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对内蒙古旅游养老产业发展的思考 |
范文 | 原文珍 刘华薇 摘 要: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快速增长,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也很大,文化和服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依托其独特的气候和区位优势旅游产业也借势迅猛发展。本文从人口发展趋势入手,结合目前内蒙古养老的现状,在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内蒙古发展养老旅游产业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旅游养老;思考;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的进步,老年人也不例外,更加注重自己退休后的老年生活品质。随着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心理需要也不断升级,老年人也想过有意义和有质量的生活,所以在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的异地生活对他们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快速增长,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也很大,文化和服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依托其独特的气候和区位优势旅游产业也借势迅猛发展。 1 内蒙古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 世界老龄问题大会规定:大于等于60岁的老人占总人口的10%,或大于等于65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为老龄化国家或地区。2012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预计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老龄化将是我国未来较长时期内的基本国情。根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2014年,内蒙古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450万,占人口总数的比率接近18%,这一比率较2013年底全国的平均比率,高出了近5个百分点。 2 内蒙古目前养老状况及未来养老方向 2014年5月21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按照国家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及时出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内政发〔2014〕57号),在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和锡林郭勒盟分别开展城市居家养老、社会化养老、农村互助养老和牧区养老等四种养老服务模式试点探索,加快推进内蒙古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截止2014年11月,全区共有各类养老机构2252所,总床位数20.47万张(较上年增长41.3%)。其中:公办社会福利机构和老年养护院164所,床位数2.67万张;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629所,床位数9435张;农村牧区互助养老幸福院已建成769所,4.25万户,8.5万张床位;农村敬老院398所,床位4.44万张;光荣院34所,床位2159张;民办养老机构258家,床位数3.7万张,全区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 47张(内蒙古民政厅,2014)。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区目前的主要养老还是以传统的模式为主,但我区养老硬件设施建设还是发展迅速的,这就为旅游养老提供了硬件接待设施。 3 内蒙古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2013年,内蒙古旅游业总收入达1403.46亿元,同比增长24.36%,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全区GDP增速15.4百分点。据统计,2008年至2012年,内蒙古累计接待国内旅游者2.26亿人次,年均增长22.56%,国内旅游收入3623.57亿元,年均增长36.01%;接待入境旅游者737.38万人次,年均增长0.90%,入境创汇31.8亿美元,年均增长10.19%,全区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830.96亿元,年均增长34.01%。六年来,我区旅游业总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成为自治区发展最快的经济产业和消费增长点。足见当地政府对旅游产业的重视,内蒙古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说明政府关于发展旅游业为自治区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等一系列发展思路和政策起了重要作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有提出的"8337"发展思路,将发展旅游业,建设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列入自治区重点发展的五个基地之一,发展旅游业上升到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 4 关于养老旅游 李松柏认为养老旅游是老年人为了寻找更舒适的养老环境离开他们的常住地,到其他地方休闲、度假、养生,连续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周刚认为养老旅游在本质上属于老年度假旅游,是老年旅游者以异地养老的形式而发生的不以工作、定居和移民为目的的旅行和游览活动的总称。这两种说法都是站在旅游主体旅游者的角度来定义的,笔者认为养老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应该在旅游的定义基础上进行定义,旅游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非长期性生活方式,是旅游者在旅行和暂时性停留中所引发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所以我认为养老旅游是指老年旅游者在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且不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异地养老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具体可以把养老旅游归结为以下几种形式: (1)度假型养老:度假型养老是以生态资源为基础、以养生养老为根本、以休闲度假功能为主导、以综合开发为手段、以旅游地产产品为核心、以高品质服务为保障的养生养老综合体。 (2)候鸟型养老:是指老年人像候鸟一样随着季节和时令的变化而变换生活地点的养老方式。这种养老方式总能使老年人享受到最适合自己的气候条件和生活环境。 (3)农村型养老:农村的空气好、生态环境污染少、生活成本低。部分喜欢乡村田园生活的老年人会选择在农村的田园、牧场、小镇等地养老,每天养花弄草、游山嬉水,颐养天年。 参考发达国家经验,如果2030年我国养老旅游出游率达到5%,养老旅游人数将超过1800万,以每人每年消费6000元计,市场规模将突破1080亿。数据显示无论老年人休闲时间还是经济条件都具备养老旅游的条件,这是每个国家乃至地区都不能忽视的市场,地处我国北疆的内蒙古更应抓住此机遇,积极探索养老旅游模式和发展趋势,建立适合内蒙古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模式。 4 内蒙古发展养老旅游的优势 (1)内蒙古气候优势 据内蒙古气象台提供的气象资料表明,内蒙古夏季的总体气候特点是凉爽,早晚温差大。内蒙古东部地区气温条件以海拉尔为例: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温凉短促,真正的夏季仅有不到20天,6月平均气温为17.3摄氏度,7月为20.0摄氏度,8月为17.6摄氏度。中部地区气温条件以集宁为例:6月平均气温为17.7摄氏度,7月为19.5摄氏度,8月为17.6摄氏度。西部地区气温条件以巴彦浩特为例:6月平均气温为20.9摄氏度,7月为23摄氏度,8月为21.2摄氏度。内蒙古早中晚3个时段平均气温情况以呼和浩特市为例,夏季气温的日较差为11摄氏度,最热的7月份早晨8时和晚上20时平均气温一般在21摄氏度左右,午后最热时平均气温在29摄氏度左右。而在我国南方,夏季平均气温在28度左右,气温的日较差只有6摄氏度左右,从早到晚都在炎热状态。应该说,整个夏季内蒙古是一个天然的大空调,是避暑旅游的最好季节。 (2)内蒙古资源优势 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资源类型多,景观和生物及文化的多样性,还有与本地民俗文化相结合的独特性,并且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氛围浓厚,内蒙古区位决定了它与东部发达地区有很强的资源互补性。内蒙古自治区森林面积1866.7万公顷,国家森林公园20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处,这些天然大氧吧,实为静心休闲的绝好去处;还有各地的湖泊,广阔的草原,迷人的石林,浩瀚的沙漠,恢宏的文化遗产,多彩的民俗风情,著名的神泉…… 良好的空气质量也是内蒙古旅游的一大优势,据正北方网显示(http://www.northnews.cn/2014/0304/1542171.shtml),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采取切实的有效措施,全面强化污染减排工作,共完成大气污染防治项目331个;全区空气质量综合评价为二级良好,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为331.6天。下一步,自治区将从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指向,继续强化全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这与深受雾霾之苦的许多大城市老年人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5 内蒙古发展旅游养老产业的意义 内蒙古旅游业季节性较明显,发展旅游养老能充分利用本区域的旅游资源、养老设施,促进养老机构的发展与完善,同时也缓解部分地区养老机构季节性空房问题,有利于经济发展;发展旅游养老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旅游养老机构的员工一般都要经过挑选和培训,具有护理和服务知识,老人一方面能享受质量较高的服务,同时社会也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发展养老产业促进了本区域老人和外地老人的交流和互动,向外界更充分的展示内蒙古的风采,同时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利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增加了社会福利。 6 内蒙古发展旅游养老的几点建议 (1)政府主导,丰富市场供给 旅游养老产业是旅游业和养老业共同的结合,其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同等重要,政府要发挥其协调功能,在基本养老上加大投入的同时,要积极引入民间资本,丰富旅游养老市场的供给。国外养老业通行的做法是:政府主导性的养老机构重在满足一般性的中低档大众需求上,而民间资本承办的养老机构则以高档为主。所以政府应积极出台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业的优惠政策,并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其资金运营的问题,这样市场上的旅游养老产品就会丰富和多元化,老年人可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来选购产品。 (2)加强对养老旅游市场的监控和服务中介建设 政府在加大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对养老旅游市场进行严密的监控。最好实行等级评定制度,委托或建立相关机构对养老旅游单位定期从硬件到软件的一系列评定考核;逐步完善医疗和保险等相关的配套服务,逐步完善养老金发放制度。 加强养老旅游服务中介建设,充分发挥中介的信息整合功能,及时搜集养老旅游的需求信息并能反馈给经营者,整合养老旅游资源,同时,解决老年人医疗、心理、安全、保险、膳食等各项配套服务,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 (3)加强服务人才培养,建立健全管理体系 旅游养老产业都是服务业,自然对服务人才素养有较高的要求。积极推进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学校可根据企业的需要设置相应的家政陪护和老年护理等专业,培养旅游和养老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可以和学习签订协议进行订单式培养,一方面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问题,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学生就业,同时还为旅游养老产业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大力发展社会培训机构对从事旅游养老业人员的培训,针对一些40、50人员再就业困难,但其有一定的生活阅历,便于和老年人沟通,可以培训他们一些基本的工作技能,同时也要对从业人员定期培训保证其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的提高。 要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思想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特殊性,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保护老年人的权益,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注意投资老年人所需的设施,为其旅游养老提供方便。监督企业合理定价,确保优质服务。最好,政府之间协调处理好旅游养老的医疗保险报销制度,解决老人的后顾之忧。 (4)整合全区旅游养老资源 政府鼓励养老机构加入全区乃至全国的旅游养老网络中去,让老年市场中的需求和供给对接起来,为此,当地的老龄部门要积极和旅游部门沟通,为他们推荐具备资质的老年公寓、疗养院等。将全区的养老机构分类汇总评分划级,以便于投放到不同的旅游养老市场上去,同时要和国内的养老机构建立起互动网络,打破旅游养老机构的淡旺季失衡的局面。例如,内蒙古冬季严寒,当地旅游养老的老人此时选择南下,而有些南方省份老人一辈子没见过雪,不妨组织身体条件允许、想见见雪的老人到北方一览银色世界,以此解决养老机构季节性空房问题。此外全区可以建立异地养老中介,由这些中介提供各个旅游、养老机构的旅游、养老信息服务、在国内养老机构建立起业务联系,达到整合资源,形成完善旅游养老产业网络的目的。 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如火如荼,今天的中年人就是未来的老年人,随着中年人的出游率的增加,他们在旅游的过程中定能发现适合自己的养老之地,今天的老年人也受年轻人的影响,也在积极的努力想过高质量的生活,收获美满的人生,所以未来老年人的旅游需求是爆发式的增长,我们要抓住市场发展的机遇,结合内蒙古的资源特色努力打造适合内蒙古的养老旅游产业。为此,政府应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在城市规划时,注重投资老年人所需设施,为其旅游养老提供方便。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增加养老负担的同时,也带来了商机。内蒙古养老产业可以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共同发展,实现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发展协调运作,借助内蒙古经济腾飞之际,协调区域内各产业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松柏.我国旅游养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7,(7):159-161. [2]周刚.养老旅游开发初步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554-558 [3]穆光宗.关于"异地养老"的几点思考[J].中国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2):19-24 [4]潘鸿雷.城乡统筹背景的南京乡村旅游养老产业探索[J]江苏商论,2012(2):120-122 [5]石张宇.基于异地养老视角的旅游目的地开发探析[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6) [6]李东,吴定伟.对广西旅游养老产业发展的思考[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 [7]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11-2012[R].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 [8]李芬.异地养老者的特征:异地养老模式的机遇与挑战[J].人口与发展,2012(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