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创新对策研究 |
范文 | 熊朝旭 徐莉 刘伟 [提 要]近年来,随着网络支付、网络借贷、网络理财、网络银行等以互联网平台为支撑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以其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发展迅速、监管弱等特点,在组织结构、金融服务、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商业银行开始积极探索迎接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新挑战,持续创新。为此,在当前新的竞争格局之下,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重新审视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契机促成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创新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创新 [作者简介]熊朝旭(1978—),男,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金融经济;徐莉(1972—),女,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刘伟(1979—),男,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省分行经济师,研究方向为金融经济。(江西南昌 330006)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在大力促进普惠金融、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升、完善金融供给满足多元化投融资需求等方面迅速发展,市场潜力巨大。 (一)互联网金融持续稳定发展 从网络信贷余额规模、网络资管规模、第三方支付综合支付交易规模三个指标来看,2013-2017年都经历了高速增长到增速回落阶段,截止2017年这三指标增速分别回落至63.7%、25.6%、44.3%,根据艾瑞统计模型核算预测,到2020年这三指标增速分别回落至31.5%、24.7%、28.6%,也就是说随着互联网金融规模的迅速扩张,整个行业的增速逐渐回落,开始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二)互联网金融业务类型多、涉众面广,业务呈分化发展业态 互联网金融业务类型多,按大类分有第三方支付、p2p网络贷款平台、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渠道)等六大类,每个大类下根据不同的交易特点,有若干小类;互联网金融涉众面广,2018年余额宝基金发布年报,用户达5.88亿户,BAT、京东等互联网企业借助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积极渗透金融领域建立了各类互联网金融平台,发展了庞大的用户群,而传统金融企业正在逐渐加速向移动互联融合;互联网金融业务呈分化发展业态,移动支付发展迅速,移动支付经历2015年379%的爆发式增长之后,2016年和2017上半年同比增速分别为45.6%和22.6%,高于网上支付和电话支付。互联网基金规模平稳增长,2018年第四季度末中国互联网货币基金总规模为4.63万亿元。互联网消费金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通过小额、短期的贷款业务快速发展。P2P网贷行业受到暴雷、监管等因素影响,整个行业进入整顿阶段,不合规的运营平台逐步淘汰,运营平台数量逐步减少,但成交量与参与人数仍稳步增长。互联网保险业务经历2015年爆发式增长后,2018年上半年互联网保险实现保费1152.1亿,相较于2017年上半年下降11%,进入发展瓶颈期。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集中爆发,进入合规转型阶段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发展迅猛,互联网金融平台质量参差不齐,陆续出现运营平台风险控制意识差、不到位的情况,互联网金融平台风险集中爆发。互联网金融风险爆发使得互联网金融行业成为监管重点关注对象。近几年,互联网金融加强行业自律,中央和地方分别出台政策引导互联网金融行业合规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信息披露、资本规模、管理模式、经营模式、产品创新、目标客户等方面逐步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进入合规转型阶段。 二、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垂直型管理的组织结构导致内部管理僵化 互联网金融的去中心化、扁平化、轻资产化的特征改变了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外部环境。互联网金融企业组织结构客户是导向型、扁平化的,更加贴近市场和客户需求,能够通过客户互动、客户体验,增加市场敏感度,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我国传统商业银行执行层组织结构采用的是职能型总分行制,是任务导向型组织结构,总行下设各个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通过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对分行实施管理职能。各分行根据总行管理模式设立对口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跟总行的业务和管理对接,对支行进行管理,形成了垂直型管理的组织结构。垂直型管理的组织结构层级过多,有利于权利集中,但不利于激励员工,导致管理体模式滞后和绩效考核不合理。 (二)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不能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互联网金融信息通过社交网络的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内容碎片,客户能积极参与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的创新设计和评价,共享信息,提升了消费者的参与感、成就感和归属感,互联网金融产品提升了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相对互联网金融的信息优势,商业银行渠道建设落后导致金融服务效率不足。商业银行渠道建设布局阻碍整体运营效率,电商平台渠道活跃度不足,互联网连接属性程度低,物理网点布局结构不合理,还停留在业务处理层面,营销服务功能不足,人工智能建设不足;商业银行渠道建设未能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线上渠道与线下渠道缺乏互动,产品创新力不够,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商业银行渠道建设创新设计迭代更新慢,互联网新技术利用率低,跟不上互联网发展速度;电商平台业务量小,客户不够活跃,不能利用大数据建立完备的客户资料库,不能有效支撑银行其他业务;商业银行渠道建设以产品销售与业务分流为主,客户体验较差,客户差异化需求分析不够,远程移动服务能力仍待提升。 (三)商业银行业务流程繁琐,产品竞争力不足 商业银行业务流程繁琐,产品创新动力不足,互联网金融信息获取途径广泛,数据庞大而有效,业务流程简单,商业银行资产业務、负债业务、中间业务产品竞争力不足。 在资产业务方面,互联网金融通过大数据,在小微企业贷款方面优势明显,具有业务流程简单,产品竞争力强,其授信时间短、无需抵押物、客户规模大、贷款交易成本和资金成本低等优势,传统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过于重视大客户而忽视小微企业,导致商业银行潜在客户流失,不利于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拓展。2017年,网络信贷余额22073.8亿元,同比增长63.7%,而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监管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商业银行用于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合计252167亿元,较2017年末增长18740亿元,增速8%。其中大型商业银行用于小微企业贷款的余额为71022亿元,较上季度末继续下降1317亿元。这是2018年连续第三个季度出现回落,全年累计下降3203亿元,全年下降4.3%。 在负债业务方面,互联网金融满足了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如支付宝、余额宝等产品。2018年,余额宝基金发布年报,用户达5.88亿户,规模为1.13万亿元,相当于每三个中国人就有一个人用余额宝。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18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3.4万亿元,同比少增1071亿元。“宝宝类”产品对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带来冲击,导致银行存款流失同时也推高了银行负债成本,对银行业的经营极为不利。 在中间业务方面,诸如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具有手续费低、方便、灵活、产品服务多样化等优势,在生活缴费、日常零售等方面第三方支付结算规模越来越大,2017年,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达到154.6亿,同比增长44.3%,增长迅速,这给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带来挑战。 (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未能有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 利用大数据能够让贷款业务信息处理效率高、交易成本和违约成本降低,可以使金融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大大提升。但是目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受制于信息化建设不足,还停留机构建设、人员扩张、层级管理、岗位设置人工模式,不能有效利用互联网海量大数据进行风险管理、风险控制以及风险决策。这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部数据信息未实现互联互通,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各自独立导致数据信息分散、不规范,未能形成风险管理数据海量化,难以完全挖掘大数据的管理价值。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也未充分利用外部数据信息,对外部大数据的收集、拓展渠道不多,对外部数据挖掘能力欠缺、谋划不足。这主要是当前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手段仍然以人为审批型制度为主,风险管理未能依托大数据处理收集、挖掘、决策实现方法与流程的定量化和自动化,在信息数据迅猛发展的时代,距离依托于大数据的系统自动化手段仍有较大差距。 三、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创新对策 (一)组织结构转型升级,重塑银行人才结构 商业银行要始终以人性化治理和可持续化发展为导向,以提高金融服务为核心,进行组织结构升级,打破垂直管理模式,实行大事业部制、商业银行业务偏平化管理,管理聚焦在客户互动体验、客户需求、员工激励。商业银行以客户为导向对原有的职能部门和支行职责进行改革,重新划分前台、中台和后台,把直接接触大量客户以销售为目标的部门、网点归并为前台,向扁平化管理、组织轻型化转型,如公司业务部等部门;把具有风险控制的职能部门归并为中台,如信贷审批部等部门;把支持服务部门归并为后台,如运营中心、人力资源部等部门;增加电子银行部或网络金融部。通过组织结构转型升级,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提高管理质效,提升薪酬水平,引进金融科技人才,使金融科技人才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生力军。 (二)科技赋能渠道转型,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与效率 加强渠道管理部,推动网点布局优化和智能化改造升级,加强各渠道融合,以客户为中心尝试更加多元化的服务,网点定位加速向营销型转变,人力资源配置全面优化。其中大中型银行网点数量整体下降,提升对重点区域及主要客群的服务供给能力,线上化趋势明显,大力布设智能化设备、改造现有流程和客户服务模式。 (三)简化业务流程,完善金融产品供给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自建电商平台或者与互联网平台合作的方式,获取大数据,改善信息获取途径,简化业务流程,完善金融产品供给。 在资产业务方面,建立互联网信贷系统,创新贷款类产品,通过网络平台大数据对客户的信息进行评估,对客户贷款直接审核,简化信贷业务流程,提高信贷业务发放效率。针对互联网金融网贷业务期限短、额度小的特点,商业银行要完善授信机制,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贷款需求,利用资金规模优势,提供低成本、快速高效的贷款产品,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人群的贷款需求。 在负债业务方面,商业银行可以自建支付平台或者互联网金融平台合作,利用平台获取、挖掘客户交易数据,把握客户多样化需求,大力开拓市场,结合基金、信托、保险,大力发展财务管理业务、私人银行业务,提供具有低门槛、方便灵活的金融产品,以满足不同类型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在中间业务方面,要充分利用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 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的政策优势,牢牢把握支付结算的主动权,借助互联网平台,不断完善自身支付结算系统,进行产品创新。一是通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大力推动线上支付的发展,二是加大产品服务创新力度,在充分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开发特色产品,三是加强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实现互惠共赢。 (四)建立依托大数据的风险管理系统 商业银行要数据对标,要用数据思维分解问题,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数据仓库建设、大数据处理平台建设以及提升数据处理质量;另一面,要加强与金融科技公司或互联网平台合作,获取客户数据资源。结合自建的大数据处理平台和合作平台的大数据深入挖掘跟客户信用有关的数字特征,并将跟客户信用有关数字特征都作为变量来建立模型对贷款人的信用程度进行评估,建立大数据的风险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建立小微企业信用评估制度,拓展小微企业融资途径,方便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难题;通过平台大数据的挖掘与应用,解决没有质押担保或抵押品不能贷款的问题。总之,商业银行借助于内部数据和网络数据,找准数据来源,加强数据质量治理,通过数据挖掘和应用,建立大数据的风险管理系统,可以有效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和违约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在相互竞争的同时,优势互补、共生共存。商业银行主动加大与互联网金融的要素整合,有助于改善我国金融体系结构,推动商业银行积极转型升级,商业银行只有主动拥抱互联网金融才能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商业银行要运用“互联网+银行”的思维,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信息处理技术,在组织结构、金融服务、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积极创新,重塑银行品牌。 [参考文献] [1]徐莉,熊朝旭.互联网金融发展动因、存在问题及建议[J].企业经济,2016,(12). [2]中國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课题组.互联网时代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渠道转型研究[J].金融论坛,2015,(5). [3]黄晓艳.“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浅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11). [4]乔海曙,孙涛.互联网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微创新”[J].理论探索,2016,(5). [5]宋首文.互联网+银行: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新变革[J].财经科学,2015,(7). [6]韩忠雪,林声东.智慧银行—大数据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J].经营管理,2016,(1). [7]宋丹,黄旭.基于大数据视角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研究[J].金融市场,2016,(2). [责任编辑:黄贝如]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