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社区安全与企业安全的关系探析 |
范文 | 任国友 [摘 要] 社区安全是生产安全、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石,是构建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基础,社区安全与企业安全存在内在的本质关系,是目前建议以社区为中心的矩阵式的事故预防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社区安全 企业安全 本质关系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安全是生产安全、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石,是社会安全、稳定、和谐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社区在城市灾害管理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我国各类伤害事故频繁发生并造成巨大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全社会安全意识薄弱,社区居民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低,社区安全基础差,还没有形成以社区为中心的矩阵式的事故预防模式,事故风险综合治理力量不足。国内外实践表明,安全社区建设是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客观要求,是事故预防的重要基础。 一、社区基本功能与社区安全要义 1.社区的基本功能与核心特征 187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最早提出了“社区”的概念,表示一种具有共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存在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团体。根据《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我国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一般认为,在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区、街道和居委会辖区三级社区网络,居委会辖区是最小的社区单元。构成一个社区的基本要素有:(1)有一定数量的人口;(2)有一定的地域界限;(3)有共同的文化、制度和经济生活,居民按一定的方式和结构分布并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也就是说,社区是一个包括人口、地域及各种社会关系的具体的、有限的地域社会共同体,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区域。 尽管信息社会的大众传媒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它们并不能取代社区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基础地位和作用[3]。社区仍然是现阶段人的社会化最重要的载体和场所。其基本职能包括:(1)社会服务功能。(2)人的社会化功能。(3)社会参与和社会民主功能。(4)社会控制与社会稳定功能。(5)社会福利与相互支持功能。 2、社区安全类型表征 社区安全包括的方面非常广,如交通、家居、职业卫生、学校、公共场所等,涉及社区内每个人。社区的安全状况根据各自社区的特点有所不同。马英楠按事故类别把社区安全事件分为20类;冯铁成把社区安全事件划分五类。事实上,不同类别的社区安全事件或灾害类型又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安全社区建设是解决社区安全的基本路径和实践形式,得到广泛的应用。2005年1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我国的应急管理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依据。社区作为国家突发事件应对的基本单元,其面临的突发公共事件可依此划分为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及社会安全事件。 二、社区安全与企业安全的本质关系 1.大安全观下的相关性 大安全观要求人们超越社会分工来对待安全问题。在人们的习惯认识上,存在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安全事物,仅仅被当作一项社会分工来对待。以城市生产经营活动领域的安全为例,过去一般都认为这是设在劳动行政部门内部的安全机构及其各行各业主管部门内的相关机构的责任;有一段时间还被当作是经贸部门的事;现在,又把这事看成是安监部门的事。在企业内部也因为分工以及职责划分,长期被当作是安全技术部门的事。就连全民性的、全员性的安全生产周、安全生产月活动,许多地方因为没有设立安全机构,就开展不起来;在企业,如果安全技术部门不抓或抓得不力,也没有别的部门过问或提出批评,导致全社会一说起安全,只知道时常发生事故,而对防范事故发生的安全工作却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对安全工作行使监督的权力。这样一来,使这项涉及人民生命安康和社会资财安全,本应为全民共谋的大事长期因部门行为的制约而总是不能令人满意;使我们的工作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事故困扰中徘徊,并使摆脱这种困扰的难度越来越大。 事实上,社区安全与企业安全管理是互相不能取代的,其在概念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主要体现在:(1)涉及对象不同。前者针对社区中的公民、居民、家庭;后者针对工人、员工、劳动者、生产经营活动有人员、雇员。(2)范围与环境不同。前者包括生产、生活、生存领域;后者专指生产(劳动)环境、作业环境或生产经营中的环境。(3)时空观念不同:前者指社区居民活动的所有时空领域;后者的时空,主要指企业生产过程的时间和空间,在企业或在与企业相关的地方,也可以扩展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的时间和地方。(4)追求安全与健康程度不同:前者强调居民的身心的安全与健康,是一种高尚的人道、人权、文明标志,保障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安全、舒适、健康;后者现阶段强调了要在生产过程中,或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全体员(管理者、被管理者)的不伤、不死、不得职业病,企业依法提供符合国家法定要求的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5)采用的方法不同:前者主要通过传播、宣传、科学普及、教育、倡导、法律等手段,从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行为等方面去启发人、教育人,以人为本,珍惜人生,爱护生命,自律自爱、互帮互爱,自救互救、会逃生、能应急,倡博爱、重人伦,达到个人、群体、社会、家庭在生理、心理、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和谐、舒适、安全与健康;后者采用行政、法制、经济、科技、教育等手段,带有强制性、制约性,以及奖励与惩罚并重的形式,是以实现生产经营活动总目标为最终目的,是以保障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为条件,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是一种以生产为目的约束手段。 2.事故预防的基础性 安全社区建设是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客观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预防事故的重要基础。社区中人物伤害的预防与控制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安全社区模式被认为是在社区水平预防伤害的经济、有效且长期有益的方法,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在全球推广事故和伤害预防的安全社区模式,强调全人类在保障安全健康方面享有平等权利,2001年联合国提出了“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减灾战略”口号,反映了国际社会在保障人的安全和防灾减灾概念上的发展和深化。2005年12月中办国办转发了《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的意见》强调平安建设作为新形势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新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保障工程,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所期盼的民心工程,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工程。2006年1月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提出,要加强以乡镇和社区为单位的公众应急能力建设,发挥其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安全社区建设体现了先进的事故伤害预防和社区建设理念,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开展安全促进活动,大力推广安全科技文化知识,提高社区人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强化社区功能,是事故伤害预防和社区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满足政府和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的重要内容。 3.安全辐射性 在人类的生产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安全是永恒的主题之一。有史以来,人类的基本活动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即发展生产、抵御灾害。进入工业化社会后,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积聚的能量日益扩大,生产活动中的人身安全问题就越来越突出。 在安全生产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要树立“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永存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科学观念,要纠正“经济发展,事故难以避免”的错误观点。虽然生产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危险设备、设施、场所增加,使人们的生产活动增加,但只要树立科学的安全观念,提高本质化安全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国外工业化国家安全生产的成功实践就是有力的证明。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为中心,加强重大危险源监控体系、事故预防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强对安全生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企业本质安全化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提高政府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的科技含量。 安全的概念不仅仅体现在生产工作中,而且渗透于家庭、社区、公共场所等各方面。人类正在获取越来越多的保护自身安全的技术措施和能力,用以保护他们的家庭、社区和生产工作场所。工业发达国家—美国开展的安全生产月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在6月的30天内把安全月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向全国各界提供每一阶段活动的题目、内容和信息,唤起和促进人们提高安全的意识,使人们清楚安全就在每个人的身边。在中国安全生产月活动也正在深入开展,它已成为企业、社区、全社会宣传安全文化的品牌工程。 三、基于企业-社区综合安全管理策略 1.与社会发展战略一致的策略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21世纪前20年内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安全健康是全面小康社会不容忽略的指标之一。从“以人为本”的观点出发,公众对于安全与健康的追求日益迫切,避免日常生活中的伤害如交通事故、火灾、暴力、自杀等,已成为人民生活的迫切需求。开展安全社区活动,可以帮助改善居民的工作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的安全健康素质,使居民生活安康,社会和谐安定。 2.与安全文化建设相结合的策略 创建安全社区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更加注重搞好宏观调控,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安全社区建设以保障社区居民安全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一切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的具体体现。建设安全社区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创建安全社区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全国每年各类事故死亡13万多人,伤残70余万人,经济损失2 500亿元左右。除了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立安全预警机制及应急救援体系外,急需大力推广安全文化,提高全民安全意识,为安全生产建立一个稳固的基础和长效机制。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安全社区”,正是一个推广安全文化的良好模式。 3.普及公众安全教育的策略 安全社区概念下的“社区减灾”,其本质就是最基层的社会结构单元要具备“自救”和“自保”的基本防灾能力。无论是发生什么灾害(自然或人为的)都会导致社区内混乱,甚至生命线系统“中断”,所以第一位的是要求社区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救援能力。要使社区安全减灾的自救能力得到保障,不仅有赖于政府的立法约定、公众的安全意识及家庭安全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最为重要的是开展与社区应急预案相匹配的社区防灾规划。一方面要将切实可行的预案落实到每一个社区,同时要按照该社区的灾害特点及“风险地图”,编制该社区反映常态安全建设的防灾规划,它不仅应体现出应急状态下有序的公民防灾应对能力,更要从防灾建设的土地与空间上给出要求,应设立避难场地临时防御灾害,社区在失去外援情况下应具有一定的医疗急救能力。“预案”与“规划”有机结合并相互补充,营创良好的安全社区氛围,并倡导:(1)安全自护观:自救第一,互救第二,社会救援第三;(2)安全奉献观:人人争作“安全第一”的榜样,使安全在人们的行为中处于优先权;(3)安全社会观:约束社区中的公众,无论年龄与职业,都要关心社区安全,人人重视安全。 4.强化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的策略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的强烈互动,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清楚地认识到,企业不仅是区域经济的基本组织,也是区域社会的基本组织,更是一个可以直接贡献或破坏自己生存发展环境的一个重要角色。因此企业不仅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并且要为创造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而努力。于是企业家们开始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消除贫困、促进社区发展、保护资源环境、改善维护职工权益被有眼光的企业家们视为企业发展的新机遇。 参考文献: [1]吴宗之:安全社区建设指南[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吴宗之 欧阳梅:安全社区建设是事故预防的重要基础[A].第14届海峡两岸及香港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西安:2006:448~452 [3]王青山 刘继同:中国社区建设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马英楠:社区中的安全事故统计与分析[J].安全,2004,6:20~22 [5]冯铁成:社区安全事故的表现、危害及应对[J].安全,2007,6:11~12 [6]孙守春 陈冬生:企业发展视角下的安全文化建设[J].商场现代化,2007,6:242~243 [7]安红昌 刘丽红:国际安全社区麦子店街道考察与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8,7:320~321 [6]徐德蜀 邱 成:安全文化通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安全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2004 [9]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N].人民日报,2006.01.09:第10版 [10]吴宗之:安全生产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9):3~6 [11]金 磊:社区安全减灾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2):74~79 [12]金 磊:中国安全社区建设模式与综合减灾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2006,30(10):74~7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