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形势下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推动
范文

    邱华祥

    摘要: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是新形势下一项全新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存在规划不长远和指导力度不够,就业信息发布和受众对象接收不对称,职业指导服务简单、不持久,指导教师专业化建设滞后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更好开展的对策包括: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理念、成立全方位的职业指导机构、搭建一体化的就业创业平台、形成全程化教育指导模式、注重特色和优势专业引导。

    关键词:高校职业指导;现状;问题;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2010~2015年,高校毕业生从631万扩大到749万,增加了100多万。然而毕业生就业形势却越来越不容乐观,加上世界金融危机、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据调查,超过59%的学生感到就业压力。往期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4届大学应届毕业生中,有92.1%的人毕业半年后才找到全职或者兼职工作,而且仍有近60万人找不到工作,10多万人“赋闲在家”做了“啃老族”。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直接关系到学生家庭的幸福,影响到社会的长治久安,也事关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如何进一步富有开创性的开展深化高校职业指导的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现行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现状和问题

    职业指导的主要内容是给予大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技巧和职业道德,了解就业形势,学习就业法规,掌握职场技巧,根据个人条件和求职意愿,按照用人单位要求,实现入职合理匹配的咨询和服务指导过程,包括职业点位、职业规划、职业辅导、职业指导等各方面。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受到国家、社会和特定群体等广泛的关注。全国各高校都设置了专门的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以海南大学为例,海南大学于1993年成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学生职业指导工作。这包括,一是对毕业生采取授课、讲座、报告会等途径进行集中指导,帮助大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就业形势,学习就业政策和掌握求职技巧,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确定合适的就业定位,确定适合自己就业目标;二是每年定期收集求职和用人单位两方面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及时处理和发布。每年学校均组织人员通过实地走访座谈、问卷等形式进行毕业就业状况调查并收集就业信息及岗位用工需求。在《海南日报》等报刊及海南在线等网站上刊登毕业生就业信息广告,宣传优秀毕业生,扩大需求信息源;三是开展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个体分析。2005年学校购买了“北森学生职业测评系统”、“北森职业规划系统”等软件,通过校园学工网,由学生自行注册进入系统测评,通过测评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和兴趣爱好,并通过一系列方法进一步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四是坚持为大学生就业服务,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提高就业成功率和就业质量。从2001年起我校每年在校園举办大型毕业生双选洽谈会。并适时进行用工企业专场招聘会,较好地推动了我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尽管如此,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职业指导工作仍需继续加强和改进。

    (一)职业指导的管理规范化不够

    由于近年来多数高校扩招,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以海南大学为例,2013年、2014年和2015年毕业生人数均在7900人以上,在当前海南省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就业的压力非常大。近几年来,学校一次性就业率平均只有70%左右。这都给大学生职业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当前高校实际来看,大多数高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职业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以主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副书记)、辅导员为主。他们工作业务繁杂,又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使得高校职业指导缺乏战略规划,大部分是疲于应对。

    (二)提供就业信息的不对称性

    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是以提供就业信息为平台的。据职业信息获取渠道的有关统计,42.5%的大学生通过宣传媒介获取市场职业信息,排在第二位的是通过亲戚朋友获得职业信息,通过学校途径获取职业信息列在第三位。结果表明,当前高校的职业指导模式的信息平台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职业指导工作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若没有充分的就业信息指导,社会媒体关于某些行业的不当宣传和过分炒作,容易诱导大学生盲目追求一些所谓的热门职位,使社会需求与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个人特点不能很好的匹配。

    (三)职业指导服务的单一性

    目前,高校职业指导的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具有大众化,普遍化的特点。主要形式就只有讲座 、集中辅导, 主要内容也仅仅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可能碰到的情形或者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但对不同层次、类型、要求、情况的学生, 特别是非常需要帮助的特殊弱势群体(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缺乏有针对性的职业辅导方案,更别说个性化辅导和差异化的生涯设计辅导、职业心理辅导等。大部分高校没有案例教学、就业市场模拟、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生动有趣的个案咨询方法。此外,许多高校迫于学校就业率的压力,临近学生毕业时才对毕业班的学生开展职业指导。职业指导不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不能切实提升学生求业技能。

    (四)指导教师专业化建设滞后

    从理论上讲,要有效地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指导教师应具备多领域知识,主要涵括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但从实际来看,指导教师主要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没有专职人员,而且人员配备也严重不足。许多高校将职业指导看成是行政管理活动,就业指导中心更多彰显的是行政管理职能。但实际上,职业指导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教育辅导活动, 并非单纯的行政管理;更多是指导服务,并非简单的数据统计和信息发布。此外,许多职业指导教师和工作人员对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还缺乏比较客观与系统地了解,甚至自身都没有求职的实践经验,难以胜任学生职业教育工作。

    二、新形势背景下推动和发展高校职业指导的对策

    面对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总结历史经验和借鉴国外有关职业指导措施,笔者认为在新形势背景下推动和发展高校职业指导,有以下对策。

    (一)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理念

    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原因是什么?是就业岗位和就业人事的供求性矛盾,还是就业岗位要求和就业人员的匹配性矛盾?从全国看,就业岗位与就业数量的供求不对称的问题确实存在,但就海南省毕业生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来看,供求不对称的矛盾并不突出。最近几年,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数据分析显示,各大高校年平均未就业人数不超过总数的10%。究其原因,并不是没有合适或比较合适的岗位,而是求职者本身的观念问题。每年都说就业难,“找不到工作”、“工作不好找”,然而就业市场依然“工作找不到人”。为此,高校必须从端正就业观念的教育与引导上下大功夫,努力扭转陈旧的就业观,其一,逐步引导大学生避免理想主义,找准自己的就业定位。应通过邀请相关就业成功人士深入校园现身说法等方式,使大学生认识到要成功就业就必须摒弃“精英”意识,低姿态进入社会;其二,引导大学生降低就业的薪酬期望值。应该使大学毕业生有共度难关的心理准备,不要在岗位薪酬上计较;其三,转变大学生就业中狭隘的“地域”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从自身个人条件和实际情况出发的意识,不盲目跟风,到能够最大发挥个人才能和有最大发展空间的地方去;其四,转变大学生就业中狭隘的“行业”观念。在传统产业逐渐被新型产业所替代这样的背景下,过分偏好某一行业或者一味强调专业对口,“短板效应”就有可能限制个人职业发展。高校应当引导大学生转变狭隘的“行业”观念,引导其将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二)成立全方位的职业指导机构

    目前,在高校里虽已设立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如就业指导中心、就业处等),但缺乏院系级的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指导人员缺少;当然更缺乏全方位的”职业指导机构”,其性质与作用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有所不同。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专职人员一般只有1~3人,院系的就业指导人员仅限于辅导员。然而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专职人员基本忙于处理诸如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就业协议书的签订等事务性工作,很难潜心于职业指导的研究和开展具体的指导工作;而院系辅导员也是整天忙于琐碎的学生日常的事务性工作,缺乏系统的业务技能培训,职业指导的专业水平很难得到保证。因此,高校要进一步健全职业指导系统,设立院级的就业指导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卓有成效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同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应加强协调,将职业指导职业资格化、职业化和专业化,要求做到持证上岗,并能及时更新知识体系,不定期进行评估和考核,确保能够胜任职业指导工作。

    (三)搭建一体化的就业创业平台

    目前高校根据来校举办宣讲会、招聘会的企业来判断需求,是“守株待兔”的做法。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网络建设,组建全国范围统一的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并广泛开展人才培养合作,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实际需求的社会实践以及社会实习(见习)。依此做好录用备案、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地区间高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例如非典期间,一些高校主动到“长三角经济圈”城市“推销”大学生,既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同时也缓解企业“用工难”问题,高校就业率也上去了,有效緩解就业紧张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极低,不足3%;在大学生创业的群体中,98%的大学生在创业失败后,不得不重新回到劳动力市场上找工作。这就要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学会寻找投资,并利用好国家的扶持政策,也需要知进退。此外,社会和高校也可以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成立相关的创业基金和企业赞助以及智力资助等,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四)形成全程化教育指导模式

    职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也绝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就能够完成的。职业指导应针对大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全过程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始终贯穿整个大学期间。职业指导绝不仅限于对毕业班学生就业时常识性面试技巧的传授,或是提供有限的就业资料和信息,而在于大学四年的全程化教育、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个过程的职业指导。因此,高校必须树立全程化教育的职业指导理念,从大一入学就应该讲授职业自我了解,记录学生个人特征、职业兴趣,分析学生职业能力倾向,讲授职业自我探索,提高人际沟通能力;二年级帮助大学生认识职业,明确适合职业特征,探索日后职业方向;三年级着重强化讲授“职业素质拓展”,明确适合职业,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就业信息;四年级讲授“求职面试技巧、技能指导、择业心理辅导”。各个年级应当由浅至深地划分不同内容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规划让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到完整的职业指导与规划教育。此外,在开展学生职业指导的时候,要加强“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结合。立足于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中,掌握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主动权,走出校门主动“推销”大学毕业生,“引进”企业到高校招聘人才。

    (五)注重特色和优势专业引导

    比如海南大学部分专业(如农学、植物保护、旅游管理)具有热带特色和地域性特性,应使具有热带特色的专业大学生毕业后能尽可能学以致用,加强引导。积极联系相关企业到我校吸纳专业人才。我校部分优势专业如园林、法学等,应抓住优势,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质量人才。应大力加强对该部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以保证高就业率。

    三、结语

    当前,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增长动力依然强劲,加之国家积极实施产业布局调整,扩大服务业需求,扩大东北部、西部地区产业需求,引导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全面健康就业,为我们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因此,高校应立足现行职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现状,建立高校职业指导系统思想,健全组织机构,组建专业化队伍,建设信息化网络,创新服务内容和工作载体,积极探索,不断完善,进而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合理、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光皎.试论高校职业指导的开展与推动[J].湖北社会科学,2009(01).

    [2]阳征保,肖淑葵.对高校职业指导内涵的认识[J].招生与就业,2006(10).

    [3]曾玉兰.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

    [4]韩同吉,何婧,李广松.试论高校职业指导的开展与推动[J].青少年研究,2008(S1).

    [5]杨继瑞.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高校理论战线,2009(02).

    [6]吕研.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到3%创业仅有热情还不够[N].新华日报,2008-05-23.

    [7]王志新.高校职业指导模式的创新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3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