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常态背景下安徽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
范文 | 摘 要:承接产业转移是欠发达地区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把握经济发展机遇、实现地区综合实力“弯道超车”的有效路径。文章对于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进行分析,并探究其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显示:区域、政策、产业配套存在优势,加之国家“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建设进程加快是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与机遇,开放程度低、高端人才不足、行政壁垒存在是其劣势与威胁;因此,文章提出要落实“一带一圈”规划、加速“简政放权”改革、采取“优中选优”策略、贯彻“人才30条”政策四大完善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安徽;产业转移;SWOT分析 一、新常态的基本内涵以及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意义 新常态是习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对中国经济形势做出的正确判断,了解新常态的内涵是各地区顺利开展经济建设的基本前提。新常态的内涵非常广泛,具体可以分为国内与国外连个方面,从国内层面来说,新常态的基本内涵是国内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经济增速的稳步换挡、增长驱动的逐步转变,而其中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经济增速的“L”型发展又是新常态的最显性的内涵与特征;从国外层面来说,全球经济缓慢增长的背景下,以地区贸易保护、政治对抗、文化冲突为代表的逆城市要素增多,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强。 新常态背景下,无论是国内的新常态还是国外的新常态,对于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中国来说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态势,在这一过程中,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众多机遇中的突出一环。毫无疑义,承接产业转移是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把握经济发展机遇、实现地区综合实力“弯道超车”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对中部地区来说,承接产业转移更是实现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举措。安徽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与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更应该积极的参与到承接产业转移的洪流中来,争做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领头羊,最终既为中部崛起探索出一条可行路径,又为真正实现人民的安居乐业、社会的和谐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于SWOT理论的新常态背景下安徽承接产业转移条件分析 对新常态背景下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各方面条件进行SWOT分析是探寻安徽顺利承接产业转移对策的基础与前提。 1.新常态背景下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毫无疑义,新常态背景下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具体表现在:第一,安徽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西靠中部经济核心区(湖北、河南),经济腹地广阔,东临长江三角洲,具有天然的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第二,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优势比较明显,皖江城市带是全国首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战略规划,也是安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规划,这使得安徽在承接转移方面的政策红利与资源支持力度空前;第三,经过自2010年来的承接产业转移建设,目前安徽以合肥、芜湖为双核心的合肥城市圈的产业配套基本成型,具备全方位承接产业转移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分工、交通建设、电力能源供给、物流配备、技术人才供给等方面的条件逐步成熟。 2.新常态背景下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劣势 逆全球化因素的存在是新常态的内涵之一,由此作为内陆省份的安徽对于全球化过程中的开放问题必须有着高度的重视。前文提到,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存在两个明显的劣势,就是安徽省的对外开放程度偏低,既包括对内的开放不足,也包括对外开放的不力,而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就是安徽省社会各界的对外开放意识仍存在不足。事实上,唤醒开放意识、提升人民群众的开放意识,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要人民群众真正的意识到自己能享受到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带来的政策红利、开放红利,这说明安徽各级政府在对待开放工作方面的认识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的,进而造成虽然安徽与浙江、江苏仅有一步之遥,但是省内的市场竞争意识、知识产业意识、持续发展意識以及技术创新意识与江浙相差甚远,这是安徽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与国外产业转移的一大劣势。 3.新常态背景下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 新常态下,我国的产业布局与发展规划也出现变化,其中与安徽相关的最核心的四大政策机遇是“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建设、合肥经济圈战略、皖江城市带战略,四大战略对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带一路”战略对于安徽在水泥、钢铁方面的“去产能”、推动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拓展省内企业的市场发展空间、探索新型商业运作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是安徽企业“走出去”与“引进来”的重要抓手,这对于安徽承接产业转移项目有着非常实际的作用;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机遇是进一步强化了安徽与长三角发达地区的经济协作,这为安徽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项目奠定了基础;合肥经济圈战略对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主要是强化合肥周边区域的经济辐射力,扩大以合肥为中心的经济辐射带动力,并进一步完善安徽省内的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皖江城市带战略起初就是为构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而形成,其对于安徽承接转移来说非常关键,且目前已经基本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分工协作体系。 4.新常态背景下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威胁 俗话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常态背景下安徽承接产业转移也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威胁,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人才的外流与地区的行政壁垒。在人才的外流方面,安徽拥有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大学等具有良好科研实力的人才培育机构,但由于长三角的人才引流效应存在,由安徽培育的本地优质高端人才基本上流向长三角与珠三角,不仅如此,受制于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以及医疗方面的局限,安徽从外部引入人才难度较大。在地区的行政壁垒方面,无论是长江经济带建设或是皖江城市带,抑或是合肥经济圈规划,这些战略的具体操作都离不开地区行政单位的配合与协调,因此行政壁垒、地区利益博弈的存在不仅消耗内部资源,不利于资源、规划的科学配置与制定,而且还对安徽的整体形象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这是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大威胁之一。 三、新常态背景下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探究 1.落实“一带一圈”规划,积极构建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落地的平台 众所周知,皖江城市带与合肥城市圈是安徽省经济发展的两大战略,从安徽地区的发展来说,合肥城市圈是进一步缩小安徽南北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举措,也是安徽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协调性发展,全省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而皖江城市带是直接针对承接产业转移而设立的一个国家级战略性规划,两者应该是互为补充、遥相呼应,而其中的纽带就是安徽的经济发展核心--合肥,通过将合肥打造成为安徽真正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全国重要流通节点城市、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强化合肥对全省的辐射带动力。从具体层面来说就是各省市要构建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落地的平台(具体为科技园、经开区等),具体要求为:第一,合理布局,临近港口,并构建铁路与公路体系与之衔接,实现多层次、立体式的园区交通体系,吸引产业项目落地;第二,港口要提高通关效率,充分利用好长江黄金水道的运输作用,强化园区的运输能力;第三,要持续加大对科技园、经济开发区的基础设施,真正实现电力、供水、通讯、教育等公共设施的保障能力,实现城市综合服务对产业园区的有效覆盖;第四,对于入驻园区的企业给予人才支持、财税优惠、土地使用支持。 2.加速“简政放权”改革,打破因为行政壁垒造成的产业转移障碍 加速“简政放权”改革,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本届政府的核心执行理念,安徽各级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既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有所为”是要打破因为行政壁垒造成的产业转移障碍,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科学布局为原则、以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来处理产业项目引进、建设、服务,“有所不为”是要杜绝因个人利益、局部利益来阻碍区域产业承接转移战略布局与实施,要严格禁止局部县市进行利益博弈而影响产业项目落地。与此同时,“有所为”还需要各级政府确保产业园区在水、电、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方面的能力持续提升,要做产业园、科技园的“保姆”与“护航员”,真正实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总而言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对于承接产业转移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一环节对承接产业转移的软件设施与硬件设施均有重要影响。 3.采取“优中选优”策略,对承接的产业转移项目进行必要的筛选 承接产业转移项目既是当务之急,又是立足長远的科学决策,但安徽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项目时必须充分的认识到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承接产业转移的“优中选优”政策有三个内涵:第一,要确保不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但是我们也要吸取一个教训就是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要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第二,既要选择能吸纳一定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更要注重对科技、智能的高、精、尖项目的引入,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充分就业的双重目标,就必须坚持这两点;第三,要优先选择引进一些符合安徽产业体系或者能改善安徽产业分工协作体系的产业项目,从而完善安徽产业体系的结构,强化其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产业集聚的“马太效应”。 4.贯彻“人才30条”政策,坚持培育与引流同步化推进的人才政策 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要素,安徽省人才“流出易,引入难”的问题不解决,安徽省就难以真正引入高层次的产业或者企业。在此情况下,安徽认识到了人才对于发展的迫切性,2016年中共安徽省委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简称“人才30条”),就明确规定了要培育好、管理好、利用好各类人才。从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层面来讲,应该坚持培育与引流同步化推进的人才政策:培育人才方面,首先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要加快对省内高校专业开设、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训更要实事求是、因人而异,要真正培育出于市场需求对应,实践能力强,专业能力过硬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人才引进方面,围绕用好、用活人才的核心理念,加快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给予人才充分展示自身价值的平台,采取物质、精神双重激励,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导向,并积极倡导企业与高校的人才培育融合实践,提升人才的应用能力。 四、结语 安徽作为中部崛起战略与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利承接产业转移更是其实现经济崛起的关键举措。在面临国内经济趋缓与地区竞争加剧、国外贸易壁垒增多与不确定性增强的双重复杂背景下,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必须要在平台搭建、政府扶持、项目选择、人才配给方面下功夫,具体来说就是要积极构建以产业园为核心的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落地的平台、彻底消除因为地区局部利益造成的行政壁垒所引发的产业转移障碍、以需求与发展为准则对承接的产业转移项目进行必要的筛选、结合实际情况坚持人才的创新培育与外部引流同步化推进的人才政策。 参考文献: [1]张为杰,张景.地区产业转型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贡献度研究--来自京津冀地区的经验[J].经济体制改革,2012/02. [2]李丽,黄超,刘琦杰.产业转移与区域物流能力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3]肖雁飞,万子捷,刘红光.我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碳排放转移”及“碳泄漏”实证研究--基于2002年、2007年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4/02. [4]卢伟.我国城市群形成过程中的区域负外部性及内部化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4/08. [5]曹传新,胡晓磊.世界城市地区二级节点城市产业调控研究--以廊坊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2/09. 作者简介:聂多勇(1994.05- ),男,汉族,安徽省六安市,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3级本科生,经济学专业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