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以中国梦为引领,不断加快会昌扶贫开发进程 |
范文 | 蔡小卫 会昌县地处江西省东南部,国土面积2727.5平方公里,人口52万,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罗霄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中央苏区县。由于历史原因和受区位、自然条件的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至2014年底,全县还有贫困村11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5073人,贫困发生率16.48%,各项经济社会指标落后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值,存在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基础条件差、发展能力弱等问题,扶贫开发任重道远。为此,我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的要求,以中国梦为引领,不断加快扶贫开发进程,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以中国梦为引领,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不断增强精准扶贫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为切实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会昌县抢抓国家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的历史机遇,将扶贫开发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一是认真学习中央、省委、市委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决策和部署。结合开展“岚山读书”活动,进一步深入学习上级关于扶贫开发的政策文件,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部署要求上来,不断增强精准扶贫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用好中央、省、市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的政策。《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和国家实施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战略为会昌县扶贫开发、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全县各级各部门用足、用活、用好当前政策红利,弘扬苏区精神,立足会昌实际,大力实施“产业强县、教育兴县、旅游旺县、城建靓县、民生固县”发展战略,努力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现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路。 二、以中国梦为引领,以勇争一流精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不断加大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力度 按照“一、二、三、四”的思路,强力推动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各项工作的落实。 (一)咬定“一个目标” 这个目标就是尽快消除贫困人口,以会昌的脱贫“摘帽”支持全省、全市脱贫“摘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体的说,就是按照“总体布局、分类推进、先易后难、由表及里”的思路,加大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力度,到2015年底,力争全县贫困人口比2014年底减少3.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目前的16.48%降至10%以下;到2017年,力争全县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农村贫困发生率降到3%以下;2018—2020年,进一步巩固精准扶贫攻坚成果。 (二)坚持“两个精准” 一是识别精准。按照统一规范的识别标准和操作流程,严格把好群众申请关、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关、公示监督关、确认审核关。建立科学的监测评估体系,根据动态化管理的要求,对稳定脱贫的及时退出,对返贫需扶持的及时纳入,确保贫困人口识别精准。 二是施策精准。采取群众“点菜”、政府“下厨”的方式,做到“三个一”,即为贫困户建立一本扶贫台账、制订一个脱贫计划、定做一套帮扶措施。具体操作上,一方面对丧失劳动能力的3574户11345人低保户、2014户2794人五保户,织牢社会保障“网”,实行政府“兜底”、救济扶贫,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另一方面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15857户60934人贫困人口(其中扶贫户12147户46243人、扶贫低保户3710户14691人),根据不同的贫困成因,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确保“应扶尽扶”。 (三)用好“三个平台” 一是用好结对帮扶平台。全面开展县级领导结对帮扶乡(镇)、县直单位结对帮扶村、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确保所有乡(镇)有县级领导结对帮扶;确保所有的贫困村有单位结对帮扶;确保所有贫困户有干部结对帮扶。实行县领导结对帮扶贫困户不少于7户,县直单位、乡镇(科)级领导结对帮扶贫困户不少于6户,一般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不少于5户,做到全县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一包到底,不脱贫不脱钩,确保进入小康。 二是用好社会帮扶平台。使用APP信息平台,通过手机客户端将贫困户、贫困村的需求信息与社会各界的扶贫资源、帮扶意愿进行有效对接、互联互通,让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爱心团体、爱心企业能更好地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 三是用好对口支援平台。充分用好国家审计署、国家质检总局的部委优势,搭建好项目对接、产业承接平台,积极争取两个国家部委在政策、技术、信息、人才及改革试点方面的支持。 (四)突出“四项重点” 一是围绕“换穷貌”,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以整村推进的方式,加快完善全县110个省级贫困村(其中国定贫困村54个)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水、电、路、房、网络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重点实施交通、水利、农田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解决好贫困村群众出行难、灌溉难、饮水难、就医难、入学难、村“两委”无活动场所等问题,促使全县贫困村面貌有明显改观,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二是围绕“挪穷窝”,突出抓好易地搬迁移民。继续采取搬迁移民与县城和圩镇扩建相结合,方便搬迁移民对象经商务工;与发展产业相结合,促进搬迁移民对象增收致富;与招商引资相结合,解决搬迁移民对象就业安置;与劳动力转移培训相结合,提高搬迁移民对象就业创业技能;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相结合,对因居住地自然环境恶劣而致贫的贫困人口实施搬迁移民扶贫。目前已在台商创业基地安置区规划建设“梦想家园·台商园小区”移民扶贫项目,采取最优惠的政策,将居住在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的贫困户搬迁安置其中,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或创业。同时,积极探索建设乡镇、社区保障性住房,引导居住分散、设施配套难的贫困户搬迁移民。 三是围绕“改穷业”,突出抓好特色富民产业。对因缺产业、资金致贫的贫困人口,坚持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大力推进农业扶贫。按照“山上茶果林、田间烟稻菜、栏里猪牛羊”的模式,重点发展周期短、效益高的立体生态农业,对贫困户发展产业给予产前、产中、产后扶持,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加快推进旅游扶贫。对具有旅游资源禀赋、发展潜力大、前景好的沿线乡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乡村道路、环境整治、改厨改厕和家庭旅馆、小型超市等项目建设,鼓励当地村民发展农家乐、采摘园、垂钓园等休闲旅游项目。规划 “珠兰上照红土娃基地——会昌山森林公园——文武坝革命旧址群——周田紫云山——筠门岭小平广场——汉仙岩风景区——羊角古堡——洞头畲乡风情”旅游精品线路,努力打造全省有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区,实现“旅游旺县富民”目标。积极探索电商扶贫。立足会昌县生态环境一流、特色农产品丰富的优势,积极与国内电商平台对接,探索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做大做强会昌酱干、米粉、橘柚、脐橙、酸枣糕、雪莲果、绿壳鸡蛋、巴马香猪等绿色生鲜农产品品牌。依托著名电商“1号店”打造“会昌农特馆”,力争让更多的贫困户走上“电商脱贫致富”之路。 四是围绕“拔穷根”,突出抓好教育培训工程。针对缺技术、缺文化、缺信息的贫困户,重点通过三个渠道进行帮扶: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利用国家教育部、上海职业技术学院对口帮扶会昌职业技术学校的有利条件,用好会昌珠兰示范学校“农科教相结合”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办学平台,坚持“短中长”相结合、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采取定单培训、校企联训等方式,扶持贫困劳动力掌握脱贫致富的一技之长。开辟市场化用工平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人力资源公司对贫困劳力进行就业、培训、职介等“一条龙”服务,让贫困户尽快实现就业脱贫。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重点面向贫困户招聘一大批乡镇水库管理员、护林员、保洁员,有效解决长远生计问题。加大扶贫助学力度。对于因学致贫的贫困户,通过办好一乡一所公办幼儿园、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普通和职业高中贫困生免费、新入学大学生政府救助、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社会慈善助学等方式,全力保障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确保不让一人因贫困而辍学。同时,认真落实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积极开展定向培养乡(镇)农技员,让贫困家庭子女通过接受更高等的专业教育,从而走出山村、走出贫困,改变命运。 三、以中国梦为引领,以铁的纪律抓好作风建设,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打铁还需自身硬。推进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加快全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要求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干部职工要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良好工作作风。一是持续深入地开展“三严三实”教育,围绕省委提出的“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工作方针,对照工作目标,查找思想、作风方面的不足,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二是大力弘扬苏区精神,深入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始终保持同贫困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为贫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系列实际困难。三是强化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结合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机制,确保扶贫项目申报、实施和资金使用精准规范,实实在在用到贫困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需求上,发挥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营造干部职工清正清廉的良好形象,为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奔小康提供坚强保障。 责任编辑:程文燕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