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数据环境下好人文化助推高校思政教育建设 |
范文 | 詹建英 李玉龙 [提 要]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及其对高校教育的重要性。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为复杂的境况。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成部分的好人文化,有助于新形势下高校开展思政教育。试从以人为本人际传播场域的构建、环境场域的多方搭建及宣传场域的多方共筑出发,探究大数据环境下好人文化助推高校思政教育建设。 [关键词]大数据;好人文化;高校思政教育;场域 [作者简介]詹建英(1986—),女,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政教育;李玉龙(1988—),男,东华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工作。(江西南昌 330013) 一、高校思政教育研究的必要性 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民族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该重要论述指出了新形势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 当前,人们的价值观正面临多元价值的冲击。作为以立德树人为立身之本的高校,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如何,新形势下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政教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这些都关乎着高校根本任务的实现及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新形势下开展好高校思政教育历来意义非同一般。 二、大数据环境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双刃剑”影响 何为“大数据”?关于其定义多样。“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2]这是权威学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给出的解释。由此可以看出,大数据环境具有数据量大、种类多、处理速度快等特点。这里的数据某种程度上也等同于信息。 大数据环境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是把“双刃剑”,既提供机遇,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大数据环境为高校开展思政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进一步丰富了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手段,有利于提高思政工作成效的同时,伴随着大数据环境而来的信息多而杂,获取信息方式的多样化,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价值观的多元等,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校开展思政教育舆论引导的难度,影响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大数据环境下,如何牢牢把握好机遇,积极有效应对挑战,是高校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并提高其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三、好人文化助推高校思政教育发展 何为好人文化?首先要界定何为“好人”。不同时期对好人也有不同的界定。如南宋朱熹的“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毛泽东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视为好人。虽评判标准不一,但他们都认为“好人”就是坚守美德、乐善好施、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人。[3]同样,关于好人文化,其界定也不止一种。关于好人文化,《中国好人文化研究》中将其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一些好人好事所表现出来的并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信仰追求、行为准则等的总和,是由政府通过树立、倡导、宣传和弘扬这些好人好事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好人文化包括好人形象、好人事迹、好人价值观、好人文化精神等内容。由此可见,好人文化汇聚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看,包含好人形象、好人事迹、好人价值观、好人文化精神等内容的好人文化,其实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高度契合之处。好人文化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对于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具有重要意义。[4]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思政教育能否开展好,不仅关系着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更关乎每一位社会成员即人的命运,社会命运及国家命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成部分的好人文化,无疑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育人资源。 四、场域视野下好人文化助推高校思政教育建设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指出,一个分化了的社会,拥有自身法则、具有自身逻辑的游戏场域,每一场域都是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空间。[5]高校作为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集合体,有着独立的机构及运行法则,其场域特征也很明显。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本身就是一项系统独立工程。所以,大数据环境下,好人文化助推高校思政教育更需要多方通力合作。 (一)以人为本构建人际场域 好人文化助推高校实现思政育人之效,需要发挥人的作用。这里的“人”,首先即为高校教师。作为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主体,高校教师应坚持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好人文化尤其是身边的好人典型融入日常的教书育人工作,既可以通过传统的人际传播,如课堂上与学生的面对面沟通交流,亦可以借助大数据环境下微博、微信等新兴传播媒介,令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好人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思政课的教师更应将好人文化融入日常的思政教育课程的讲授中。其次,发挥校园好人、先进典型的榜样力量,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在校师生及优秀校友等,让身边的这些好人走进校园、走入课堂,现身说法去感染每一位师生,最大化发挥他们的育人功效,形成好人文化助推高校思政教育的人际传播场域。在“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精神的浸润下,东华理工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如退休老教师、核化学分析专家宋金如,退休后30年如一日坚守实验室,教书育人。2015年,她也被评为“中国好人”,2016年,还成功入选江西省首届教育感动十佳人物。扎根边疆十余载,不畏艰险执着坚守核能事业的年轻博士周义朋等,作为学校的先进典型(即“好人”),他们是全校师生学习的榜样,其事迹更是激励学校师生勇往直前。 (二)多方面搭建环境场域 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众所周知,环境对人的影响深远。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建设,需要多方面搭建好人文化育人的环境场域。即将好人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物质、精神、行为及制度等四个层面,搭建好人文化助推高校思政教育的环境场域。具体说来,物质层面,将好人或先进典型融入校园景观建设,如建立雕塑,将先进典型事迹纳入校史馆介绍,打造学校视觉形象系统。行为层面,通过一系列具有学校特色活动,不论是教学科研领域还是管理与行为层面,建立既彰显学校特色,又蕴含好人文化的独特行为识别系统。制度层面,建章立制,将好人文化育人作用落实到制度层面,从制度层面保障好人文化育人作用。如设置专门的好人文化教育基地或课题组,配备专职人员,提供相应场地等。又如将好人文化同校史一样,设置为每年新生入学教育必备学习内容,并形成规章制度。精神层面,“精神建构是教育的绝对使命。”将好人文化与学校精神相结合,通过教风、学风、校风等感染和激励师生,成为对内凝聚人心,对外树立形象的学校特有的精神风貌。 (三)多方共筑宣传场域 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曾說,“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6]可见信息及其传播的重要性。大数据时代,好人文化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更应重视信息的有效宣传。首先,与师生关系较为密切的部门如宣传部、学工、团委,要主动出击,在校内开展好人文化为主题教育宣传活动。利用大数据环境下媒介多元的特点,既要充分利用传统校媒如学校的官方网页、BBS、校报等,也要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进行好人文化的传播,如挖掘并助推“先进典型”的信息,将好人文化融入舆论引导中,使师生树立正确的舆论观,营造校内良好舆论氛围。其次,成立专门的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应急工作小组,建立常态的指挥系统,将好人文化纳入舆情应对机制中。如组建一支舆情监控队伍,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校园媒体的监控与管理,尤其是论坛、贴吧、微博等平台,实时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对师生的正面引导。一旦出现舆情,把握好时机积极进行正面引导,将好人文化融入舆论引导,尤其是当舆情发生时,使其助推舆情化解甚至达到“转危为安”之效。 [参考文献] [1]新华社评论员.立德树人,为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1/2016/1209/c78779-28936283.html,2016-12-9. [2]维克托·迈尔,肯尼思·库克耶.数据时代—— 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金光磊.中国好人文化研究[D].湛江:广东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14. [4]洪向华.好人文化引领核心价值观实践[J].当代电力文化,2016,(3). [5]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央翻译出版社,1998. [6]姜志红.“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及其实现途径[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7,(3). [责任编辑:黄贝如]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