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凤阳县文化旅游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
范文

    崔人元

    摘要:文章通过对凤阳县明文化旅游现状的调查,对凤阳县“明文化”及“改革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SWOT分析,对凤阳县明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进行综合比较,并提出建议,为凤阳县明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文化旅游;凤阳县;SWOT分析;明文化;改革文化

    凤阳是滁州市的下辖县,是全国较为有名的文化名城,北纬32°37′~33°03′,东经117°09′~117°57′,总面积1949.5km2,人口74万,淮河流经县境北侧总长52.5km,交通便利。凤阳县不仅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也是全国家庭联产责任制农业“大包干”的发源地,是帝王之乡、改革之乡之美誉。“北人文(明皇陵、龙兴寺、中都城、明中都鼓楼) ,南自然(韭山洞、狼巷迷谷) ,东红色(大包干纪念馆)”已成为如今凤阳县的基本旅游格局。

    一、凤阳文化旅游资源

    (一) “明文化”旅游资源

    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和发祥地,至今还遗留许多古迹。与“明文化”有关的人文旅游景点名气较大、数量较多,中都城、明皇陵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文旅游景点有龙兴寺、鼓楼等。

    1. 明皇陵。明皇陵被称为“明代第一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其石象生数量之多、刻工之精美为历代帝王陵之冠,其艺术风格绝妙,堪称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的大型石雕艺术精品。

    2. 龙兴寺。龙兴寺是朱元璋出家礼佛的寺庙,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敕建,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发祥地。1981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龙兴寺是全国重点开放寺院,数百年来一直为国内名刹之一。

    3. 明中都鼓楼。 明中都鼓楼被誉为“华夏第一楼”,位于凤阳城东侧,是中都城重要附属建筑。明中都鼓楼的正门“万世根本”四个大字,其苍劲有力之势在百米之内都清晰可见。明中都在1986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成600多年以来,台基一直保存完好。

    4. 中都城。明中都皇城被誉为“明代第一都”,现在能看到遗存的部分城门和残存的石雕依然其精细﹑优美。

    5. 韭山洞。韭山洞为“江北第一洞”,明太祖朱元璋曾在元末时期在这里屯集武器和士兵,当年南下滁阳统一中国的华云龙等农民起义军也被朱元璋在韭山洞收编。

    (二)“改革文化”旅游资源

    1978年11月24日,凤阳县小岗生产队共20户人家中有18户在秘密地在“分田”协议上按下各自的手印,这就是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序幕,“大包干”的合法性直到《中共中央關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在1980年颁布才在制度上得到承认了。

    二、凤阳县明文化旅游现状

    凤阳县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在于有“明文化”和“改革文化”的深厚底蕴,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及开发进程缓慢导致来凤阳进行人文旅游的游客不多。

    “北人文(明皇陵、龙兴寺、中都城、明中都鼓楼) ,南自然(韭山洞、狼巷迷谷) ,东红色(大包干纪念馆)”已成为如今凤阳县的特色旅游区。

    三、凤阳县文化旅游资源SWOT分析

    (一)优势

    1. 文化资源优势

    在凤阳县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中,以明太祖朱元璋为代表的“明文化”和以大包干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使凤阳县的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对于“明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历史遗迹保存相对完好。同时,对凤阳县民俗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比如以凤阳花鼓为代表的歌舞文化。因此,近年来凤阳县一直把“明文化”和“红色文化”旅游吸引物作为其旅游业的发展特色。

    小岗村民开创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如今已经四十年了,这不仅拉开了中国农村生产责任形式的改革,也大大提升了凤阳县在全国的知名度,这四十年来对我国的政治、经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 区位交通优势。

    凤阳县位于安徽省的东北部,是滁州的下辖县,不仅交通方便而且地理位置优越,一小时经济圈有珠城蚌埠和煤城淮南,两小时经济圈有安徽省省会合肥和六朝古都南京。在交通方面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道经过凤阳县,高速公路有徐高速和蚌宁高速;铁道有京沪高铁、京沪铁路、合蚌铁路和淮南铁路。

    (二)劣势

    1. 缺乏旅游精品。凤阳县的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单一,没有运用旅游背景下将旅游资源、民族风情资源和生态资源相融合。没有形成可以代表凤阳旅游文化的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在把“明文化”和“红色文化”哪个作为主导旅游资源任存在分歧。

    2. 配套设施不完善。作为旅游基本配套设施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不够完善。从凤阳县到各个“明文化”和“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的交通设施不健全,有些通往景区的道路较为颠簸,会对前来参观的游客带来负面影响。

    (三)机会

    1. 全域旅游战略的实施

    随着全域旅游战略的实施,凤阳县旅游业通过“旅游+”和“互联网+”模式的配合及凤阳县政府对“明文化”与“红色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旅游产业给予高度支持,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旅游资源并用全域旅游的视角来融合凤阳旅游资源,那么人文旅游业必将称为凤阳县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未来新的增长点。

    2. 客源市场的分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皖北旅游业将逐渐趋于饱和的态势,这也为凤阳成为皖北地区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焦点地位提供了条件。同时,由于凤阳县交通便捷、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周边地区的潜在游客随着全域旅游背景下出行观念的转变,同时,部分客流也会向客源地附近扩散,游客们会更加青睐凤阳县以“明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区。这将给凤阳县未来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新的机会。

    (四)威胁

    1. 高层次旅游人才匮乏

    随着凤阳县文化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行社和酒店也随之增加,但是由于凤阳县的地理位置及薪酬水平等原因很难留住中高层次旅游人才。这也成为了制约凤阳县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2. 雙重效益相统一的矛盾

    凤阳县在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同时带动了经济效益,但随着游客的不断涌入对当地的生态效益带来了负面影响。在发展“明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业带来经济利益和解决当地就业压力的同时也带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一些历史名胜古迹还遭到了游客的破坏。同时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成为不可忽视的威胁之一。

    四、凤阳县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一)与多元文化融合共生

    凤阳的人文旅游需要与多元文化融合共生,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凤阳的文化资源不能等同于人们通常理解的较为局限的明文化和大包干文化,应该是“1+N模式”“文化+”的先进文化的整合。“明文化”“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生动融合就主要体现在革命年代的“人、物、事、魂”上,即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物质层面即“人物”与“物态”上的丰富扩展,要做到与凤阳县独具特色的音乐与舞蹈、工艺与服饰、饮食与酒、传统习俗的融合;非物质层面即“事件”与“精神”上的延续升华,凤阳“明文化”“红色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族文化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交相呼应。

    (二)建设文化旅游创新区的制度保障

    一方面,凤阳县要着手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以景区创建为抓手,规范和带动文化旅游景区、景点、标识牌系统、环境综合整治等标准化建设,全力提高景区的游客接待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影响力。

    另一方面,要加快创新区项目建设。创新区基础设施和项目的建设,使凤阳旅游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产品业态不断丰富,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为创新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五、结语

    本文通过SWOT对具有凤阳特色的以“明文化”“红色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旅游景观进行了多方位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提出凤阳人文旅游需要与多元文化融合共生,同时要建设文化旅游创新区的制度保障。通过对凤阳县明文化旅游现状的调查,为凤阳县明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潘立新.历史文化名城凤阳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旅游学刊,2001(02).

    [2]黄国择.谈凤阳县的旅游发展规划[J].工程建设与档案,2004(02).

    [3]吴刚.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旅游项目开发管理[J].林业经济,2006(09).

    [4]黄国择.谈凤阳县的旅游发展规划[J].工程建设与档案,2004(02).

    [5]焦晓云.凤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