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对北京高校青年教师住房现状的调查及研究 |
范文 | 宁佳琳+马安琪+兰程耕 摘要: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选择北京九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北京高校青年教师住房现状,发现当前这一群体收入普遍偏低,购房能力偏弱,住房需求较大,对政府、高校住房政策期望较高。分析影响高校青年教师住房现状的因素,并探索改善高校青年教師住房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北京;高校青年教师;住房 一、项目背景 1998 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以“取消福利分房,实现居民住宅货币化、私有化”为核心,自此在新中国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福利分房制度终结,“市场化”成为了住房建设的主题词。我国开始逐步进入成熟的商品房销售时代。 从2003年开始,房价逐渐攀升,大众开始面对高房价的巨大压力,住房问题成为社会热点和政府焦点。针对北京,2011年2月,市政府出台《京十五条》对其本市住房限购相关问题进行详细规定。同时,随着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北京市出台人才引进落户政策,提高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视。各大高校对教师的住房问题分别提供不同方式的补贴和保障,如周转房、经济适用房等形式。2017年3月,北京市再次颁布住房限购新政策,对已经有两套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和一套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暂停售房,并且住房贷款要求提高——“认房又认贷”,提高了购房的首付比例。愈加白热化的首都房产市场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双重作用,对北京市人口流动和稳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追求工作稳定性的教师这一职业。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北京语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九所北京高校的青年教师。采用发放纸质问卷的方式,在九所高校发放问卷516份。在清除年龄不符合要求(四十岁以上)、重要信息缺失、填写内容前后逻辑不符的问卷后,最终得到有效问卷491份,有效率为95.16%。研究方法以问卷调研为主,同时结合访谈法和文献法。调查数据运用STATA、EXCEL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了频数分析、交互分析等检验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三、实证分析结果 (一)基本情况 在此次调查中发现,目前高校青年教师总体性别比例均衡(男性占52.73%,女性占47.27%),学历层次较高。从年龄结构上看,大多数教师年龄处于25~35岁之间,正处在事业发展的黄金阶段,也是学校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婚姻家庭状况方面,目前高校青年教师中已婚比例很高(86.36%)。由于已婚家庭的数量比重很大,导致青年教师对于住房的需求增加且更为迫切。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青年教师的户籍所在地均为北京,在京工作时间大多数已超过5年。故只有解决住房问题才能使他们更好的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和科研中。 在基本经济情况方面,问卷中可以发现,目前高校青年教师的收入集中在10~20万元,4.54%的人的收入在50万元以上。收入与房价的不对等,使得教师在承受压力的同时,无法负担额外的房屋开销。由于很多青年教师参加工作年限较短,短期内需要面对购房、组建家庭、职业提升等多重压力。 (二)住房现状 在针对高校青年教师住房现状的调查中,主要从“现拥有住房情况”、“在现拥有住房情况下的购房意愿”等问题进行考量。 1. 现拥有住房情况 在“现拥有住房情况”的调查中显示,30.91%的高校青年教师没有属于自己的住房。 2. 现住房情况和住房面积 在对青年教师住房现状的调查中,已购房的高校青年教师大多购买校外商品房,购买校内福利房以及学校集资房所占的比例不高。而其住房面积在30~60、60~90、90~120平方米均由分布,且分布较均匀。未购房的高校青年教师大多租住在单位提供的出租屋、过渡房或者租住在校外(38.24%、41.17%),其租住面积也大多集中在30~60平方米(44.12%)。 从数据中可以发现,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对于房屋的需求较大,而目前高校对于住房的供给明显不足,这也为高校未来实施相关政策提供的参考。 (三)购房意愿调查 在对高校青年教师住房意愿的调查中发现,在未购房的青年教师群体中,仍有52.94%的青年教师不打算购房,而其不购房的原因多集中在房价太高。而对于已购房的青年教师群里,其仍然有40.79%的人打算继续购房,而其多用于父母养老、投资等。 (四)购房影响因素调查 对于未购房计划购房的青年教师来说,房价是最显著的影响因素,与工作单位距离、子女教育、父母养老、医疗等社区服务对他们的影响相差不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政策和工作单位政策对他们来说具有相对较大的影响,并且对政策的关注是一种较普遍存在的现象。 对于已购房的这一人群,房价是更为普遍存在的第一影响因素。针对这一群体,各个影响因素的差异性不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性。 关于未购房计划购房和已购房的青年教师的购房影响因素调查可以在宏观层面上发现购房事前和事后对其影响因素的主观判断。如,政策等因素的重要性在购房事前被高估,房价被轻微低估。 (五)关于工作稳定性的调查 对于“是否曾想放弃教师职业”这一问题,未购房的青年教师中约有42.1%的比例选择曾有过放弃教师职业的想法,而已购房的青年教师中选择这一选项的仅有35.3%。由此可见,是否已经在京购房这一变量对于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选择稳定性有一定影响,购房后的青年教师的职业稳定性更强。 对于“是否曾想离开北京发展”这一问题,近45%的未购房高校青年教师曾有过历经发展的规划,而对于已购房的高校青年教师这一群体,仅有35%左右,比例明显低于未购房的群体。因此,对于北京市的人才引进和稳定计划来说,高校青年教师的住房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决定因素。安稳的住房有助于这一批人才在京稳定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证研究,笔者发现目前北京高校青年教师对于房屋的需求较大,但高校对于住房的供给明显不足,为此我们为高校以及政府提出以下建议。 (一)积极拓展房源 1. 高校和政府可以通过政策与相应形式筹集资金,进行市场化运作,建设具有保障性质的住房,定向供应住房有困难的青年教师。例如,高校可以通过市场招标的方式竞得土地,再与房地产开发公司成立合资的项目公司,开发建设专门针对本校教师的商品房和其他相关设施,由该校的教职工根据个人意愿和经济实力进行认购,在政策上对尚未购买住房的青年教师给予便利。 2. 利用公租房政策解决青年教師住房问题。北京市规定,外省市来京连续稳定工作一定年限,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家庭收入符合一定规定标准,能够提供同期暂住证明、缴纳住房公积金证明或社会保险证明,本人及家庭成员在本市均无住房的人员可以申请公共租赁房。高校可以加强与政府的合作,引导青年教师申请公租房,为青年教师申请公租房提供便捷条件,使公租房这一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二)着力打造校园住宅交易二级市场平台,提高交易便捷性 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高校部分教师住宅的再交易受到限制。为此应该打造一个已售教师住宅交易二级市场平台,容校园新旧住房的买卖、租赁、转让、权属变更等业务于一体。这样既能解决旧房上市交易难的问题,也通过市场解决了青年教师的住房。 (三)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全面推进住房制度改革 1. 提高住房公积金的缴存额度。研究并落实国家和地方对青年教师有利的政策,严格按照国家统计局颁发的《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将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奖金及其他补贴符合规定的收入纳入到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中,努力提高住房公积金的缴存额度,为青年教师购房提供支持。 2. 积极解决高校青年教师购房的首付款问题。如,高校可出面和银行协商,根据实际情况降低购房困难青年教师的首付款比例,或是允许青年教师以低息方式将首付款分3~5年缴齐。 参考文献: [1]赵洁,赵翔宇.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住房问题的成因、影响与对策分析[J].教育评论,2015(02). [2]查丹明,赵芳,戴毓军.高校青年教师住房现状调查研究与建设[J].中国职工教育,2014(04). [3]邓杰,刘芳兰.对解决当前高校青年教师住房问题的探讨——基于重庆市部分高校的调研实例[J].知识经济,2015(18). [4]王洪龙.高校青年教师住房安置问题探析——以烟台等中等城市高校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5(03). *项目基金: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