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广西:“按需扶贫”拔穷根
范文

    刘华新++庞革平

    

    冬日暖阳洒在八步区保和村田间,中药材基地里一场培训课格外热闹。“土层挖多深好?”“施什么肥见效?”……村民们踊跃提问,专家细心解答。村民覃炳权说:“多亏了农科院专家手把手教,缺啥补啥,要不然咱哪能靠种灵芝脱了贫!”

    这是广西贺州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作为“老少边穷”地区,贺州有267个贫困村,29.35万贫困人口,如何按期脱贫?

    “解决贫中之贫,必须用超常规办法。”市委书记李宏庆说。贺州探索“按需扶贫”,一批批扶贫干部沉下去,把一家一户需求收上来,因户施策,选准脱贫特色产业,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激发贫困户脱贫动力,一村一户斩穷根。一年多时间,全市2.04万户、9.1万人实现脱贫。

    先富脑袋,让“要脱贫”变“能脱贫”

    想富口袋,必须先富脑袋。贺州扶贫重扶志。

    八步区平阳村村民覃锡芳,一家5口人。前些年丈夫因病过世,她感觉天都塌了。“我一个人既要照顾年迈的公公、生病的小姑,还要管两个上学的孩子,真是没法过了。”覃锡芳回忆,她想改变现状,却有劲没地使,一度失去生活信心。

    了解情况后,“第一书记”和村干部上门讲政策、想办法,覃锡芳渐渐鼓起生活的勇气。听了几次脱贫致富培训课,她开了窍、壮了胆:“只要肯干,这个家还能缓过劲来。”

    去年初,她谋划种杉树。缺资金,村干部帮她申请小额扶贫贷款;缺劳力,干部帮她将园子入股合作社。农闲时,覃锡芳在基地除草、喷药,再加上林下养鸡,一年下来收入1.6万多元。“政策给力,干部帮忙,我们家终于摆脱了苦日子。”覃锡芳说。

    在贺州,像覃锡芳这样的贫困户还有很多,他们有脱贫的愿望,但缺乏脱贫能力。从扶志到扶智,八步区扶贫工作队进村入户访民情,农家课堂讲技术,田间地头解难题,开展政策宣讲活动300多场,组织各类培训163期;昭平县设立脱贫攻坚热线电话,一对一解疑释惑,精准帮扶到人。

    苦干不苦熬。如何带着贫困户干?在八步区保和村,村干部带领70户贫困户组建10个专业合作社,发展中药材100亩,生姜200亩,茶叶150亩。仅中药材一项就让贫困户增收8万多元。

    为了破解资金难题,贺州市还推进小额信贷工作,全市完成评级授信贫困户6.4万户,累计放款13.5亿元。

    扶贫干部一竿子插到底,想贫困户所想,急贫困户所急,贺州市267个贫困村“第一书记”全覆盖,建立市、县、乡、村、户“五位一体”的清单管理机制,激发贫困群众的主动性,让贫困户从“要脱贫”到“能脱贫”,靠自己的双手谋划幸福生活。

    选准产业,从“输血”变“造血”

    脱贫离不开产业,产业选得准,贫困户脱贫步伐才能加快。

    “贺州根据各村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推进特色种养、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让贫困群众有产业支撑、有增收保障。”李宏庆说。

    走进八步区石门村野猪养殖基地,三五成群的野猪或追逐嬉戏,或悠闲地吃草。石门村有167户人,其中贫困户33户、122人。过去靠一亩三分地,一年到头赚不了钱。干啥赚钱?专家进村实地考察,认为这里山多树多,适合发展野猪养殖产业。

    野猪养殖技术难,贫困户能养好吗?石门村组建种养合作社,能人牵头,带动贫困户抱团发展。扶贫资金以贫困户入股方式注入,养殖场托管饲养,提供管理、销售一条龙服务。一年多时间,合作社出栏野猪400多头,成为当地最大的野猪养殖基地。如今,养殖场订单不断,贫困户的腰包越来越鼓。

    山清水秀是贺州的优势资源,不少贫困户吃上了“旅游饭”。昭平县黄姚镇巩桥村的梁华辞掉外地工作,他在黄姚古镇开了“黄姚印象”民俗旅店,一到小长假,基本客满。

    看到了梁华的成功,越来越多的村民发展乡村旅游,开办了茶楼、客栈、酒吧、商铺等各种类型的旅游项目。目前,黄姚古镇建起农家乐40家,民宿旅馆106间,床位数近3000张,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亿元。

    “依托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扶持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健康养生旅游新业态,形成开发一个景区、带动一方发展、脱贫一批群众的格局,旅游产业成为当地重要的脱贫产业。”贺州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张贤才说。

    因地制宜选择特色扶贫产业,全市发展起富川脐橙、昭平茶叶、钟山贡柑等支柱产业,实现了贫困村产业全覆盖。钟山县红花村,通过“龙头+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让贫困户自愿加入合作社,发展肉牛养殖业,带动150多户贫困户致富,每户年均收入可达2万元。

    紧盯贫困户需求,培育特色产业,全市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市场拉动、龙头带动、创新驱动、社会联动、金融撬动”的发展局面。通过劳务合作、资金入股、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形式,把农民紧紧黏在产业链上。

    补上短板,长效脱贫才能底气足

    “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贺州不少贫困村先天条件不足,需要易地搬迁脱贫。

    刘记新家住鹅塘镇盘古村三十组,骑摩托车到镇上要一个多小时。孩子平时上学只能寄宿在亲戚家。如今,难题解决了,作为移民搬迁户,他们全家搬到了平桂新城北片区,这里学校、医院完备,“孩子可以留在身边照顾了。”刘记新说。

    刘记新介绍,从过去的危房住进楼房,他领到了12万元的补贴款,政府提供免息贷款,还免交5年的物业费。

    贺州市易地扶贫搬迁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把移民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结合起来,去年落实扶贫搬迁资金1.8亿元,开工建设搬迁项目20个。

    基础设施是制约贺州发展的短板。走在八步区步头镇黄石村大塘至石古新修的村道上,新硬化的道路宽阔平整,“路修好了,村民出行方便多了,哪像原来的烂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身泥。”黄石村村委会主任赵万强感叹。

    八步区整合财政资金,财政“一事一议”、专项扶贫、水库移民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同时组建融资平台,缓解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压力。

    补短板,投入给力。2016年,贺州累计投入8亿多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17年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实现贫困村宽带信息网络全覆盖,2019年底实现所有20户以上自然村屯道路硬化,2020年全面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任务。”贺州市长林冠说。

    (《人民日报》2017年01月15日11版)

    ■责任编辑:邵猷芬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