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信息消费实证研究 |
范文 | 陈露+孙欣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使信息消费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互联网决定了大学生信息消费的“量多面广”,作为年轻又容易接收新事物的群体,不仅手机电脑配备率高,而且对各种自媒体平台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本文基于交流访谈和问卷调查,利用因子分析和RBF神经网络模拟等方法,研究上海和安徽高校大学生的信息消费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最后为促进大学生合理的信息消费建言献策。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消费;影响因素;解决策略 一、引言 本文结合信息消费的内容,不以信息消费为一个整体展开研究,而是将信息消费划分成信息产品消费、信息服务消费和网络消费三个构成部分,重视在理论基础上对大学生信息消费进行研究。由于考虑区域影响这一因素,本文从上海、安徽两大地区展开调查研究,改进研究方法,增加样本容量,进行学科交叉分析,深度挖掘问卷数据,实现研究内容的突破和解决策略的时效性。 二、大学生信息消费现状调查 随着网络环境的逐步完善和手机上网的迅速普及,调查发现获取信息的需求是大学生主要信息消费需求。为进一步研究“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信息消费现状及其影响因素,2016年2月,笔者在安徽高校如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学院,蚌埠医学院,安徽师范大学,铜陵学院等和上海高校如上海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等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深度访谈。本研究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信息专栏;第二部分为消费现状专栏,第三部分为研究信息消费的影响因素和消费意愿专栏。第三部分每个选项均采用里克特七点量表,从“1”到“7”表示影响程度或同意程度的递增。网上收集问卷700份,为确保所收集的数据的可靠性,发放问卷前设置了每台电脑或手机只能答一次。回收后剔除答卷时间少于20秒的19份,剩下安徽高校答卷390份,上海高校答卷291份,采用统计学中系统抽样方法,经编码后剔除安徽问卷100份,使得上海:安徽=1;其中男生342人,占样本总量的58.89%,女生239人,占样本总量的41.11%,再次编码后剔除男生问卷100份,使得男生:女生=1,样本处理后便于进行数据分析。 1.信息产品消费 问卷在该模块设计中重点调查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涵盖平板电脑等。统计结果显示,66.67%的大学生更换信息设备是因为已有设备运行太卡,内存不足;20%的大学生是因为意外损坏;7.76%的学生表示有其他原因,只有5.56%的大学生由于追赶新款。这表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信息设备功能的不断增强,消费者的信息需求不断丰富,设备的升级优化促进了大学生的信息产品消费。样本中只有27人追赶新款反映了现在大学生消费攀比现象较少。紧接着追问使用的移动设备是不是iPhone 6s,数据显示只有11.11%的大学生使用是iPhone6s,主要由于路径依赖,不喜欢苹果的机型或界面而没有使用该款设备的学生占8.89%。这进一步说明大学生进行信息产品消费大多出于设备内存,运行速度等实际需要,而不是盲目追新、消费攀比等。因此,上海高校和安徽高校大学生在消费高端信息产品规模方面无明显差异。 2.信息服务消费 研究中信息服务包括互联网接入,电话通讯、上网聊天的服务,下载安装各种APP、软件的服务,还有网络资源租用服务如阅读、看视频、数据库检索等。由统计数据可知,互联网接入服务中使用计时流量的大学生占7.78%,使用包年付费的占18.89%,大部分高校大学生使用包月付费,占43.33%,结合访谈发现大学生办理移动、电信、联通等校园网络的包年费用在150元以上,包月在15元左右,使用免费无线的为30%,据调查有少数高校覆盖了校园免费无线,且多数分布在上海,如上海大学等。大学生的信息服务消费主要体现在下载安装APP等各种手机应用软件以及看视频,电子阅读等方面,《2015-2016年中国手机应用商店年度报告》显示,在用户职业分布表中职业为在校大学生的比例位列第三。 3.网络信息消费 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使得桌面应用、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网上娱乐,网络游戏等网络信息消费升温。统计数据发现大学生进行电子商务(网上购物,订餐,订票等)占52.22%,使用互联网金融(手机银行,掌上支付,掌上理财)占67.23%,这与CNNIC公布的数据趋势相近,即“截至2015年12月,手机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到3.58亿,增长率为64.5%。”进行网络游戏的大学生占21.19%,还有少数大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网上炒股和互联网医疗等活动,比例均低于10%。 4.信息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1)数据的信度效度 问卷第三部分对大学生信息消费的影响因素和消费意愿进行调查,所列影响因素为地区差异(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城市)、个人倾向、价格昂贵(信息产品)、信息冗余、互联网接入费用、检索技能欠缺、周围人的带动效应、权限限制(如会员制)、月生活费、网络覆盖率、网络安全、网速等。所列消费意愿为倾向、参与、不得已进行、明显排斥等4项。本文使用数据分析工具SPSS17.0,首先在因子分析中做KMO检验,用以判断变量之间的相关性,KMO值越接近1越好,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因素和消费意愿的KMO值分别为0.672和0.691,均大于0.5,可做因子分析。接着观测衡量公共因子相对重要性的指标即累计方差贡献率,运行结果显示所有因子载荷量均大于0.6,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为81.985%和77.110%。信度测量方法中观测统计量Cronbach's alpha,分别为0.891和0.822,均大于0.8。综上数据说明收集的问卷有效,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2)RBF神经网络分析 然后借助SPSS17.0取得影响大学生信息消费的各个因素重要性,即进行神经网络分析。以影响因素为输入层,以消费意愿为输出层,利用RBF神经网络进行模拟仿真,确定模拟结构后输出各因素标准化后的重要性程度排序结果见表。 表 影响因素的重要性 ■ ■ 图 影响因素标准化后的重要性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信息消费的12个影响因素影响程度不同,从图可以直观看出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地区差异、个人倾向、价格昂贵、信息冗余、接入费用、技能欠缺、带动效应、权限限制、月生活费、网络覆盖、网络安全、网速。 首先,地区差异的标准化重要性遥遥领先,是大学生信息消费中认同程度最高的影响因素,明显表现在城市与农村。访谈中有大部分学生谈到在乡镇农村很少有饿了吗、美团、电影院等可以网上支付的实体店,使用支付宝、微信转账的机会很少,因此城市与农村的地区差异造成了信息消费环境差异,最后导致信息消费水平不同。接着个人倾向、信息产品价格昂贵两个因素标准化重要程度都超过了80%,也是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互联网技术的革新,网络普及的加速,经济条件的改善,大学生自身的生活习惯、消费偏好、追求高效、便利、经济的生活质量等使得个人倾向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消费倾向差异很大,大部分倾向参与信息消费,如理财产品、电子商务等;部分倾向于语音通讯、QQ、微信等社交软件;还有部分深受传统生活模式的影响依赖于图书馆纸质书籍,求助同学老师,排斥网络检索等信息服务。谈及信息产品昂贵,市场上智能手机千元起步,电脑3000元起步,其中高端苹果系列手机高达5000元,产品不断更新升级。大学生由于生活费是主要收入来源,信息消费受制于消费能力,面对信息产品的昂贵不免有所顾忌,也就导致信息产品的价格成为重要影响因素。 其次,信息冗余、接入费用、技能欠缺、带动效应、权限限制、月生活费、网络覆盖的标准化重要性均超过60%,表现为相对重要。信息冗余是大学生信息消费比较困扰的问题,要么输入检索式后因信息太多而陷入选择泥潭,成为信息俘虏;要么像淘宝、腾讯视频、游戏网站等平台进行私人定制,每天推送很多消息给大学生带来诱惑。接入费用与月生活费决定了大学生经济负担的大小,权限限制也会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经济压力。技能欠缺包括网站查询、数据库检索的技能和信息设备、软件的操作技能等欠缺,掌握熟练的技能可以降低信息消费的时间成本,加大信息消费程度。带动效应是人为的环境影响,网络覆盖是客观的环境条件,均能影响大学生的信息消费频率。最后是网络安全和网速,相比于前面的影响因素重要性较低,信息技术的革新使得网络安全和网速问题不断得到改善,同时当代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安全知识,能够适应一定的信息消费环境。 三、引导和促进大学生信息消费的建议 1.鼓励他人参与信息消费,提高落后地区信息消费能力 网络的迅速普及主要表现在中小城市,大部分农村的信息消费水平仍然很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使部分农村地区赶上了实施“宽带中国”工程的步伐,加强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大学生应该在农村倡导与时俱进的精神,鼓励中轻年村民办理宽带或流量业务,志愿帮助村民熟悉信息产品,引导村民参与信息消费,减小地区差异的影响。村里实现信息消费意味着加入了地球村,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生鲜产品的网上销售,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也能让远在城市的高校大学生增强与家人的实时互动,比如大学生可以给家人发送照片,进行远程视频,汇报学习生活状态等。大学生和家庭的联系加强能够使父母实现远程实时监督与提醒,使大学生降低沉迷游戏的概率,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合理的信息消费。 2.“互联网+”环境下,努力提高自身信息素质 很多大学生信息消费局限于社交平台,大众网络,消费途径单一。大学生无论进行学术研究还是完成作业,往往使用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很少有人第一时间检索专业数据库,还有观念保守的大学生对电子商务等新生事物接受程度较低,或排斥这类信息消费。大学生的知识背景,检索能力,自身素质,生活习惯束缚了大学生的信息消费。因此,为了促进大学生合理的信息消费,大学生自身应该认真学习信息检索课程,培养专业的检索技能,提高学术探索的激情。大学生可以在校园建立起政治性强、拥有现代信息技术和创新精神、影响力较大的学生社团,组织讲座,开展心得交流会,鼓励其他同学之间进行信息消费经验共享,普及信息安全知识和法律知识,实现校园群体带动效应,改变大学生的信息消费观念,成为一名理性的信息消费者。另外大学生要培养网络文明精神和自律意识,不浏览非法网站,不沉迷游戏,不侵犯他人隐私等。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安徽和上海等高校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利用因子分析方法,RBF神经网络模拟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实现了对大学生信息消费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结合各因素的重要性排序,统筹考量影响大学生信息消费意愿的12种因素,为改善大学生信息消费条件和促进大学生合理信息消费提出了建议。最后考虑到本文只考虑了地区差异,实现的为静态研究,没有进行持续的对比观察,因而会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信息消费做进一步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郑英隆.信息消费论纲[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2). [2]陈明鹤,魏亚男.扩大信息消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5(4). [3]郝俊峰,汪波,殷红春.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品牌形象培育研究——以我国化妆品市场为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3):59-6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