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云计算的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研究
范文

    石立艳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云计算这种计算模式下网络舆情传播展现出了新的特点。处理网络舆情是考验地方政府行政能力、关乎地方政府形象的重大问题。从介绍云计算及云计算下网络舆情特点出发,结合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云计算;地方政府;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2-0019-03

    一、引言

    目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借助于网络虚拟平台来发表带有个人观点的言论。很多社会热点问题被发送到互联网上,通过互联网进行几何级传播。其传播范围广,影响大,参与网民多。因而网络舆情对于人们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影响日渐突出。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可以看出,网络社会已然崛起,我国政府在利用互联网的意识也在逐步加强,专家学者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多以舆情为主体,研究其发展规律、演化及传播特点等方面,或以国家政府为主体研究网络舆情应对机制,鲜有以云计算为时代背景的网络舆情研究,曾润喜等人提出未来的网络舆情研究应向小世界、大数据、云计算方向发展。本文以地方政府为行为主体,分析云计算下网络舆情特点,并找出地方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地方政府做好网络舆情处理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云计算介绍

    (一)云计算的发展模式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新兴的计算模式,它隐藏了计算资源以及计算的执行过程,用户可以通过任一一个终端设备登陆浏览器后或者登陆应用程序界面就可以提交计算任务或者服务请求,而不必考虑如何构建计算架构;如何组织、协调计算资源;如何使用计算资源来完成自己的任务要求。计算机计算模式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初的把任务集中交付给大型处理机(图1(a)),到第二个阶段运用网络进行分布式任务处理方式(图1(b)),再到现在各大公司推出的云计算服务平台。如Google,Amazon等。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c))按需处理的云计算模式比前两种计算模式有明显的优势。超越了单机处理模式的处理能力;服务集群负载量得到了充分有效利用;用户运行维护成本大大降低。因此,云计算的目标是用户通过网络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最大限度地使用虚拟资源池,处理大规模计算问题。这也就决定了云计算本身带有虚拟化、服务按需计费化、服务弹性化、资源池化、客户端广泛化等特点。

    (二)云计算下网络舆情特点

    舆情最初是指社会民众对于自己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所做出的评价。到现阶段,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舆情的传播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的技术支持下,出现了许多新媒体形式,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媒体、手机短信、触摸媒体等,这些新媒体传播形式使人们更加容易发表自己看法,更加带有主观性,人们这些评论不在经过主流媒体的包装,是现实的社会舆情在网络上真实而又直接的表现。上述介绍过云计算通常以服务为特征,它将计算和存储资源虚拟化之后,在动态的按需分配给用户,并以低成本、高性能的方式支持各类信息化应用,在这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下,网络舆情呈现出以下特点。

    1.个体性与互动性。每一个代表一定立场发表自身观点或看法个体都是网络舆情的对象,呈现出个体性特点,各种个体之间的想法又会进行交织、碰撞、互动,网络舆情就得到了集中反映。

    2.真实性与干扰性。虚拟平台大家多采用匿名方式,言论就有客观事实,也有主观臆断。同时,言论无论真实与否,都会受到多方的干扰,比如意见领袖或偏激言论的影响。

    3.复杂性与难控性。与传统的信息传播时代不同,网络时代里每一个网民都可以直接关注民生问题,直视事实。网民讨论的主体有大有小,规律难寻。其中产生的影响在网络传播下也很难得到有效控制。

    4.及时性与广泛性。通过互联网,舆情的表达变得方便直接,每一个个体对于事件的了解和评论都是比较快的,同时作为地方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也可以快速地了解民众的思想动态。这些动态又会通过论坛、视频、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广泛传播,其影响范围十分广泛。

    三、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存在问题

    据人民网报道2015年上半年网络舆情热点分析,全国网络热点舆情事件共738起,其中华东129起、华中104起、华北86起、华南83起、西南63起、西北42起、东北27起,全国182起,国际22起。从行政层级上看,上半年的舆情集中发生在地级市以上及县城区域。乡镇及村级舆情方面,贵州毕节4名留守儿童死亡事件、河北肃宁特大涉枪刑事案、福建三明“肉身坐佛”等话题舆论关注度较高。由此可见,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现状面临着严峻的形式,党和国家在应对网络舆隋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同时,地方政府在现实处理中,由于各种原因,也存在很多问题。

    (一)官本位思想尚存,对网络舆情缺乏认知

    当前,面对舆情热度持续高涨的网络舆情事件,地方政府在应对时仍然存在严重的官本位思想。在处理过程中常常会采取打官腔、拖延时间、漏报信息、隐瞒事实、虚假声明等方式,不但舆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使负面消息层出不穷。

    其次,地方官员对网民的心态缺乏了解,对网络舆情的特征和作用没有科学的认知,官员常“恐惧”舆情的发展,担心信息曝光后影响恶劣,影响地方政绩发展和自身的仕途之路。习惯性地运用行政权利诸如删除网贴、设定敏感词过滤信息、限制部分网友发言等强硬的行政方式求得化解危机。

    (二)地方政府缺乏网络舆情协调联动机制

    现阶段,互联网的发展呈现出规模化的发展态势,我国现行的网络管理是多头管理模式,涉及互联网市场运行主管部门、网络文化管理部门、市场安全监管部门31个部门。而地方政府的网络管理部门每个地方不尽相同,但是存在普遍问题,就是在处理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分工不明,责任不清,多头管理等现象常有发生,地方政府当接到上级的紧急处理任务时,会临时抽掉部分人员组成临时应对小组,这种临时性、随意性的组织会在工作过程中出现沟通不畅、遇事推诿、效率低下、协作困难等问题。引发公众不满,加速网络舆情恶劣发展态势。缺乏稳定有效的网络舆情协调联动机制。

    (三)相关部门信息公开不及时,事后追责不清

    一个健康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才能起到安抚群众情绪、还原事实真相的作用。早在2008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规定:政府机关应通过多种方便公众了解的方式,应主动公开政务信息,并构建相应机制、体制,及时解答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地方政府在实际应对中,仍存在信息不透明、公开不及时的现象。网络舆情事件一旦造成的重大经济、社会损失,哪些人需要站出来承担相应的责任,哪些人应该受到相应惩罚,地方政府对于责任承担问题一般给出答案较为滞后。甚至部分官员在被处分一段时间后又被重新录用,甚至位高从前,这种问责制度在当今这个社会透明度极高的今天是极为不适用的。

    (四)缺乏网络舆情预警、监控等技术手段

    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时,采取行政手段较多,缺乏对相应的网络舆情研判方法、技术过滤和信息风险分析等技术。现存的信息过滤软件、监控分析软件技术水平不达标,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网络的治理和监控还停留在使用行政手段的层面上,尚未形成一套互通有无、兼容并蓄的技术水平较高的治理模式。同时,网络信息的搜索手段缺乏专业人才和专业技术。传统的技术方式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缺乏大数据、云计算时代背景下的先进技术。

    四、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建议

    (一)科学认识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作为地方政府这样的公共部门,不应当对网络舆情情况进行神圣化、妖魔化。要对网络舆情有一个科学的认知。充分认识网络舆情演化的发展规律,对形成过程中舆情的潜伏、爆发、持续、和消亡四个极端进行学习。能够在应对网络舆情时,从演化规律出发,搜集大量真实信息,在舆情爆发之前,做好预警工作,实时监控舆情发展状况。及时满足群众对真相的心理诉求,回应人们对热点事件的猜测和质疑,以避免网络舆情“蝴蝶效应”的产生。

    (二)完善地方政府各部门舆情处理的协调机制

    应对网络舆情除了政府工作人员在意识上提高认识,还要在机制上下功夫。完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并且加强协调交流合作。将信息公开、舆论引导和舆情的处理等机制进行协调和资源整合。积极处理,以提高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按照高效、协作、能动原则,逐步形成一个有足够权利、能有效动员、协调、指挥、调度的中枢系统,充分调动各部门力量,团结协作。这需要地方政府改变工作方法,明确各部门权责,在舆情爆发之前,协调各部门工作内容,做好舆情信息收集、预警、监控等工作。让各部门之间统筹考虑、通力协作。

    (三)及时公开真实的网络舆情信息

    众多的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时,新媒体对舆情事件进行评论,众多网民争相评论甚至亲自调查事情真相并发表意见。此时,作为权威方的地方政府,不是拖延、隐瞒虚假报道事实真相。而是应该及时公开发布真实的信息,主动发布事件的细节,要知道信息公开得越及时,越容易把握民众对信息的需求和思想动态。

    同时,地方政府不仅要根据客观事实公开信息,还要拓宽信息交流渠道,对公众提出的质疑、不满及时做出客观回应和解答。相关管理部门还可以开放更为直接的沟通渠道,让广大网民可以和相关负责人直接对话。地方政府不管是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还是通过网络发布信息的形式,相关负责人一定要充分地了解舆情事件的真实情况以及舆情的真实走向,然后耐心交流并解答网民问题,倾听广大网民建议。对舆情信息真实情况绝不能进行“围、堵、截、删”。要以科学的认知、耐心的态度,应对外界的质疑。及时避免公众恐慌,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准确性,才能消除公众恐慌,安抚人心。

    (四)开发应用云计算的技术手段

    地方政府在处理网络舆情过程中,技术上的瓶颈是一个亟待解决问题。面对地方政府技术上的传统守旧,人才上的短缺,以及互联网上碎片化海量化的信息,更应做好信息的搜集、检索、预警、监控措施。从这个角度讲,应顺应时代发展,及时引进新技术来应对逐渐日常化的网络舆情状况。运用云计算超大的负载能力,对舆情信息进行跟踪检索,运用云平台对网络舆情环境进行搜索、检索、预警和危机决策。充分借助云计算的计算资源,大量数据可以被搜集加工处理;利用云计算的按需付费和便携服务,能够提高性能扩展,为地方政府在网络信息处理方面提供更多可靠信息;运用云计算的资源池可以进行复杂的数据挖掘,为地方政府进行舆情的预警提供便利;云计算的平台服务还可以完成快速的交付,这样可以降低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时耗费大量人力、财力,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的决策效率。

    五、结论

    地方政府作为和网络舆情接触的直接部门,应该提高自身对于网络舆情的认识,避免官本位思想。笔者从分析云计算下网络舆情特点、发展规律,找出了地方政府处理网络舆情时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该及时改变思想,引进新技术,科学合理的运用云计算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信息采集、搜索、监控和引导。这对地方政府处理好网络舆情事件,努力提高政府形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7: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