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师范院校的体育教学发展研究 |
范文 | 邓月照 摘 ?要:随着体育教学的快速发展,各大院校在体育教学上有了新的变化和改善,面对这样的发展大潮,师范院校的体育教学也在不断的进步和创新,本文以师范类院校为背景,通过体育教学的现状问题分析,给出相应建议,给出了师范院校在体育教学中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师范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建议 1 ?师范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不足 (1)教学思想观念落后 师范院校对于体育教学的认识相对落后,认为体育就是靠单纯的运动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站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去考虑体育教学的意义,这种滞后性的观念,极大的制约了师范院校的体育教学。有些老师也只注重对体育能力强的学生的训练和培养,而学校领导也把体育赛事获得的成绩作为评价学校体育教学的指标,这都违背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初衷,忽视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了理论与实践没有合理结合的现象。 (2)教学目标不明确 部分体育老师缺少专业的培养和观念的引导,不能完全结合师范院校的教学特点,从而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计划不健全;使得体育教学过于形式化、内容单调乏味,无法激起学生的上课激情。如果把体育教学看做是纯粹的课间玩耍,那就说明了我们对体育教学还处在一个目标模糊化状态,不具备健全的教学意识,无法以客观的态度去面对新时期的体育教学,导致了体育教学的搁浅。 (3)教学内容单一 大多数师范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以强制灌输的方式教授给学生,把教师放在了教学的中心位置而忽视了学生的地位,这种单项传授式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内容缺乏新意,学生早已厌倦了枯燥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方式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和学习兴趣,那么设计合理、创新的课程内容对于授课效果变得尤为重要。在室外进行体育活动教学时,活动内容的多样化、活动量的大小、活动的新颖性,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状态。师范院校的体育教学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导地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相关课程和教学计划。 (4)教学评价改变 师范院校的初中体育教学提倡了综合发展性评价,坚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看中知识与健康的结合,而且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实现了从过分偏重学生体育技能和学习成绩到重视教学过程、情感投入、学生价值观的过渡。以往的体育教学是追求学生能够配合老师完成该科目的基本标准即可,室内课堂上,能够好好听讲,阅读课文所列相关知识,对其有基本了解就算是合格了,并不会安排理论考试等进行评价;室外课堂上,学生能够参与老师安排的基本集体活动就算是到达要求了,老师基本上不会太在意学生的活动质量,而对其进行评价;这些都是没有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只是单纯地为了完成一个课时。 3 ?有效教学实施建议 (1)树立师范院校授课理念 师范院校体育教学需要通过阶段性的教学实践后,提升学生的发展空间,是教学效益的体现。通俗地讲,学生通过接受新的思想理念,在身体健康、技能技术、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方面,是否取得阶段形成就,是否有效果的体现。学生的发展空间包括了体育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学习能力、学习热情和价值观的方面,在师范院校中,教师应该正确看到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的规律;把相互尊重、互相信任作为维护良好师生关系的纽带,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提高双方的学习积极性,共建气氛活跃的课堂环境;老师可以借助其它工具,结合课堂讲解内容,把原来枯燥乏味的教材讲解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提高了教学质量。例如:体育老师在进行篮球课训练技术讲解时,可以让学生观看一段NBA精彩片段,通过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先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进行下一步讲解。 (2)确定师范院校教学目标 师范院校下的体育教学要求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具体、层次分明、针对性强,从某一个具体目标出发,根据其发展方向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首先,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实施性高,明确某一训练项目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想要完成这个目标,需要运用怎样的方法。把其中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告诉学生,让学生也能明确自己的目标,从而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最佳的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切实有效的学习和锻炼;避免了学生学习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3)提高师范院校教师教学水平 通过前期合理准确的教学准备,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根据平时教学经验的积累和科学化的信息分析,制定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从而使得教学有效化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4 ?结论 师范院校体育教学已经迎来了新的时代,体育教育也在这场改革浪潮中得到了完善,要求学校在设计教育目标时,要符合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和未来就业发展;教师在课程设置时,要抓住学生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配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紧扣学生专业的特点;通过实际教材内容和职业技能培养的结合,开展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2]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0 . [3] 曲宗湖, 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