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对比研究 |
范文 | 熊检 摘要:《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面对全球制造业变革大背景下,基于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情况下,提出的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战略文件。而德国“工业4.0”是通过开展制造业的根本性变革来使德国制造业保持世界领先水平。中德双方希望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以及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背景下,深化双边合作,互相学习,从而实现国家制造业变革以及共赢。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一带一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低价的劳动力资源与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来中国投资办厂,民营企业在国家的扶持以及逐渐好转的经济形势下飞速发展,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独特的地位。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升高、产能过剩以及制造业对环境的污染等问题的出现,要求中国制造实现战略转型,以适应国际制造业的变革以及不断扩大的内需。而德国工业由1.0发展到4.0,经过了机械化、电力、信息技术三方面的变革,德国“工业4.0”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带动生产,并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来服务顾客,借此提高德国工业制造的水平,实现将制造业融入信息产业的转变。与德国“工业4.0”相比,“中国制造2025”面临的挑战更大。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面对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双重挑战,需要政府与企业协作,重视制造业变革。同时加强中德合作,在传统制造业上学习德国先进经验,在高端制造上合作共赢,促进发展。 一、中国、德国制造业现状及实现“中国制造2025”情况分析 中国制造业规模庞大,出口商品数量多,全球市场覆盖率大。但中国制造的商品一直以低附加值商品为主,大多依靠低价劳动和矿产资源获得竞争优势,缺乏核心竞争力。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环境污染加重,加上印度、朝鲜等国家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等优势的突显,以及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再工业化”的实施让西方国家加速发展高端产业,并向全球产业价值链高端迅速转移,中国制造业在出口方面面临巨大挑战。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而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新需求又缺乏有效地满足。供给侧改革要求制造业加速变革,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增加创新能力,满足国内外增长的需要。部分高端制造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保持并发展其地位又需要大量资金以及行业尖端的技术支持。因此,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是关键技术的创新。 德国工业化进程开始时间早,技术力量雄厚,制造业产品出口全球。德国制造的机器设备精密准确,但成本往往較高。为了保持德国制造业以及技术全球领先的地位,在发达国家掀起“再工业化”浪潮时,德国展开的工业革命4.0希望将与物联网结合,进行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协调供需关系,稳定产品市价;按需生产,降低企业库存,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个性化水平,更好满足顾客需求。 与德国相比,中国制造业发展起步较晚,技术相对薄弱,未完全实现工业化。传统制造业成本相对较低,部分高端制造业与德国齐肩位于世界前沿。中国制造业与德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为了缩短距离,跻身世界制造业强国行列,《中国制造2025》中关注“四基”,强调质量,提出绿色制造,以创新为核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为战略重点,推动结构调整。 二、中国与德国制造业发展条件比较研究 《中国制造2025》是国家指定的制造业战略性文件,具有指导性作用。而德国“工业4.0”是先由学术界与企业建议,经政府出资,最终上升到《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相比德国“工业4.0”,在实施制造业规划时,第一、在制造业变革方面中国政府能够起到更大的领导作用,协调社会资源,执行力度更强。第二、《中国制造2025》从国家层面制定的行业战略,着眼于时代大背景,更全面地考虑了国家的整体国情,可实现性更强。第三、《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的给出了2025年制造业主要指标的目标值。定量化的指标为实现中国制造业改革的道路指明了方向,也使得最终变革的结果与绩效更容易度量。 德国“工业4.0”规划自下而上开展,其发展条件也有自身优越性。首先,《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立足于德国制造业企业实际情况,实施时更容易在企业中展开,遇到的阻碍会大大减少。其次,由学术界与企业提出的建议更切合企业利益,实现国家的制造业改革也能使德国大部分制造企业保持其国际领先的地位。企业在按照规划展开时,有较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再次,德国制造业相比中国,本身就具有高新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传统技术上完善的设备设施和工业化的生产条件。 《中国制造2025》的开展有着明显的优势。在制造业变革的大时代背景下,“一带一路”的提出,加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为中国制造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16年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了310.6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制造能够凭借自身的技术基础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以高铁为例,其以速度、安全性、较低价格和质量为优势,签约了包括马其顿、南非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许多的制造业产品都具有竞争优势,能够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取胜。但同时,中国制造业产品在出口销售时也面对一些威胁,如制度性交易成本以及技术标准等问题。在出口沙特阿拉伯国家时,部分路段仅允许非穆斯林工人施工、法律限制加班,且礼拜时间不工作,都使得劳务成本上升。一些法律上与习俗上的规定带来了较多成本。而且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部分产品会由于质量标准不同而失去竞争力。 三、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启示 (一)政府加强对制造业变革的支持与引导 1. 推动制造业工业化、信息化进程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实现绿色少污染,减少资源消耗,生产高效率是政府支持制造业变革要走的新型化工业道路。鼓励企业生产信息化,推进产业信息上下游联通,通过信息高效传输来实现精准生产,从生产端解决销售问题,从而使信息化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 因此,在推进工业化角度,各级政府应该鼓励发展绿色制造业,对企业引进高科技设备给与政策上的扶持。建立高新技术工业园,便于企业开展产业协作,企业间合作,实现规模优势,共用基础设施。建设与中国制造业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尤其是信息基础设施。在推进信息化角度,督促建立完善的信息渠道,使行业信息公开透明,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欺骗。设立信息化重点示范企业,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建设。鼓励行业上下游之间信息流通,从而减少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异,帮助制造业转型升级。 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良好的法律法规体系能够保证企业间的公平竞争,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中国制造业转型的核心在于技术的创新,专利则是创新在企业中的实际运用。2014年我国企业创新调查资料显示,高技术制造业中采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申请了发明专利的占28.3%,申请了版权登记的占5.9%。我国制造业企业对专利的保护意识还不够强,法律对版权的保护停留在最基础的层面上,这不利于推动制造业技术创新。 减轻制造业污染也是制造业变革的重要目标,但由于环境法对于企业排污惩戒不严,仍然存在废水废气的乱排乱放。对于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执法力度不够大,使得法律缺乏强制力。德国颁布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和《节约能源法案》使其低碳管理体系得到完善,有效減少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了解制造业企业内部状况,修改与补充与制造业企业紧密相关的法规,同时严格执法,规范企业行为。 3. 制定国家标准,推进标准国际化 产品的标准关系到产品参数与质量,关系重大。制造企业的核心是由产品制造组织往外扩展,涉及采购、销售、供应等这样的上下游社会关系处理,因此必须为制造企业提供一个标准化、公式化的运作模式。全国统一的标准能规范行业定价,保证产品质量。而推进行业标准的国际化,使标准在国际上取得采用或认同能够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上占优势地位,从而获利。 政府应该根据我国及世界各国制造业行业情况,结合专家意见以及各行业领头企业的建议,修改、制定一套符合国家生产水平及世界市场需要的标准,规范生产,并逐步向世界推行,以保证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的利益。 4. 给与税收优惠,鼓励行业创新 制造业变革需要创新,但高额的创新费用阻碍企业研发新技术。2016年高技术创新费用支出达到了3558.9亿元,对单个制造业企业而言,难以承担巨额创新费用。中国制造业本身科技基础相对薄弱,只有通过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实际行动,才能激发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二)企业主动参与规划的建设 1. 注重创新,发挥专利价值。 创新推动企业产品升级换代,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保持产品技术领先才能避免被淘汰并为企业创造更多利益。企业应加强科技投入,争取高投入高产出。 专利只有投入实际生产中才有价值。但专利的发明往往需要大量资金。企业可以形成企业间联盟,通过构建专利池等形式的合作,最大效用地发挥出专利的作用,保证研究资金的使用效果。 2.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注重人才培养 制造业产品走出国门,还需要企业加强自身管理,包括风险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引进应用信息系统,优化决策方案。采用ERP、MRP、MRPII、JIT等生产计划,保证生产效率以及产品质量。针对不同生产类型,建立工艺专业化和产品专业化车间,降低生产成本。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为企业产品做出优秀的广告宣传,有利于市场推广、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保持员工积极性。 战略基础研究,尤其是基础科学、技术教育等研究,是制造战略得以成功实施的先决条件。引进优秀的国际事务人才有利于对外贸易问题的解决,降低交易成本。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定向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提供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专利。 (三)金融业助力推动制造业改革 实体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金融业应与制造业企业加强合作,加速企业资金周转。银行低息贷款减轻企业融资成本,证券公司支持制造业企业上市融资,保证企业发展所需资金来源,风险投资公司、投资基金培养中小企业,为高新技术公司前期发展减少阻碍。不同类型企业通力合作,帮扶制造业企业发展,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文浩,文启湘,吕靖烨.陕西装备制造业应对欧美国家再工业化的对策[J]. 技术与创新管理,2017(02). [2]李金华.德国“工业 4.0”与“中国制造 2025”的比较及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05). [3]陈渊源,吴勇毅.“中国制造2025”对垒德国“工业4.0”[J].进出口经理人,2015(03). [4]邵安菊.“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的比较及推进路径研究[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02).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