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SWOT分析法的沿河县全域旅游发展思路研究 |
范文 | 白馨月 摘要:2015年全国旅游研讨会上提出了全域旅游发展理念。近两年来,在全域旅游工作机制的带动下,贵州省旅游业井喷式增长,实现了旅游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在全域旅游发展时期,推动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是极好的契机。文章利用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基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沿河县”)实际情况,结合SWOT分析法以期为沿河县的全域旅游提供建设和创新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全域旅游;沿河县;SWOT分析法;发展 关于全域旅游一词的出现,最早是在2008年《绍兴全城旅游区总体规划》中。此后,在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研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了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并下发《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全域旅游开始进入人们视野。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上国家旅游局局长关于全域旅游的讲话,象征着全国进入全域旅游发展新时期,我国旅游业将迎来新时代。而在2017年第三届全域旅游推进会暨“人文陕西”推介会上,贵州省被国家旅游局授牌成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一、全域旅游的内涵 所谓全域旅游,是指在区域内以旅游为主导产业,推动旅游资源融合发展,是旅游产业全景化、全覆盖、全产业、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新模式。全域旅游发展有利于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县域产业结构。随着社会进步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及物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旅游消费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人多方面的需求,因此旅游业升级转型势在必行,而全域旅游则是在转型背景下应运时代发展而生。全域旅游不仅仅只在区域内发展旅游产业,而是整合其它产业一起发展,特别是对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发展全域旅游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建设,是推动县域经济快速转型的重要力量。因此,在笔者看来,全域旅游的内涵就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核心,结合第一、第二产业,实现全域整合、全域优化、全域建设、全域参与全域共同发展的“五全”发展理念。二、沿河县旅游发展概况及发展全域旅游的必要性 (一)沿河县旅游发展状况 沿河县位于贵州省铜仁市西北部,地处黔、渝、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乌江中下游,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素有“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之称。全国四个单一土家族自治县、贵州省唯一单一的土家族自治县。近年来,沿河县紧紧围绕“大扶贫、大数据”发展战略,抓住“全域旅游”、“大旅游”、“大发展”等机遇,以“乌江山峡百里画廊”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建设目标,全力推进全域旅游,使旅游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被授予“中国绿色名县”、“中国土家山歌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16年,沿河县共接待国内外旅客442.3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20000万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2.5%和48.1%,其中接待境外旅客0.49万人次,创旅游外汇收入102.34万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8.2%和45.16%,旅游产业呈快速健康发展态势。 (二)发展全域旅游的必要性分析 发展全域旅游可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沿河县旅游业发展现呈健康上升态势,突破了一开始因学术、走访等因素带来的经济支持。全域旅游的发展将使沿河县资源整合,突破瓶颈,吸引更多外来游客,成为沿河县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发展全域旅游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旅游业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为了突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沿河县域内的结构比重,旅游业相配套的酒店、餐馆、娱乐及购物等服务业建设都将极大的改变传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因此发展全域旅游可以加强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全域旅游可以带动就业,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全域旅游是整个区域内的整合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是其主要方向,由此所带来的就业岗位不仅可以使农村现荒凉的景象加以转变,也可留住、甚至挽回青年,助力贫困乡村及农户加快脱贫步伐,为贵州脱贫事业助力添瓦。因此,发展全域旅游将是沿河县经济发展、结构转型的重要方向。三、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即S-优势(Strengths)、W-劣势(Weakness)、O-机遇(Opportunity)、T-挑战(Threats),是一种最先运用于企业分析,现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的战略研究和竞争分析当中,是一种较为客观而准确分析和研究一个行业和企业内外现实状况的实用方法。本文以运用SWOT分析法,对沿河县的全域旅游发展从内部环境(优势和劣势)和外部环境(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 (一)优势分析 国家级名片的支持。沿河县是一个旅游资源极为富饶的地方,有乌江、麻阳河国家保护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空心李等几张国家级名片,为沿河县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其中,乌江流经沿河县132公里,从南至北由夹石峡、黎芝峡、银童峡、土坨峡、王坨峡5个峡段组成,两岸深涧峡谷, 突兀怪嶙,雄、奇、峻、秀的迤逦风光被人们誉为“乌江山峡百里画廊”。麻阳河保护区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贵州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是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是全球黑叶猴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有“黑叶猴王国”之称,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条件。 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贵州土家族地区,傩文化是最为著名的土家传统文化,也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长期以来,巫傩之风的传承与流布融入习俗之中,即使在现代,仍以传统文化的形态存留于民间。另外,贵州土家族地区特色的山歌、哭嫁、年节“赶年”等风俗也是其亮点,曾被中国民间文艺协会授予“中国土家山歌之乡”称号。不仅如此,沿河县是革命老区,著名的枫香溪会议决定在沿河县等相邻地区建立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发动苏维埃运动,开辟了云贵高原上第一块紅色革命根据地,为沿河县留下了丰富宝贵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无论是贵州土家族地区传统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还是历史留下的红色文化,都为沿河县发展全域旅游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劣势分析 旅游发展水平与资源丰富度差距大。虽沿河县近几年旅游发展态势旺盛,但旅游发展水平即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仍相对落后。从客源上看,还是主要依托周边地区的游客,并停留时间不长。就目前而言,当地县域旅游发展和旅游资源之间仍存在着不匹配,差距大的问题。 内涵挖掘不够。沿河县作为贵州唯一单一的土家族自治县,民族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并没有为沿河县带来理想的名气和经济效益。因此,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将特色民族文化与红色文化相结合,形成“1+1>2”的格局是发展全域旅游着重的入手点。 (三)发展机遇 现在是全域旅游的发展时期,全域旅游作为一个新的理念,带动旅游业转型发展,已开阔出一番新的天地。在全域旅游、大旅游工作机制的带动下,四川阿坝州、江苏苏州、安徽黄山和桂林两江四湖、阳朔和海南等地都开启了全域旅游发展的模式。因此,借助全域旅游发展的契机,发展沿河县旅游产业转型发展,是良好的机遇和必然的选择。 (四)面临挑战 全域旅游是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创新模式,它所构建的是一个区域内的发展空间。它不同于传统旅游业只建设景区景点、酒店饭店的特点,而是创建整个区域内的旅游环境,要基础设施建设全域化,旅游系列产品全域化等。长期的规划,资金的引进投入,资源的整合利用,都将是全域旅游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四、沿河县全域旅游发展建设思路探讨 (一)以政府为主导,落实全域旅游扶持政策 政府的领导作用是发展全域旅游的根本条件。全域旅游涉及全县方方面面,没有政策支持和协调统筹,单纯由民间组织或企业牵头,全域旅游发展缺乏核心动力,将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此外,全域旅游发展工作应上升到全县工作的重要位置,将工作成效纳入绩效考核。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完善和落实发展政策,并积极招商引资,重视民间资本的投入,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使用机制,确保资金链不断截并落到实处。 (二)着力改善基础配套设施,完善旅游发展必备条件 旅游六大基本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想要充分发展全县旅游,必须从旅游基本着手。目前,沿河县存在的问题仍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精点品牌欠开发、欠打造。想要留得住人,须得方方面面跟上标准。现代化社会网络的影响力量不容忽视,沿河县旅游公众号、APP、微博热点等也应纳入基本配备之列。只有跟随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旅游发展的必备条件,才能使全域旅游效益最大化体现。 (三)依托国家名片,打造土家文化,推出旅游精品线路 首先,旅游发展离不开宣传推介,充分挖掘土家文化、乌江文化、红色文化、山歌文化等,以文化为载体搭建旅游宣传平台,借助新媒体,为沿河县旅游发展提供平台支持。大力宣传势必引起国内、省内游客的关注。同步开发丰富多样的旅游商品,将傩堂戏面具、空心李、竹藤编织、竹木雕刻、乌江奇石,画廊雀舌、姚溪贡茶、千年古茶等商品的打造和发展纳入规划日程。其次,依靠精品旅游路线迅速提高当地知名度,例如安顺“黄果树大瀑布”、铜仁“梵净山”等,经典旅游路线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和知名度。因此,依托现有国家级名片的知名度,设计精品旅游线路,并推出多种优惠政策,请省内各大旅游供应商大力推荐,能提升当地旅游名气,再以优异的旅游服务质量形成旅游来往不断的产业链。 (四)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 人才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必要储备。专业的规划和视角,才能使资源整合事半功倍。全域旅游涉及各产业方方面面,没有人才的储备和智慧的结晶,规划落不到实处,全域旅游的发展仍只是口号而已。 综上所述,全域旅游将是发展旅游业新时代,促进经济转型的“重头戏”。立足于县域内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以“五全”发展思路,即全域整合,全域优化,全域建设,全域参与,全域共同開展工作,集全力规划沿河县县域内的资源,利用全域旅游发展的良好契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旅游建设,早日建设繁华县城和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王小明.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01). [2]秦杨勇.战略绩效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曾祥辉,郑耀星.全域旅游视角下永定县旅游发展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 [4]郭佳奇.阳城县全域旅游发展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6. [5]石培华.如何认识与理解全域旅游[N].中国旅游报,2016-02-03. [6]吴必虎,张栋平.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全域旅游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6-02-03.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