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农业现代化研究评论综述
范文

    周燕

    摘要:2008年,中央在《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农业现代化问题,是当前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了促使有关农业现代化问题的研究更好地向纵深领域发展,现将其若干本质属性作以综述。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路径;发展水平农业;现代化问题

    中图分类号:F30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11-0030-03

    作为“三农”问题中重要的一环,农业从来都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2008年,中央在《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农业现代化问题,是当前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农业现代化内涵的研究

    在我国,不同时期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20世纪50-60年代,多数学者认为,农业现代化就是工业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只要在农业中实现了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就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因此,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就被理解为农业的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这种理解与当时百废待兴、工农业均很落后的国情有关。但显然,这样理解农业现代化过于简单,也难以据此建立真正的现代农业。80年代,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渐引入,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的理解有了发展,增加了现代经营管理的内容,但关于农业现代化内涵的认识仍然不够丰富。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理论界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具体表现为从不同的维度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进行了拓展,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动态论

    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渐进和阶段性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随着人类认识程度的加深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顾焕章和王培志,1997;牛若峰,1999;徐星明和杨万江,2000;梅方权,2001;黄祖辉和邓启明,2008)。

    (二)系统论

    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管理、信息等因素在内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李果仁,1992;谢永良和任志祥,1999;何传启,2010)。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业现代化体系进行了归类研究。张术环(2004)认为农业现代化应当包括农业生产力、农村生产关系、农村上层建筑的现代化以及三个层面现代化的相互协调和进步。蒋伏心(1995)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体制系统、生产力系统和农业生产资料工业及其流通体系的三大方面现代化的统一。韩士元(1999)认为农业现代化应包括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农业管理、农村经济、农民生活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三)过程论

    认为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装备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全面地改造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既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的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徐更生,1993;宣杏云和王春法,1998;郑有贵,2000;黄祖辉等,2003;尹成杰,2008)。

    (四)多维论

    认为农业现代化不仅仅局限在农业本身,它有更为宽泛的内容,学术界又称为广义农业现代化论;代表性观点较多,例如,韩士元(1999)和黄国桢(2000)认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不仅包括农业部门生产关系的运动,还包括制约、支撑农业部门发展的社会经济内容;王延生(2004)提出了农业现代化具有技术、结构和制度三重的含义。

    (五)可持续发展论

    认为生态农业或可持续发展农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以区别于以往农业现代化等同于“石油农业”的倾向(傅晨,2001;牛若峰,1999;黄国桢,2000;康芸和李晓鸣,2000)。

    在上述一系列探索的基础上,2007年的中央“1号文件”首次在政策层面上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即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率和竞争力。2007年的中央“1号文件”为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明确指明了方向。

    二、关于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的研究

    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等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不同,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也存在差异。我国学者一般将农业现代化道路分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兼顾”三种类型,也有研究将其分别称为农业现代化的“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和“西欧模式”。针对这三种模式,国内学者目前已基本达成共识。顾焕章和王培志(1997)明确指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道路既不能走以美国和西欧国家为代表的少地多型的以机械化和化学化为特征的道路,也不能照搬以日本为代表的人多地少型的以生物技术为侧重的道路。而应依据中国的国情、国力、农情、农力,选择走一条既要重视机械化、化学化和水利化,又要侧重生物技术采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张仲威,1994)。例如,不仅要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而且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不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要提高土地产出率,不仅要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而且要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杜青林,2006)。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切实可行的路子应该是走自然资源节约,技术优先发展的道路,走生物技术现代化和机械技术现代化相结合,精耕细作的传统技术和农业现代化技术相结合,机械工具以及半机械工具和手工工具相结合的道路,采取高就业、低成本的技术路线(徐勇,1995;牛若峰,2001)。

    此外,学者们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1.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正好适合我国广大农村的实际,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使我国农业从小规模、分散、不连片的经营方式逐步向适度规模的连片的经营方式转变,向现代化农业的目标迈进(梁荣,2000)。2.农业企业化,农业企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一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市场化、规模化和深度开发化的渐次高度化过程(胡鞍钢,2001),可通过农业企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崔建和冯志强,2007)。3.走可持续的生态农业之路,我国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既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又要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中国式的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则可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苏春华和曹志强,1999)。4.走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道路,即通过资源节约、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来建设现代农业(卢良恕,1998)。也有学者综合以上的研究,认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应该走生物技术与机械技术并重,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适时因地调整土地经营政策,注重农业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孔祥智,1999;康芸和李晓鸣,2000;朱玉春和郑英宁,2000;牛若峰,2001)。

    然而,上述研究依然没有突破传统农业的束缚,在全球工业化、城镇化的今天,很多国家和地区传统农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正在急剧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研究人员(周应恒,2007;王正宇,2007)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这将为农业振兴、农民致富、农村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发展路径。赵其国和周应恒等(2008)结合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国情,构建了一个以产业理念创新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组织保障制度创新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框架,描绘了一个30年跨度的我国农业发展路线图。

    综上所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耦合的结果,这就决定了农业现代化的路径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的过程,其构成是一个相互弥补、相互促进的组合。因而不同地区在选择农业现代化的路径时应从自身条件出发,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优势及劣势。

    三、对农业现代发展水平测度的研究

    为了准确地评价国内各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首先必须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各地都在进行探索,力图建立既符合国际标准,又能反映本国和本地区特色、切实可行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人们对采用什么指标、指标数目的多少、指标数值的确定以及评价测量的方法等问题上,认识仍然存在很大的分歧。从国内目前有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上来看,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带有宏观指导性质的指标体系。这类指标体系的研究一般是由国家级或部级研究机构开展,目的是宏观指导各地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如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把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分为农业外部条件指标、农业内部条件指标和农业生产效果指标三组,制定了一个指导全国的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柯炳生,2000)。此外,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也对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套具有较高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的指标体系,该体系把农业生产手段、农业劳动力、农业产出能力和农业生产条件4要素为一级指标,在每个一级系统中又分别选出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总共16个群体指标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刘晓越,2004)。

    第二类是各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所制定的指导当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指标体系,如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课题组于1999年提出了一个由11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组成的“五高六化”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江苏省农林厅和统计局采用目标性指标体系,从农业生产水平、农业生产条件等角度出发,制定了一个由8类17个指标组成的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鲍进,2001)。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确定了一个包含六大类、26项指标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秦庆武,2003)。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单胜道和黄祖辉(2006)提出了评价浙江省小城镇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它分为2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0项个体指标,并利用模糊综合定级法对浙江省新昌县各镇的农业现代化现状进行了评价。

    第三类是国内的专家学者依据自己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所提出来的指标体系。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一是徐星明和杨万江(2000)提出了包括现代农业生产目标与农业保障目标2个一级目标指标、现代农业等5个二级子目标指标,共计17项个体指标;二是傅晨等(2005)根据广东省农业现代化的实际情况,对《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课题组提出的指标体系进行了修正,建立了一个由10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三是赵景阳等(2007)建立了以小康型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的广义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而在具体的测评方法上,目前国内常用的有四种方法:模型法、参数比较法、数据包络法和多指标综合测度法。而其中多指标综合测度方法在国内的研究中较为多见,该方法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张荣等,2002)、聚类分析法(刘明等,2000)、灰色关联分析法(叶正伟,2006),把描述对象的多项指标、信息加以汇集,经数学处理后,从整体上测评研究区域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及动态。多指标综合测度法的优点是:1.测试过程比较规范,结果较为直观;2.有固定的计算格式,使用方便,经济意义明确;3.体现了系统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通过对上述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研究,发现两种有趣的现象:一是虽然指标体系各不相同,指标数目的多少、指标数值的高低也存在很大的分歧,但是大约60%—80%的群体指标都是相同或相似的;二是虽然指标体系内容范围的大小,即评价什么存在很大的分歧,但是都源于对农业现代化内涵和特征的理解不同而定。这就导致依据不同指标体系评价出来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就差异明显,使得水平评估缺乏客观性和可比性。究其分歧产生的原因,根本在于设计评价标准的指导思想不一致,尤其是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的理解不一致。所以有必要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具体目标进行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现代化的定量测评研究才能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乔玉洋.江苏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与推测探讨[J].商业研究,2009,12:152-155.

    [2] 张玉环,王 环,张慎霞.农业现代化内涵浅析[J].农业经济,2004,11:14-15.

    [3] 邓汉慧,邓 璇.发达国家农业现代经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7(9):106-109.

    [4] 李仕柯,刘 旗,贾 磊.永城市农业现代化模式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2):8-11.

    [5] 柯福艳.统筹城乡背景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促共进长效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11(5):36-39.

    [6] 王 威,吴方卫,方志权.上海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再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5(5):15-17.

    [7] 廖志鹏.政府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主要职能及其运行障碍[J].农村经济,2005(6):101-104.

    [8] 赫修贵.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模式探讨[J].学术交流,2010,194(5):53-56.

    [9]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土地问题》课题组,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J].管理世界,2010(7):66-85,97.

    [10] 曹俊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国际经验与中国模式[J].经济问题探索,2008(3):52-56.

    [11] 曹俊杰,王学真,东亚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与政策调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2] 曹俊杰,王学真,高 峰.资源丰缺度不同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模式之比较[J].宁夏社会科学,2010(4):36-41.

    [13] 邓汉慧,邓 漩.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7(9):106-109.

    [14] 邓宏海.关于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1981(11):30-35.

    [15] 杜朝晖.法国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及启示[J].宏观经济研究,2006(5):71-73.

    [16] 顾焕章,王培志.论农业现代化的含义及其发展[J].江苏社会科学,1997(1):30-35.

    [17] 郝桂红.略论韩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与特征[J].历史教学,2006(11):34-38.

    [18] 何传启.现代化科学——国家发达的科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9] 何丽双,美 国.韩国及台湾农业现代化对我们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802-1804.

    [20] 何跃飞,刘羽平.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J].2011(5):13-14,17.

    [21] 康 芸,李晓鸣.试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政策选择田[J].中国农村经济,2000(9):9-14.

    [22] 柯炳生.对推进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几点认识[J].中国农村经济,2000(9):4-8.

    [23] 李果仁.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进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2(4):249-252.

    [24] 刘 明,王克林,张春华,谢炳庚.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支撑技术优化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0,16(2):100-104.

    [25] 卢荣善.经济学视角:日本农业现代化经验及其对中国的适用性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2):95-102.

    [26] 马 远,龚新蜀.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基于VAR模型的计量分析[J].开发研究,2010(5):88-91.

    [27] 梅方权.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J].调研世界,1999(11):3-5.

    [28] 牛若峰.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农业现代化[J].农业经济问题,1999(10):13-16.

    [29] 牛 星,吴冠岑.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2):41-43.

    [30] 钱 津.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必要条件[J].前线,2010(12):37-38.

    [31] 秦 富,王秀清,等.国外农业支持政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2]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3] 速水佑次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4] 孙迪亮.农民合作社: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选择[J].2010(8):135-138.

    [35] 孙浩然.国外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其启示[J].社会科学家,2006(2):62-65.

    [36] 唐凯江.产业组织变革取向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基于工农业互动的视角[J].改革与战略,2011(7).

    [37] 王建强,孔丽萍.韩国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5(2):33-35.

    [38] 伍国勇.基于现代多功能农业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4):385-389.

    [39] 谢永良,任志祥.农业现代化及其评价方法[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3):147-151.

    [40] 徐更生.持续农业及其对我国的挑战[J].世界经济,1993(6):35-41.

    [41] 徐更生.农业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R].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报告,1993.

    [42] 徐星明,杨万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5):276-282.

    [43] 许佩倩.农业现代模式的比较与选择[J].现代经济探讨,2001(11):49-51.

    [责任编辑:王 帅]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