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农地流转助推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及路径选择
范文

    熊启靖 罗培 李苏 侯冠平

    摘要:农村经济结构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关键因素是盘活土地资源,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释放制度红利,加速农地流转,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农地流转;休闲农业;路径选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土地改革的推进,休闲农业产业迎来了发展良机。首先是政府层面的重视,农业供给侧改革将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休闲农业发展及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创造条件;其次是农地确权的逐步完成,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推动农地流转;最后是国内民众对休闲度假产品的需求逐步增大,同时也由传统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转向以休闲、体验、娱乐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

    一、理论基础

    (一)制度变迁及土地产权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前后,把制度因素引入到对经济增长的分析之中。道格拉斯·诺思称制度之为:“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那么制度的变迁,是“制度的创立、变更及随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亦即一种高效率的制度替代旧制度的过程,表现为原有规则的改变及重新界定权利的初始界限。当某种现行制度造成生产的无效率或生产效率长期低于可能性边界,并导致与之相关的各利益主体实际收益低于潜在收益时,就会产生变革旧制度及重构新制度的欲望。

    产权是附着于一种资产或物品中的一组权利,这种权利决定了由谁享有对资产或者物品的支配或者收益权。土地产权是一种以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产权结构,反映了客观存在的土地的经济关系。产权的核心是所有权,其涵盖了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农村土地产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演变使得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内在权发生分离并独立为各个特殊权益,相应也呈现独立运作的状况。

    (二)土地市场理论

    土地市场作为要素市场之一,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有效配置土地资源。从市场经济理论上讲,似乎所有的土地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上均可出售。但从现实的土地市场交易来看,土地市场供给量只是土地总量的待售部分。加之土地位置具有不可移动性及区域性,难以形成均衡的市场价格,因此各个土地市场上土地的增值或贬值相互影响较小,土地的价格只受当地土地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土地市场的交易行为受法律法规约束,權利义务的履行要有法可依。在土地市场上为交易双方提供服务的经纪人,有利于促进土地信息渠道的通畅及交易价格趋于公平合理。土地市场是以土地产权流转为特征,因而土地市场的法令条例和流通程序将会影响到土地产权交易。土地管理制度的创新能激活土地作为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功能,增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提高土地生产率,释放农村经济的发展的活力。

    (三)体验经济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托夫勒在20世纪70年代预言:“来自消费者的压力和希望经济继续上升的人的压力,将推动技术社会朝着未来体验生产的方向发展”,“服务业最终还是会超过制造业的,体验生产又会超过服务业”,“某些行业的革命会扩展,使得它们的独家产品不是粗制滥造的商品,甚至也不是一般性的服务,而是预先安排好了的‘体验。体验工业可能会成为超工业化的支柱之一,甚至成为服务业之后的经济的基础”,体验经济是被称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阶段之后的第四个经济阶段,也被认为是服务经济的延伸,如今体验经济已经融入各行各业中。所谓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产品为道具,融入消费者情绪上、体力上、感情上、精神上的体验,围绕消费者的需求和感受,创造出令消费者回味无穷、难以忘怀的愉悦记忆。

    (四)休闲经济理论

    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时说道:“由于生产力提高一倍,以前需要使用100资本的地方,现在只需要使用50资本。于是就有50资本和相应的必要劳动游离出来;因此必须为游离出来的资本和劳动创造一个在本质上不同的新的生产部门,这个部门会满足并引起新的需要。旧产业部门的价值由于为新产业部门创造了基金而保存了下来,而在新产业部门中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又以新的形式确立起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效率的提升带来了民众生活水平的极大改善,加之休假制度的完善,不断推动着以闲暇娱乐为主的休闲产业的发展。休闲经济研究人的休闲消费、休闲行为、休闲心理、休闲需求,从而满足人的个性化、多元化需要,侧重从人的体验、感受、情感等获取消费需求信息。休闲的本质是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协调。休闲可以被用来消费、愉悦身心,参与到经济的创造中。休闲经济基于“有钱”和“有闲”的基础,休闲消费的兴起使得休闲产业不断扩大,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也间接促进了财富的再分配。

    (五)产业融合理论

    产业融合是指由于技术进步、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融合,改变了原有产品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间企业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淡化甚至重新界定产业界限。表现为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最终融为一体。产业融合的内因是技术革新,研发出具有替代性、关联性的技术及工艺和产品并渗透或融入其他产业之中,改变了原有产业的生产技术路线、成本或革新了原有产业的经营模式从而导致原有产品消费特征的改变或为原有产品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产业融合的外因是经济管制的放松,经济管制理论认为自然垄断会因其资源的错配、生产的无效率及价格扭曲导致政府的不满而放松管制。同时也因技术创新及市场需求变化推动管制的放松而创造出良好的制度环境,促进相关产业在竞争中逐渐模糊边界,走向融合。

    (六)农业供给侧改革理论

    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于是,农业供给侧改革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农业供给侧改革是指通过对农村产业结构体系的改革、调整,促进农业发展向规模化、标准化、节约化、特色化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提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度,特别是特色农业发展和消费者闲暇娱乐型的休闲度假相结合。农业供给侧改革关键是要改善农产品的结构性供给矛盾及提升农产品的品质,从而满足消费者多元化及个性化的需求。

    二、路径选择

    在农村土地确权的基础上加速农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种粮大户、工商企业、涉农企业及个人适度集中,通過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农地流转助推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农地流转助推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1. 土地向市场主体流转模式

    市场化方式流转农地,是村民小组或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将农户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通过管理机构农权交易所采用市场化机制将农地的经营权流转给个人、工商企业或农业龙头企业,这类经济主体凭借资本、技术、营销等优势,打造休闲农业产业。

    流入方按照现代公司的治理模式,完善职业经理人管理机制,根据市场变化及消费者需求来布局和打造休闲农业产业及特色农业,利用资本及技术优势,延长产业链,统一生产,统一营销,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构建品牌。如果是个人流转则根据消费者需求布局家庭农场及安排生产经营活动。

    流入土地的工商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及个人的收益主要来自休闲农业产业的游客消费收入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后的产品销售收益。出让土地农户的收入来自两方面,一是公司按照一定价格支付给农民的土地租金;二是土地流转后发展休闲农业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当地农民成为企业的雇工可获得劳动报酬。

    2. 土地股份公司模式

    这种模式是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占有一定比例股份,从外部引入的农业公司以资金、设备及技术入股持有一定比例股份,公司设定的法人代表一般为村支书或村民委员会主任。以土地入股农户的收益可采取“保底+分红”方式,或者不保底,每年的利润留足再生产资金后按股分红。

    建立健全公司章程和完善财务制度,成立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由股东选举产生。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由董事会负责,可由乡镇财政所负责监督公司财务,公司定期公开财务并接受监事会监督。

    股份公司依照现代公司管理模式开展经营活动,聘请职业经理人参与管理,接收入股农户参与到公司生产经营之中。企业负责休闲农场及特色农业的规划和布局,统一生产、统一营销、统一构建品牌。

    3. 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

    农户在自愿的前提下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方式组建休闲农业股份合作社,土地承包经营权变为股权后农民成为股份合作社的股东,合作社在整合土地的基础上统一规模经营,从事休闲农业、特色农业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并打造地域品牌。农民的收益来自按股分红和劳动收益。

    合作社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将农户确权后的土地按照特定面积折成一股或者按照特定面积和配比一定出资额折成一股的方式组建合作社,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社制定章程、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全体社员代表大会选举出监事会和理事会成员,监事会负责实施监督,理事会负责组织和安排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理事会聘请各生产部经理,签订劳动报酬协议及预期收益协议;理事会通过将入社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或将农民配比的出资额作为生产经营的启动资金。

    4. 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模式

    这种模式通常是农业种植大户或休闲农业投资人租赁流转其他农户土地,加上自己承包地,形成适度规模化的家庭农场,经营休闲农业和特色农业。农业种植大户或休闲农业投资人依照国家政策可以注册家庭农场有限责任公司开展经营活动,并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模式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两个部分,一是进入家庭农场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游客消费收入;二是销售家庭农场生产的特色农产品收入。

    家庭农场投资人和转让土地经营权的农户协商商定土地租赁期限及租金。家庭农场依据市场需求或者聘请专家指导布局休闲农场及生产特色农产品,自主安排产供销及提供各项服务,并吸纳当地农民参加经营劳动并支付报酬。

    (二)农地流转助推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优劣

    从这几种主要的土地流转效益和风险来看,各有利弊。

    土地向市场主体流转模式。其优势主要表现于能快速提高土地流转规模和生产效率。首先,吸引大量城市资本介入农地流转,在规模经营的基础上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其次,农民获得的租金相对较高且稳定,短期内明显提升了农民的收益。其弊端在于一是流转周期过长,在合约期内,农民就算支付违约金也难以收回土地的经营权;二是从流转收益来看,如果土地流入方一旦收益持续下降,将会影响到农户的收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土地股份公司模式。优点在于整合了生产要素,涉农企业的介入,可以按照效率原则重新配置土地,促进农业技术和新型农具的运用,提高生产效率,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缺点是引入外部涉农企业参与入股后,农民的主体地位将会受到影响,农民可能会被边缘化,难以参与到管理、决策等环节之中。

    土地合作社模式。优点在于土地适度集中后开展规模经营,能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农户入社和退社自由,农户拥有更多的自主权。缺点是土地流转期限不确定,合作社难以通盘布局休闲农业发展格局,也不愿意进行较大规模的投入,难以形成发展休闲农业的长效机制。

    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模式。优点在于土地向种粮大户及想要发展休闲农业产业的农户集中,形成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减少因农民外出务工等原因造成的土地闲置或荒废。缺点一是租期较短,影响到了对土地的规划和投入;二是受资本、技术及创新等制约,难以打造出特色鲜明、有创意的休闲农场。

    三、结论

    农地流转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转型、激活秀美乡村发展休闲农业的关键。农地流转的前提是农地确权,清晰的产权归属有利于保护各经济主体的合法利益及畅通农地流转渠道。不同地域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农地流转模式,流转过程中遵照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进行,并参照地方规划合理布局休闲农业,同时,完善收益分配机制,让农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蔡昉.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制度经济学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8(06).

    [2]曲福田,田光明.城乡统筹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J].管理世界,2011(06).

    [3]傅晨,曾亿武,张琦.农民分化、市民化意愿与土地产权诉求[J].城市观察,2016(03).

    [4]谭银清,王钊,陈益芳.我国农民财产性收入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J].天府新论,2014(04).

    [5]范辉.农民土地权益问题研究进展[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5(02).

    [6]司晓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浅析[J].商业经济,2017(01).

    [7]吴学成.创意旅游:休闲农业的转型升级和提升路径[J].农业经济,2014(02).

    *本文系海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海南农地流转助推休闲农业研究”(编号:HNSK(YB)15-59)和海南省三亚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三亚农地流转助推休闲农业研究”(编号:SYKE(YB)2015-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熊启靖、李苏、侯冠平,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罗培,西南民族大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3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