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云南省文山州农村信用社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
范文 | 高发寿 摘要: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它点多面广,网点遍及广大农村,在经济建设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组织体系、管理体制、政策因素等诸多方面的不完善不配套,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金融;竞争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F83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11-0144-01 一、文山州农村信用社的现状 (一)网点覆盖面广,但整体经营水平低 目前,文山州农村信用社辖8个县级法人联社,共有营业网点147个,其中乡(镇)网点93个,流动服务乡(镇)网点3个,乡(镇)网点覆盖面达94%。员工1,101人。从整个经营情况看,2007年末全州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536 68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400306万元,全年实现(净)利润943万元,人均分别为487万元、364万元、0.85万元,与州内各国有商业银行比较人均数均为末位。 (二)支农成效显著,但业务品种单一 文山州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过程中,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新农村建设的思路,按照省委提出的“扎根农村,情系三农”的要求,找准支农切入点和重心,把握新时期支农工作脉搏,主动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断改善支农服务手段,努力提高支农服务质量,实现农村信用社业务与“三农”经济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但是在显著成效的支农背后,业务品种相对单一,从而又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二、在服务“三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还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支农体系的不完备,难以满足“三农”信贷需求 目前,文山州新增的农业贷款70%以上都来自于农村信用社。但是,仅仅靠农村信用社是根本无法满足所有农民、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 (二)业务品种单一,与农村经济结构不对称 据调查,文山州金融机构提供的农业贷款仅占农村资金需求的70%左右,在农村信用社获取小额贷款、联保贷款等信贷支持的农户数仅占全州农户总数的60%左右,传统的农村金融产品无法很好地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农村金融组织结构调整滞后于农村经济结构的演变,与多元化的农村经济结构不对称。 (三)缺乏具有法律规范的农业担保组织体系 由于农业保险的缺位,限制了农村信用社对农业产业化,贸、工、农一体化及科技型、创新型农业的支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用社对农业、农村企业的风险评估而“惧贷”,严重制约了“三农”的发展进程。 (四)利率过高,不利于农村信用社的长远发展 从文山州农村信用社的存款构成情况看,80%属于高成本的储蓄存款,资金组织成本高。由于人员和网点多,经营成本大等原因,都选择实现贷款高利率。但是,高利率是一把“双刃剑”,虽然提高了信用社利润率,促进了信用社的快速发展,但同时,高利率也客观上起到了“淘汰优质客户”的副作用,最终导致资产优良的好客户流向国有银行,而在国有银行得不到信贷支持的客户流向了信用社。 三、促进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工作的对策 结合文山州的发展形势和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推动服务“三农”工作的开展,农村信用社应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认识,发挥好职能作用 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自觉地克服和纠正怕麻烦、图省事、“恐贷、惜贷”心理和单纯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的行为;进一步转变观念,切实提高对支农服务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挥好“经济、金融政策窗口”传导作用,大力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向农民、农村各类经济组织及时传导国家的经济、金融政策及法律知识,不断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培育良好、健康的农村信用体系。 (二)优化结构,加大对农业贷款投放 一是继续实施和完善“惠农金桥”行动计划,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际,突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按照“有保有压,调整结构,优化增量,优先支农”的原则,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入。二是牢牢抓住文山州实施新一轮“兴边富民”工程和“四大基地建设”的机遇,结合新三年“兴边富民工程”重大项目规划,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 (三)突出重点,促进农业发展 加大对农户及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在农药、化肥、农机具、粮种、薄膜等农业生产资料资金需求方面的信贷支持;积极支持农户和农业经济组织发展生猪、奶牛、菜牛、山羊等畜牧养殖,积极推广“农村信用社+养殖协会+农户”的创新模式,大幅提高畜类养殖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四)多措并举,积极服务“三农” 1.创新金融产品 按照原创型、跟进型、创新型思路,积极开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消费等领域的信贷产品,探索推出“致富通”专业大户生产经营贷款、“产销通”和“公司+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创业通”失地农民创业贷款、“小康通”公共事务农户贷款。 2.改善服务方式 推广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户、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成员联保和组建信用共同体,实施精细化服务,推行客户经理制,设立“农贷专柜”,建立“个人客户信贷服务中心”、“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3.增强服务手段 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机制,细分涉农客户市场,实行“浮动、差别利率”定价制度,对优质客户给予利率优惠,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市场竞争力。 [责任编辑:赵 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