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 |
范文 | 许晓伟 魏俊英 门丽静
摘 要:本文从京津冀协同发展角度出发,分析了20年来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历程及其发展特征,通过与北京、天津进行比较,发现河北省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方面的差距,并通过计算分析协调发展系数,得出河北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推动劳动力在就业市场的流动,最后依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河北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8.008 0 引言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密切关系。1999年来,河北省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平均增长速度形成“三、二、一”的发展态势。2018年河北省产业结构首次形成“三、二、一”的格局。同时河北省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以民为本,落实就业政策,拓展就业渠道。大力优化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就业增长势头强劲,2018年河北省的地区生产总值36010.30亿元,在我国各个地区中排名第9位。河北省紧邻北京、天津,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产区,同时还是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河北省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探究河北省现阶段产业结构与就业结现状,对于河北省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优化就业与产业布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河北省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1.1 河北省产业结构演变特征 (1)整体上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规律。结合“配第—克拉克定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趋于逐步降低的趋势,二、三产业的占比将会持续上升。经过20年的调整,河北省成功实现了产业结构由“二、三、一”转型升级为“三、二、一”格局,整体上契合产业演变发展趋势。 (2)第二产业仍为支柱型产业。河北省二产产值占比稳定在50%附近,2008年对经济的贡献率高达54.11%,在三次产业构成中占据重要地位。虽然近年来二产占比呈现降低趋势,但在2018年仍达到44.54%,依然是河北省发展的中坚版块,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上发挥重要影响作用。 (3)产业体系向多元化、现代化演进。进一步分析可知,河北省经过20年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正在逐步向着现代化、多元化转型。一产产值占比虽然持续降低,但是其内部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分类分层实策,重点发展特色产业,从传统种植业向着农林牧渔业齐头并进发展,例如积极推进太行山、燕山中药材产业带建设,打造坝上草原牧区聚集区等。集中发展机械、纺织、轻工等行业,积极打造培育先进制造业群,推动我省向工业强省的进一步转变。同时,我省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双百工程”,提升省级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1.2 与京津产业结构横向比较 京津冀均已发展成为“三二一”产业格局。但是三地在产业结构方面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具体而言,北京政治文化地位显著,所需农产品基本由外地供应,第一产业占比低。并且拥有中关村等知名科技产业园区,娱乐、旅游等行业发达,第三产业占了产业总体的五分之四。天津濒临渤海,油田、港湾等二产比较发达,2018年二产占比接近四成。并且天津紧邻北京,在今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借鉴吸收北京发展经验,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迅速。但是河北一产、二产占比仍踞高位,第三产业同京津相比发展差距较大。由此可知,河北省经过多年的转型升级,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同京津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针对河北省而言,应借鉴京津冀协同发展契机,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缩小与京津的发展差距。 2 河北省就业结构演变分析 2.1 河北省就业结构演变特征 (1)整体上符合一般发展规律。1999-2018年间,河北省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比由49.76降至32.41%,第二产业劳动力占比由26.48%上升到32.59%,第三产业劳动力占比由23.76%上升到34.99%,整体就业形势从“一、二、三”格局转变成“三、二、一”格局,河北省劳动力正在逐步由第一产业转向非农产业,基本符合演变规律。 (2)就业结构调整滞后性比较显著。2018年河北省第三产业产值超越第二产业,接近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但是2018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为32.41∶32.59∶34.99,可见河北省就业结构调整滞后性比较明显,非农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方面对于劳动力的吸纳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3)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劳动力吸纳格局。2018年年底,河北省就业人数为4196.1万人,其中三产就业人数1468.4万人,超越一产(1360.1万人)、二产(1367.7万人),基本成为吸纳就业人员的主力军,就业结构的转变也为我省在制定就业政策上提供指导。 2.2 与京津产业结构横向比较 河北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不断发展,但是一產与三产的就业人数占比与北京天津差距明显,劳动力素质偏低、技术水平不发达制约着劳动力之间的转移。但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第三产业对于解决河北省就业问题的优势逐步显现。 3 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分析 3.1 相关系数分析法 三次产业的产值与就业量相互影响、存在一定相关性,为了充分两者之间变动的协调性,文章采用著名学者Karl Pearson提出的相关系数这一理论进行研究。结合本文内容,用xi和yj分别表示第i产业的产值比重和第j产业的就业比重,第i产业产值比重和第j产业就业比重两者的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rij的取值区域为(-1,1),当rij为0时则第i产业产值的变动对第j产业就业的变动不存在影响,当rij为1时则表示两者之间存在同向同等程度的影响,当rij为-1时则表示两者之间存在反向同等程度的影响。具体用如下矩阵的形式来表示: 3.2 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实证 基于1999-2018年河北省三次产业相关数据,运用相关系数公式得到以下矩阵: R=0.9526-0.8999-0.96580.09070.0787-0.2289-0.63670.48430.7432 (1)分析河北省同一产业产值占比和就业占比之间的关系,发现三次产业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也意味着河北省产业产值的改变使得就业比重同向变动。而且一、三产业相关系数分别为0.9526、0.7432,呈现高度正相关,表示随着第一产业产值占比降低,大量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向非农产业。同时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吸纳就业能力逐步提高。第二产业相关系数表现出低度正相关,说明我省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此时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对于解决河北省就业问题的作用不大,应尽快落实第二产业的转型。 (2)分析某一产业产值比重与不同产业就业比重之間的相关程度。首先,一产产值比重与二产就业比重相关系数为-0.8999,呈现高度负相关。也意味着随着一产产值占比的不断下降,促进劳动向着二产转移。其次,一产与三产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58和-0.6367,说明一、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影响极为密切,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后,二产产值比重与三产就业比重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289,说明随着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降低会促使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 4 结论与建议 (1)调整优化农业布局,推动农业现代化。河北省农业资源丰富,比如辛集的皮革、赞皇的大枣、赵县的雪梨、安国的药材等。第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结合各地区特色产品及实际情况,打造特色农业产业群,探索新型农业经营实体,如农民合作社、专业农户等。借鉴京津冀区位优势,打造京津冀农业圈。第二,建立农业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发展规模化,实现农产品深加工,借助电子商务、物流、直播带货新型营销媒体,促进农产品价值的转化,避免农产品滞销带来的经济损失,鼓励高校等科研机构农业方面人才下乡对农民进行培训,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 (2)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工业化集约发展。而且近年来,河北承接了北京重工业的转移。但是第二产业粗放型发展、京津冀雾霾等困扰也随之而来。因此,怎样打造新型工业化成为当前河北省第二产业面临的难题。第一,优化重工发展方式。钢铁、煤等行业在河北省第二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对于这些行业应该严格把控,加强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理念,强化监督检查力度,实现传统重工业的改造升级。第二,着力发展新型产业。继续培育产业新动力,建立新型工业化基地,例如固安产业新城、石家庄高新区生物医药示范基地等,同时还要依据各地产业特色,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势,加大人才引进制度,加强京津单位合作,借鉴京津发展经验及科技优势,打造龙头企业,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打造特色产业群和新型产业链。 (3)培育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减缓一、二产业对于环境的影响,同时有利于增强整个河北地区的就业吸纳能力。第一,培育发展新型产业。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加大财政支持和落实技术人才引进制度,构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同时依托雄安新区、正定自贸区等积极支持信息产业、数字内容产业、科技服务产业等新型行业的发展,实现第三产业与京津接轨。第二,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大文业与信息及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咨询设计行业向着高端服务转型,以创意和设计引领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张扬.江西省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2]刘东东.河北省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4. [3]黄菊英,图登克珠,周晓阳,等.西藏劳动力就业现状及特征分析[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02):20-26. [4]河北:43个重点平台精准承接京津产业转移[EB/OL].http://hebei.cri.cn/2020-02-24/af9315a1-36bd-e4ec-19be-597a833113d9.html. [5]王承强.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效应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5,(03):69-7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