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形态演化特征研究 |
范文 | 李强 摘要:以云南省为例,借助云南省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云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及合作单位提供的数据,分析了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现状,运用空间自相关指数、人口重心指数、人口密度指数、不均衡指数、基尼系数、集中指数和再分布指数衡量云南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形态演化特征。从经济、宗教文化、人口政策、人口迁移与流动等角度分析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形态演化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应启示。 关键词:云南省;少数民族;空间形态;演化 一、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二、三十年间,对我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问题的研究一直处于空白状态,直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一中全会以后对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问题的研究才开始起步,但是由于基本资料的奇缺、已有研究成果的贫乏以及研究力量薄弱等原因,我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研究工作进展比较缓慢。云南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边疆山区省份,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全省少数民族人口1533.7万人,占同期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13.71%,占全省总人口的33.37%,是全国仅次于广西的第二个少数民族人口大省 ?。建国以来,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快,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形态演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增长与分布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中,邓作勇,高文进(2013)对我国西部少数民族人口的聚居特点和流动趋势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于西部地区,呈现出向东部发达地区流动的趋势。罗淳,罗辉(2013)通过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云南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变动特征。经过研究后认为,云南各民族人口的数量变动的三个基本特征:云南各民族人口的数量规模参差不齐、云南各民族人口的增长速度快慢不均、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出现超“常规”的大幅度波动 。刘聪粉,仲伟周,刘瑞青,张瑞荣(2010)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1990年、2002年和2005年云南省各区县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状况进行分析,经过研究后认为影响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的最重要原因是经济因素 。曾丽波(2015)对1990~2010年云南省少數民族人口分布空间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熊理然(2013)分析了云南省25个边境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人口分布时空格局演变,认为云南省25个边境县人口的分布格局受区域经济发展、区位条件等因素影响显著。 综上所述,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依靠全国第六次(2010年)人口普查等数据,对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增长与分布进行研究,但是仍然缺少定量分析成果。本文以云南省为例,借助历次人口普查资料以及合作单位(云南省统计局等)提供的数据,运用空间关联指数、人口重心指数、人口密度指数、不均衡指数、基尼系数、集中指数和再分布指数等指标衡量云南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形态演化特征,分析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形态演化的影响因素,并且提出相应启示。 二、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现状分析 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现状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现状,本文主要对2000~2015年云南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现状以及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云南省16州(市)少数民族人口现状进行分析。 (一)云南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现状 2000~2015年云南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现状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年均增长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由于云南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增加,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密度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高,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3,但是总体而言,由于近些年云南省人口迁移流动比较频繁,云南省流入人口中几乎都是汉族,而流出人口中,少数民族日渐增多,从2007年开始,云南省汉族人口增长速度还是略快于少数民族人口。这也导致了2007年以来,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二)云南省16州(市)少数民族人口现状 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云南省16州(市)少数民族人口现状如表2~5所示。 从表2~5可以看出,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云南省16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数、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分布不均衡,云南省各州(市)之间差异较大。 从少数民族人口数来看,普洱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人口数较多,都超过了100万人,并且从2000~2015年云南省各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数有所起伏。 从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重来看,丽江市、普洱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数比重较高,都远远超过50%的水平,并且从2000~2015年云南省各州(市)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数比重有所起伏。 从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来看,昆明市、普洱市、临沧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数比重较高,都基本上超过5%的水平,并且从2000~2015年云南省各州(市)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数比重有所起伏。 三、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形态演化特征 从人口空间分布的空间集聚性、分布均衡性、分布重心以及分布密度等角度,对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形态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其中空间集聚性用空间自相关统计量衡量,分布均衡性用不均衡指数、基尼系数、集中指数、再分布指数衡量。 (一)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形态演化特征衡量指标说明 1. 空间自相关统计量 空间自相关包括全局空间自相关与局部空间自相关,前者用来计算研究对象的整体分布,后者用来计算研究对象的局部空间聚集性。本文研究对象是云南省16州(州)市,研究对象数目相对比较少,适合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统计量(具体采用Morans I统计量)进行分析。全局 Morans I统计量定义如下: Morans I=■(1) 其中,S2=■■(Y■-■)2,Y=■■Yi,Yi、Yj分别表示第i个地区、第j个地区的观测值(少数民族人口数),n为地区总数(云南省十六州市),Wij为二进制的邻近空间权值矩阵。如果Morans I的正态统计量的Z值均大于正态分布函数在0.05水平下的临界值1.96,表明相邻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数出现集群趋势(即正向相关关系)。Wi,j为空间权重矩阵,本文选取二元邻近矩阵作为空间权重矩阵(Wi,j),见下式: Wi,j=1,当区域i和区域j相邻0,当区域i和区域j不相邻(2) 式中,i=1,2,…,n;j=1,2,…,n。 2. 不均衡指数、基尼系数、集中指数和再分布指数 可以采用不均衡指数、基尼系数或集中指数,考察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均衡与集中状况,其计算公式如下: U=■(3) G=(■xiyi+1)-(■xi+1yi)(4) C=■■|xi-yi|(5) 式中U为不均衡指数,G为基尼系数,C为集中指数,n为区域数量,x为各区域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占全区域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的比重 ,y为各区域GDP所占比重。如果U、G、C比较小,表明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比较均衡,反之则说明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差异性显著。 区域少数民族人口分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这一演变过程一般称为少数民族人口的再分布,再分布指数R可以度量这一过程,R计算公式为: R=■■|yi,t+m-yit|(6) 式中n为区域数量,yit为i区域在t时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占全区域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的比重,yi,t+m为i区域在t+m时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占全区域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的比重。如果经过计算后(3)式-(6)式得出的结果比较一致的话,则能够更加确定云南省16州(市)少数民族人口在地域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地域状况是相对均衡还是相对分散(差异性比较显著)。 3. 人口分布重心 少数民族人口分布重心可以利用人口分布重心指数经过计算后得出,其计算公式是: X=■(7) Y=■(8) 式中X、Y分别为某区域少数民族人口分布重心的经度和纬度,n为区域数量,pi、xi、yi分别为i区域少数民族人口资源存量、少数民族人口分布重心的经度和纬度。 4. 人口分布密度 人口分布密度表示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用该指标衡量区域单位面积上的少数民族人口状况,计算公式如下: Dh=■(9) 式中Dh为人口分布密度,MPi为i区域少数民族人口数量,Si为i区域土地面积。由于人口资源是经济发展要素,人口资源数量分布也取决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所以可以进一步得出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经济密度指标,它表示单位经济范围内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其计算公式为: De=■(10) 式中,De为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经济密度,GDPi为i区域国内生产总值,MPi同上。 (二)云南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形态演化特征衡量结果 1. 人口分布空间集聚性计算结果 根据云南省16州(市)的相邻状况,根据公式(2)做出云南省16州(市)空间权重矩阵(如表6)。 以上的空间权重矩阵可供Morans I指数的计算利用,根据公式(1),经过计算可以得出云南省16州(市)少数民族人口的空间自相关的Morans I指数(见表7)。 基于表7中数据,并且查正态分布表可知,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云南省16州(市)的少數民族人口均通过了Moran I指数5%显著水平的检验,表明云南省16州(市)的少数民族人口在空间效应上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云南省16州(市)的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州(市)互相靠近。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云南省16州(市)的少数民族人口空间自相关系数是越来越大,说明云南省16州(市)的少数民族人口并非表现出完全随机状态,而是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性。 2. 人口分布均衡性计算结果 根据2001、2006、2011、2016年《云南省统计年鉴》可以得到云南省16州(市)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GDP数据,进而可以计算出云南省16州(市)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GDP占全省GDP的比重数据。根据表2~5数据可以计算出云南省16州(市)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少数民族人口数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数的比重。在此基础上结合(3)式-(6)式,经过计算可以得出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云南省16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数不均衡指数、基尼系数与集中指数数据(如表8所示)。 从表8可以得知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云南省16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数不均衡指数、基尼系数集中指数与再分布指数相对比较小,说明云南省16州(市)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总体比较均衡。但是2010~2015年云南省16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数不均衡指数、基尼系数集中指数与再分布指数有加大的趋势,说明从2000年到2015年云南省16州(市)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差异性趋向显著。 3. 人口分布重心计算结果 运用少数民族人口分布重心的计算:公式(7)-公式(8),结合云南省16州(市)经纬度数据,对云南省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少数民族人口分布重心进行了计算,得出2000年少数民族人口分布重心位于A点(E101°63′、N24°30′)、2005年位于B点(E102°3′、N24°48′)、2010年位于C点(E101°68′、N24°31′)、2015年位于D点(E102°74′、N24°55′)(见图1),从图上可看出近15年来,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分布重心位于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地区,变化不太明显。 4. 人口分布密度计算结果 根据公式(9)-公式(10),结合表2~5中的云南省16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数据、云南省16州(市)面积数据,可以得到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云南省16州(市)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密度及人口分布经济密度计算结果(见表9)。 从表9可以得出,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密度较高(高于45%),并且从2000年到2015年昆明市、丽江市、普洱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密度增长较快。 从表9也可以得出,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保山市、昭通市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经济密度较低,远远低于全省平均值水平,说明这些州(市)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劳动生产率相对比较高。并且从2000年到2015年云南省16州(市)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经济密度都逐年降低,说明云南省16州(市)在少数民族人口数增长速度相对缓慢的情况下,经济发展速度相对比较快。 四、影响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形态演化特征的因素及启示 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形态演化特征受经济、宗教文化、人口政策、人口迁移与流动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在总结这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得出了相应启示。 (一)影响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形态演化特征的因素 1. 经济因素 随着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壮大,这必将促进少数民族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从而会促进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生育模式向现代化方向转变,少生优生优育的观念会在少数民族当中得到普及。这些会影响少数民族人口的空间分布。经济的发展也会将更多的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吸引到经济较发达地区,从而也会影响少数民族人口的空间分布。云南省近年来,经济实现快速稳定增长,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受教育水平也得到较大提升,并且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城市群经济增长速度尤其快,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的空间分布。 2. 宗教文化因素 民族宗教文化对各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形态演化的影响也比较大,由于各少数民族所遵从的民族宗教文化的不同,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的影响也大不一样。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特点,云南大部分少数民族所遵从的民族宗教文化都带有尊崇自然的成分,妇女一旦怀孕,就应该生下来(如回族)。同時也有个别少数民族所遵从的民族宗教文化会抑制生育(如傣族)。另外,云南纳西族等民族由于受现代生育文化的影响较大,因而这些少数民族人口的生育率与汉族相差不大,并且也形成优生优育的观念。 3. 人口政策因素 我国少数民族长期享有比汉族宽松的人口生育政策,在这样的人口政策条件下,少数民族人口自然增长就快于汉族。而且由于少数民族在就业、子女升学等方面享受了诸多优惠政策,近年来又制定和实施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专项政策。这必然促使汉族与少数民族通婚后,都倾向于将所生子女选报少数民族成份,也有些汉族更改民族成份。这些都成为云南少数民族人口非自然增长的一个主要形式,对于云南省这样一个少数民族人口大省,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比汉族要快一些。 4. 人口迁移与流动因素 伴随经济发展的是流动人口空前活跃,少数民族人口迁移由多种原因造成,经济因素方面,城市能够增加少数民族收入,能够找到理想工作。非经济因素方面,如在城市生活子女能够享受较好的教育;相比起农村,城市生活有新鲜感;在城市生活在医疗、购物、旅游等方面具有较大便利等。此外,人口迁移还与人们流动能力(知识、技能、健康、财富)的强弱有关。这极大地影响了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分布。同时,国务院陆续批准了云南省一些县撤县设市(如:腾冲、弥勒、香格里拉、泸水等),也会吸引更多的少数民族人口到这些城市,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的空间分布。 (二)研究启示 1. 加快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的质量及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形态的合理演化也取决于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需要加快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首先,继续鼓励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推动人、物、资金、信息的流动,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其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应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云南省带来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机遇。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边远地区,那里物产丰富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才匮乏,地方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支撑条件;最后,认真落实精准脱贫政策。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较为落后,是精准脱贫工作的重点对象,帮扶单位应认真领会精准脱贫工作的精髓、主抓工作模式,在“授之以鱼”、解决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人口基本生活的基础上,重点抓“授之以渔”的问题,让贫困少数民族人口切实掌握适用的生财之道,走出一条致富之路。 2. 加大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正如“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提出“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得益于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就是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禀赋,就是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金山银山,保住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住少数民族优秀人才资源的基础。政府应制定合理的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规划,保护生态环境。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普遍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太阳能资源以及风能资源,普遍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矿产资源以及生物资源。由于长期以来的无序开采,导致很多地方的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也导致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得到严重破坏。因此,制定合理的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开发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对提升当地经济发展,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同时又保住少数民族优秀人才资源是至关重要的。 3. 完善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生育政策 目前,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仍以第一产业为主,由于受浓厚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社会生产的需要,“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生育观念在民族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依然盛行,这与“现代型民族繁荣”所倡导的“人口健康水平提高、人口医护水平增长、人口合理增长、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人口科学素养提高、人口生活水平提高、人口结构合理”等要求是不相符的。因此,应不断完善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生育政策,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向“现代型民族繁荣”方向发展。自2016年1月1日起国家开始全面实施两孩政策后,云南省在现有的国家生育政策基础上,于2016年3月31日审议通过《关于修改<云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修正案,提出了对人口基数特别小的少数民族在生育数量上的照顾政策——“夫妻双方或者一方是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阿昌族、怒族、普米族、布朗族、景颇族”的少数民族,经批准可以生育第三个子女。通过这样的政策引导,可以达到优化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结构的目的。 4. 规范少数民族群众宗教文化活动 宗教文化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主导着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精神思想,指导着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日常行为方式,也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的发展。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种类众多,各少数民族甚至同一民族内部拥有不同的宗教文化,构成了多元化的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特征。应通过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规范少数民族群众宗教信仰活动,摒弃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中的一些不良因素,发扬宗教信仰中的一些优秀因素。对于一些尚未接受现代生育文化的少数民族地区信教群众,应该及时向他(她)们宣传现代生育文化以及优生优育思想,积极引领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薛勇军,杨林.云南省人力资源与“桥头堡”战略的适应性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 [2]邓作勇,高文进.西部少数民族人口流动趋势分析——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J].广西民族研究,2013(03). [3]罗淳,罗辉.云南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增长及其因素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 [4]刘聪粉,仲伟周,刘瑞青,张瑞荣.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空间统计分析[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11). [5]曾丽波,张加龙,李亚娟,曹影.1990~2010年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空间差异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02). [6]熊理然,李锦荣,蒋梅英.云南省25个边境县(市)人口分布时空格局演变分析(1990~2010)[J].西北人口,2013(05). [7]高永久,曹爱军.少数民族人口流动:驱动因素与社会效应[J].广西民族研究,2012(04). [8]谌新民.中国劳动力流迁的动因与成本分析[J].广西民族研究,2012(04). [9]李正彪,薛勇军.基于AHP模型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以云南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03). [10]李若青.云南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的实践启示[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03). *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云南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形态演化特征分析研究”(XKJS201519);云南省哲學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博弈论视角下的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行为及相应对策”(项目编号:QN2016024);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课题“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化机制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D2016YB08)。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