又是怎样?如何实现实现经济与生态共生?毋庸置疑,探寻林业产业集群系统结构和演化机理,揭示林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对于林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提升区域经济水平,实现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共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生态与产业共生理论,借鉴前人的研究基础,通过分析,拟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识别林业产业集群的内部结构;

    (2)分析林业产业集群结构运行机理;

    (3)揭示林业产业集群实现产业和生态共生的途径。

    基于此,提出林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文献回顾及述评

    1.1林业生态一产业共生关系研究

    共生概念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1879年提出,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后逐渐应用与诸多领域而被拓展与完善。瑞典、芬兰等发达国家林业与生态的发展关系说明了林业与生态经历了从对立、互相依赖到共生的过程(Wohlfahrt,1996)。国内徐有芳(1995)提出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战略目标,但是十几年来一直没能找到一条适合两大体系协调发展的路子,相反在林业产业发展、生态建设、资源保护等问题上,政策起伏很大,没有找到一个平衡点。王兆君(2001)认为二者之间应该协同运行。曹建华、王红英(2005)林业政策调节的目标是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协调与良性循环的发展,基础是森林资源,并通过调节经营主体和执行主体的行为而发挥作用。此时国内外林业生态与产业研究主要集中于协调发展路径,包括构建林业循环经济体系、广泛开展森林认证、完善的政策体系等。贾治邦(2007)提出建立以完善的林业产业体系、发达的林业生态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为目标的现代林业。由于林业产业自身的特点,建立林业产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和良性互动的共生机制不仅完全可能,而且是这一解决问题的真正出路,张智光(2008)将共生理论应用到林业供应链中,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理论是解决林业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后来,关于林业绿色供应链的研究颇多。张智光(2012)从产业与生态互利共生角度对林业绿色供应链模式进行研究,依次构建林业绿色供应链的共生关系椭圆轨道模型、多层次结构模型、“三链”共生循环结构模型、5R循环经济结构模型和Multi-Agent运行机制模型等。张智光(2013)从产业一生态复合系統的视角研究人类文明演进与生态安全变化的一般规律,提出生态和产业共生的模式有:偏利共生、互利共生、偏害共生、单害(单利)共生、互害(竞争)。张智光(2014)从产业与生态的共生关系审视生态文明,发现产业与生态的共生关系才是人类文明演进规律中的本质属性。谢煜,张智光(2014)对林业生态与产业体系共生协调机理与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林业生态与产业共生协调的3种模式,即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互害共生,3种不同类型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林业发展结果。杨加猛,张智光(2014)结合我国林纸一体化特点和发展规律,界定了“林纸一体化共生”的内涵,对林纸一体化的共生模式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类,探讨了营林企业、制浆企业、造纸企业和农户等基本共生单元间的二元共生机制,据此构建了4种林纸一体化的基本共生模式,并对其特点和适用范围进行了探讨。分析上述文献不难得知:自研究林业生态和产业关系以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就表明林业生态和产业之间具有协调发展关系,林业生态与产业共生关系证明后,其就应用到多个领域,但是应用到林业企业的研究相对较少,大多数应用于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后续关于林业生态与产业共生的应用研究仍在不断进行着。

    1_2对林业产业集群的研究

    自马歇尔(Marshall A,1890)的外部经济理论、韦伯(Mfed Weber,1929)的工业区位理论、科斯(coase R H,1937)的交易费用理论、熊彼特(schumpeter J A,1912)的创新系统理论、佩鲁(Perroux,1955)的增长极理论后,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1990)提出了新竞争优势理论,提出了“钻石模型”概念,产业集群迈人新发展阶段。林业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在林业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国外对林业产业集群研究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林业产业集群概念(Kies,2008)、形成要素(Braden,2008)、优势(schulte,2006)等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是与林业产业集群相关的实证研究。国内对林业产业集群研究从林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开始,多为定性研究。如姜伟军、沈定夫(2007)以宁波水煮笋产业为例,基于波特“钻石模型”,分析了笋产业可持续发展现状与对策。陈科灶(2008)以福建林业产业集群为例,研究了福建省林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问题,最后提出了促进福建林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后来,学者们转换视角,从林业集群的识别和测度入手,多为定量研究。如张占贞、王兆君(2010)运用区位商系数法和产业集聚指数法,从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角度,识别和判断山东省林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态势,并结合山东省林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实际进行了实证分析。张占贞、王兆君(2011)运用行业集中度指数、产业区域集聚程度指数,从市场和区域相结合的角度测度林业产业集聚水平及其发展阶段,并进行实证分析。奉钦亮、谭凡丁(2011)从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角度,运用产业集中度和E(G)产业集聚指数法,计量分析了广西省林业产业集聚的发展态势。黄蓓、王瑜(2011)对林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基于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和加拿大学者帕德莫和吉博森的GEM模型,提出了将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第四个因素对”而对GEM模型做出拓展,构建GEMS模型,以适用于林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王玉芳、江雪(2012)运用区位商法测度黑龙江省林业产业集群水平。洪燕真、戴永务(2014)采用区位商法和产业集聚指数法,以静态和动态相结合视角从中观层面测度福建林业产业集聚程度和发展态势,对福建省林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福建省林业产业中第二产业集群效应明显,但产业链较短等结论。通过对林业产业集群的识别和测度研究,目的是提高林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石大立、叶玉琴,2007),邓刚、张敏新(2011)以山东省人造板产业集群为例,运用SWOT、AHP方法实证分析了山东省人造板产业集群竞争力,并对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成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张占贞(2013)从核心生产能力、生产性服务能力和政策环境影响能力的视角,构建了山东省林业产业集群成长能力指标体系,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林业产业集群成长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另外,还有从产业链、供应链的角度来对林业产业集群研究的,如李正军、单亚涤(2010)对我国已初步形成的林一浆一纸产业链进行认真分析,进而对林一浆—纸产业集群的形成、结构、组成及其供应链进行深入研究,再对其供应链协同管理机制、运作模型和实施策略进行细致探讨。郑庆华、张智光(2011)以林纸供应链为例,对林业绿色供应链的物流一体化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物流管理集成和物流管理协同为核心的物流一体化管理方法,建立了林业绿色供应链物流一体化的三维管理模型。杨加猛、张智光(2008)林业产业链的演进、测试与拓展模型研究。从林业产业集群的绩效测度分析,如伊剑锋、王兆君(2013)对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绩效进行了研究,用DEA-Manquist方法分析了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绩效静态和动态变化趋势,然后对影响林业产业集群绩效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如今,学者们对林业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仍在继续着。

    如今林业产业集群竞争与合作不单单是单个林业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个产业链、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我们应该把起看做是一个整体系统来考虑问题,上述研究很少从系统理论的角度来研究林業产业集群,从知网查知,目前仅有赵进,赵进、许立达(2011)对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化机理进行了研究。张占贞、王兆君(2011)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进与成长进行了研究。张朝晖、耿玉德(2014)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生态位演化进行了研究。鉴于此,基于产业一生态共生为目的,运用系统工程理论首先对林业产业集群的结构进行构建,然后针对其运行机理进行分析,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二、林业产业集群结构识别

    系统是由相关要素、要素结构和外部环境等构成。林业产业集群是以林业产业生态共生为目的,涉及到林业产业、林业企业及外部环境等诸多要素的大系统。加拿大学者帕特卯和吉博森(Padmore and Gibson,1998)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GEM(Grounding Enterprlse Markets)模型。GEM模型确定了影响产业集群“三大类六因素”:“资源”和“设施”合称为“因素对Ⅰ”一基础;“供应商和相关辅助行业”和“公司的结构、战略和竞争”合称为“因素对Ⅱ”一企业;“本地市场”和“外部市场”合称为“因素对Ⅲ”一市场。黄蓓、王瑜(2011)对GEM模型进行扩展,加入“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一因素对,这样就形成了四对八个因素,构建了GEMS模型,“资源”和“设施”合称为“因素对Ⅰ”一基础(Grounding);“供应商和相关辅助行业”和“公司的结构、战略和竞争”合称为“因素对Ⅱ”一企~(Enterprise);“本地市场”和“外部市场”合称为“因素对Ⅲ”一市场(Markets);“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合称为“因素对Ⅳ”一环境(Surroundings)。本文借鉴GEMS模型,鉴于市场环境属于环境要素的一大方面,故把GEMS模型中“因素对Ⅲ”纳入到“因素对Ⅳ”中,把林业产业集群系统分为三大子系统:核心要素子系统、支持要素子系统、外环境要素子系统。核心要素子系统是林业产业集群的主体,即产业链上中下游及垂直关系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由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诸要素,生产者、竞争者、中间商、消费者、生产者组成;支持要素子系统即价值链的服务体系,是指为集群的核心要素系统提供服务资源和基础设施,如知识、技术、人力、金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支持;外环境要素子系统,是影响产业集群生存和发展的非生物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科技环境、制度环境等。因此,核心要素子系统、支持要素子系统和环境要素子系统构成了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其基本演化过程就是:林业产业资源要素输入其核心要素系统,经过资源优化配置、自我组织与整合,在支持要素系统和环境要素系统的“催化”作用下实现集群的演化与升级,最终实现产业与生态的共生,协调发展,林业产业集群系统结构如下图1。

    林业产业集群系统具有输入和输出的过程。简单来讲,核心要素子系统中,生产者、中间商、竞争者、消费者与林业核心企业组成了竞争的五种力量,即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首先,原材料供应商为产品生产者提供原材料,生产者整合利用原材料,经过加工等产出产生品,经过中间商、竞争者的竞争与合作,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在核心要素系统投入产出过程中,还要得到相关支持要素系统如人力、资本、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的支持,才能进行生产活动,同时,外环环境要素系统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等对系统施加的影响也会成为大系统产出的制约因素,最终,林业产业集群大系统经过资源的配置和消除外界环境制约的前提下,兼顾经济、生态、让会三种效益,使得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共生,促进林业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投入产出的过程包括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等交换与转化,如图2所示。

    三、生态一产业共生下林业产业集群运行机理分析

    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初级和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的“食物链”或“食物网”构成了整个生命系统运转的内在机制。林业产业集群中,以林业资源为纽带,就会形成类似于“食物链”关系的“上游企业一中游企业一下游企业”(原料供给企业一产品生产企业一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企业一终端消费企业)等相互衔接、相互作用,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的林业产业生态链(唐晓华等,2007)。在林业产业生态链中,不仅包括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传递和交换,还包括资源链、价值链和生态链的形成。

    众所周知,林业一般生产流程为:种苗一造林(整地、挖穴、施肥、植苗、幼林抚育)一中林抚育(抚育林)一成熟林一采伐(采伐、打枝、集材)一运材(原木、原材)一市场(工厂、集散地、中心市场)。林业经营涉及到一、二、三产业不同门类,具体而言,首先要进行森林木材、非木材的培育和林下产品种养殖,即第一产业环节;然后对木材、非木材或者林下产品进行初加工制造,形成林业中间产品,林业中间产品再进行深加工形成产成品,如人造板、家具制造、造纸等,即第二产业环节;接着把产成品投向林业终端产品销售市场和终端消费者或者发着衍生性第三产业或者森林生态旅游等,形成了一个循环。按照这个原理,把林业产业集群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林业产业集群形成首先从资源链开始,形成需要先有一定的林木资源储备和投入,才能展开后续的林业的社会生产,没有林木资源,就没有社会分工意义和经济价值,资源链是林业产业链的基础要素。首先要进行森林资源、非木材资源的培育,培育到成熟林后进行采伐,采伐后为加工和深加工提供林业原材料,生产型企业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林业初级产品,林业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形成林业产成品,林业产成品投向到终端市场或者消费者,在整个过程中,林业还与外界环境完成固碳制氧、生态平衡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在林业生产中产生的林产工业残余物进行加工利用、废弃物林木资源进行回收、林业剩余进行回放,提供给林业资源提供者。同时,还要和外界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科技环境、人文环境、政治和政策环境等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的交换和传递。在整个系统的结尾,系统的最终目标是打到林业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和林业资源的节约利用,即资源链,具体运行机理如图3。

    四、结论与对策启示

    4.1主要结论

    基于林业生态与产业共生视角通过对林业产业集群结构和运行机理进行分析,可以简要得出如下结论:(1)林业产业集群是经济一生态复合系统,由核心要素系统、支持要素系统和外环境要素系统组成,核心要素系统是基础,支持要素系统是保证,外环境要素系统是条件,核心要素系统、支持要素系统和外环境要素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耦合;(2)林业产业集群是资源链、价值链和生态链“三链合一”的代表,达到“三链一体化”,资源链是整个系统的基础,价值链是整个系统的潜力所在,森林生态链是资源链和价值链基础。生态链将产业形成封闭式循环,既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同时实现产业链低碳化,保护生态环境,三链之间不停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傳递、交换、转化等。

    4.2对策启示

    基于林业生态和产业共生理论,为更好地促进林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促进林业企业资源节约型、经济效益最大化、生态效益最大化,根据上述相关结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考虑:从核心要素系统来看,应着重建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发挥龙头企业效应、建设速生丰产林原料基地、延长林业产业链条、加强集群企业生产的外向度,提高产业集群核心要素系统的竞争力;从支持要素系统来看,政府应制定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打造集群区域品牌、建立健全集群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从外环境要素来看,要制定和完善林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支持集群成长的财税政策、培育本地企业家精神和创业文化。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