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生态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
范文 | 肖明 肖贵 摘要: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很有必要。但长期以来,高校德育工作忽视了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在高校开展生态伦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生态伦理教育;对策 生态伦理意识是促进社会和生态文明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很有必要。然而,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特别是生态伦理意识培养这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此,在高校开展生态伦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伦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生态伦理教育是指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上,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养成关心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生态意识和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主动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努力。 (一)教育学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首先,教育学生必须尊重自然。尊重自然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本态度。教育学生对自然要怀有敬畏和感恩之心,必须尊重自然的创造和存在,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尊重自然。教育学生必须深刻认识到,人类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盘古开天地开出来的,而是从自然界长期发展而来的。人类生活的所有需求都是从自然中获得的,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如果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就不能生存,就更谈不上发展了。还必须教育学生深刻理解自然界一切物种都是有生命的,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都是自然界这个大家庭中的一部分。 其次,教育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必须遵守自然规律。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人类活动必须遵守自然的客观规律。 必须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一定要按照自然规律行事而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一旦违背了自然的客观规律,就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懲罚;必须教育学生顺应自然,就要学生懂人类的一切必须活动符合自然的客观规律,并通过自然的客观规律来约束人类的行为,从而防止那些因急功近利,向自然界无限索取而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 再次,教育学生必须保护自然。保护自然,就是指人类与自然相处时,一定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人类要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但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类可以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因此,人类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时,一定要呵护自然,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等,给自然一个休养生息、恢复元气的空间,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必须教育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人类活动必须以自然的客观规律为约束,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教育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千秋万代永续地发展下去。它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不能只顾经济发展而滥用资源,污染环境。因此,必须教育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确保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的可持续利用。没有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就没有可持续发展。 首先,加强对学生生态环境教育。生态环境是指人们的生存环境。目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主要有水土流失、乱砍乱伐、垃圾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当前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整体环境恶化,而环境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其次,加强对学生科学发展观教育。科学发展观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借鉴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位重要事情,那就是,我们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展是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基础上摆脱贫困,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因此,我们应该把它作为生态伦理教育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内容。 (三)加强对学生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教育 首先,必须加强生态法律法规教育。加强大学生生态法制教育,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法律,并进行有效的监督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提高生态伦理教育的作用和效果。但现实情况是,许多大学生对生态环境的法律知识知之不多,更不用说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 其次,必须加强生态政策教育。顾名思义,生态政策教育就是生态政策和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有关知识,深刻理解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目标和具体政策,了解什么行为国家政策允许的,什么行为国家政策是不允许的。进一步了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使学生懂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二、高校生态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承担着培养学生生态伦理观念,传授生态伦理知识的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对生态伦理教育的认识不足。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充分认识到生态伦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据调查,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系统的开设生态伦理教育的课程,这就说明一些高校对生态伦理教育的不重视,导致总体目标和规划教育的缺乏,使生态伦理教育基本上处于边缘状态。 2. 学生生态伦理知识缺乏。根据调查的数据显示,现有学生的获取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通过各种媒体获取生态环境知识,电视占54.8%,网络占72.4%,传统纸媒占28.8%,通过讲座、课程和书籍来获取环境知识所占的比例不到35%,有47%的学生不知道“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另外,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意识参差不齐,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缺乏深刻认识,所以,很难形成自律的校园环境,随意踩踏草坪现象与白色垃圾随处可见,校园内自来水长流,不随手关灯和其他浪费资源的现象十分普遍。 3. 学生生态伦理素养不平衡。生态伦理素养是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生态伦理知识、生态伦理意识和道德行为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的生态伦理素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主要是后天养成的。由于生态伦理教育的缺位,缺乏系统性,直接导致大学生生态伦理素养的缺乏。 (二)原因分析 生态伦理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由于当前就业比较困难,学生一般都倾向于学好专业知识,努力考取各种证书,因此学校教育具有明显的功利性。此外,社会与学校不够重视,缺乏宣传,学生更是缺乏生态伦理意识,没有意识到生态素养对自己的职业和生活的影响有多大,所以,高校的生态伦理教育也很难发展。 1. 教学内容落后,课程设置不规范。为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更加强调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生态伦理教育处于这样一种被忽视的状况。有些开设和生态伦理教育相关课程的学校,在教学内容、教學安排和教学管理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且缺乏必要的设备和明确的安全保障,在师资条件和教学条件等方面也受到忽视。作为生态伦理教育实践课程被忽视和冷漠,时间的安排、学分设置、主题实践活动和方式,总结和评估结果尚未正式提上日程,学生的环保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2. 受就业形势影响,大学教育存在功利化倾向。目前,大学生大多数考虑的是自己将来的就业问题,很少考虑环境问题,学校也不太重视生态伦理教育。只有在环境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才开始重视环境教育。此外,由于环境问题的发展是渐进的、隐蔽的、长期积累的特点,其后果是越来越严重。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巨大的压力,为了提高高校就业率,在就业中倾向于保护自己的利益。这直接导致了我国高校生态伦理教育的缺乏。 3. 教育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力。在当前高校生态伦理教育中,生态伦理教育氛围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的缺失,使得生态伦理教育目标的实现更加困难。他们希望子女功成名就,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投入更多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少涉及教育人与自然的关系。目前,我国高校生态伦理教育还没有从编写教材、教学计划、师资配置等方面形成生态伦理教育体系。没有合适的生态教育教材,很多只是即兴活动,缺乏系统规划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生态伦理方面的教育没有形成合力。 三、加强高校生态伦理教育的措施 从上述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来看,生态伦理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紧迫的,必须要对症下药。 1. 建立教育保障机制。生态伦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建立一种保障机制,以确保有效的教育。我们深刻认识到生态伦理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就要在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进行规划。教育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制定相应政策,进行指导和协调。把生态伦理教育列进教学计划,将课堂教学教育、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加强教师职业培训,培养一批具有生态知识和伦理知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确保生态伦理教育的落地实施。 2. 构建生态伦理教育体系。首先,高校应把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和道德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要教学生如何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且还要教育学生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生态伦理教育应渗透于各学科之中。作为新时期的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生态伦理教育的元素在自己学科的存在,并有意识地在教学活动中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生态意识。要使他们认识到对自然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将给人类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科之间应以生态环境教育大纲,加强合作,合理分工,重视生态教育和学科之间的差异,培养学生树立生态伦理理念。 3. 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生态伦理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树立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创造新风格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非常重要。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理性的情感升华,另一方面,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例如,开展生态伦理知识竞赛,宣传世界环境日,开展生态知识讲座,利用校园广播、网络以及新媒体资源,加强生态知识和生态伦理的宣传教育。此外,还可以开展各种社会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户外走访、三下乡、保护母亲河等实践活动,从而增强环境教育的乐趣和实践性。 4.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伦理习惯。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拓展生态道德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良好的生态伦理习惯。 首先,培养学生学习生态伦理知识的自觉性。自我教育是德育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它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确立他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目标。形成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行为,积极学习生态伦理知识,建立生态伦理意识,形成科学的生态伦理观。 其次,生态伦理教育与培养良好的生态习惯相结合。良好生态行为的形成是将生态伦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生态道德品质,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的结果。生态伦理教育的努力实践,主要通过学生的需要自我教育和自我理解,认真学习研究生态伦理知识,通过社会实践,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逐渐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意识和良好的生态行为的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再次,提高生态伦理的自我修养和水平。大学生生态伦理修养的培养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剖析和自我完善逐渐形成的过程。大学生生态伦理素养,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生态约束和控制大学生行为的实践中,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总之,开展生态伦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态伦理习惯和行为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魏彩霞.高校生态伦理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 [2]王玉雪.当代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观教育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4. [3]董晴晴.高校生态伦理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 [4]张悦.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对策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3. [5]孙东来.我国高校生态伦理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2009. *基金项目:1.教育部2016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常态下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的路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6YJC710044)的成果之一;2.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度院长科研青年基金项目“当代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的路径创新研究”(课题编号:J2015-05);3.2017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绿色发展视阈下大学生生态意识塑造研究”(项目编号:17C0573)的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