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分析 |
范文 |
摘 要:股东所持公司股份比例体现的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基石,决定公司治理的效率高低最终又由公司经营绩效体现;理论表明股权适度集中有利于提高公司绩效且提高除第一大股东外其余股东持股比有利于制衡大股东;实证方面借鉴相关研究与理论针对上市公司设计模型探讨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优化股权结构提高公司绩效的系列建议。 关键词:股权结构;公司绩效;实证研究 一、导论 1.研究背景 股东所持公司股份比例体现的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基石,决定公司治理的效率高低最终又由公司经营绩效体现,但二者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又如何产生联系也一直是相关领域研究的焦点。股权结构作为企业管理公司治理的基石通过分配决定权实际上在支配公司总资产的控制所有权,作为分配者的股东如何分配这部分权力给予相关方都会对公司治理产生重要影响。 2.相关定义 企业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的分布状况和匹配方式在现代企业理论的观点中即是股权结构,是股份公司制下所有权结构的具体表现形式;既包含显示股东持股比例的股权集中度也包括表示国家股、法人股与流通股各自所占公司全部股份的比例;主要可以分为第一大股东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占有50%以上股份的高度集中型,公司总股份由若干持股比例相近的大股东共同持有的相对集中型,以及在公司拥有大量股东但比例较低数量相近的高度分散型股权结构。公司的股权结构影响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用来支配企业中的相关利益团体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并保证各团体在公司治理中实现自身经济利益,包括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以及债权人、职员、供销商等设计到的利益相关者。 股权结构影响公司治理的方式和机制进而影响公司绩效,在股权相对集中的公司治理过程中国家和法人作為大股东通过政府派遣董事监事负责日常公司监管并接受定期工作汇报;企业控股较大情况下若非绩效恶化出售寻求接管一般很少干预企业经营,为交叉持股降低股票流动性从而稳定股权结构和避免市场敌对竞争;如果大股东是金融机构多是从自身持股企业带来的盈利角度通过贷款强化企业控制力;企业高管拥有多数股份将通过激励机制缓解股东与经营者之间摩擦行使自身经营权与管理权形成约束制衡。在股权结构相对分散的公司治理过程中。 二、理论研究基础 1.相关理论分析 对于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研究在股权集中度角度下国内外主要有过如下表述:由现代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两权分离问题导致经营者与控制者盈利目标不完全一致的委托代理问题入手,研究股东如何对作为经营者的经理人进行有效监管和激励促进提高企业绩效;股权集中容易导致小股东利益被大股东侵害,损害公司利益、影响公司发展、破坏公司成长性、导致绩效下降;我国研究起步较晚在借鉴西方经验同时多以实证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负相关关系、可能呈现“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以及基本不相关可能。 2.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分析 在企业股权结构演变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表现为所有者即经营者的古典企业所有的业主制企业,业主享有包括剩余索取权与经营决策权在内的全部企业权利,由于没有资本市场对于企业绩效的追逐导致该制度成本低下;第二表现为有两人及以上出资并共同享有管理决策等企业权利的合伙人企业,在增加了所有者的数量、使投资具有多元化主体、也使股权结构相对复杂化,合伙人在生产经营中共同承担风险也共享经营利润、也需要共同控制相互代理,由此扩大了资产能力分散风险提高竞争力、但没有定量性的权责约束易出现争执;现今表现为通过建立科学治理结构保障法人核心设立经济组织的现代企业的股份公司制企业,实现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也形成了权责分明互相制约的治理结构。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主要有如下特点:国有股、法人股与个人股在证券市场中并行流通体现了股权多元化,与同样多元化的持股主体、形成成本与路径共同表现了其结构的多元化;初建证券市场以国有公司为主开始上市到大型国有企业相继登陆资本市场体现了在股本中国有股占据很大比重;除国有法人股之外的法人股在股份改革后,由于其他非流通类股份大幅增加导致自身占比逐渐减少;因我国国有股特殊的上市方式与相关制度安排,大股东相对均处于控股状态股权相对较集中。据案例与理论分析形成该特征可能原因有:思想上存在认知误区,我国经济体制是适应政治体制建立初期属于中央集权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公有制的领导地位深入人心;体制上存在较大障碍,我国证券市场具有较厚计划经济色彩,从上市到发行各环节受政府监管较重,沿用传统方式和思路去发展难以实现市场的规范与开放。 三、实证分析 1.研究设计 研究样本选择06年以来在上证与深证两所上市公司,并且为了消除样本偏差影响结论有效性做了以下标准筛选,首先将连续两年及以上亏损的或者存在不合理操作的财务状况异常的ST与PT上市公司剔除,接着为规避业绩剧烈震荡影响结论可靠程度剔除净资产大于或低于正负50%的样本对象。 选取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CROA)作为经营业绩指标评价公司绩效是模型中独立变量;选取公司持股占比前五位股东持股总和CRn反映股权集中程度,选取公司持股占比前五位股东持股比例平方和H指数凸显其间差距反映大股东受制衡程度,选取前两大股东持股比率比值Z指数反映大股东掌控力优势,选取的三个指标在模型中作为体现股权结构的解释变量;在实际情况中仍有非股权结构因素作用于公司绩效,将其中体现会影响管理决策能力的公司规模大小程度的公司规模控制变量和影响资金流动的资产负债率等统统归纳为控制变量。 实证研究中建立模型:其中绩效变量Yi指主营业务利润率,Xi为包括三个解释变量在内的股权变量,式中截距项c、控制变量β和残差项ui。 2.实证分析 根据模型建立后得出的数据分析在样本数为420的非国有上市公司中,CR1、H指数与主营业务利润率之间函数关系呈正相关,Z指数与主营业务利润率之间函数关系呈现负相关由其检验显著性t较低呈现相关性并不强;直接证明提高公司绩效需要前几大股东持股比例。 通过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归纳出以下结论:CR1和H指数与公司绩效呈现正相关说明股权的适度集中有利于上市公司提高自己的绩效,起到监督管理作用对于聘请管理人员,可以减少管理层核心与投资方外部对于企业的绩效表现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Z指数与公司绩效呈现负相关说明需要提高除第一大股东外其余中小股东的持股所占比,需要在治理公司中构建股权上的制衡机制,一方面防止资本独大侵蚀企业正常权利,另一方面为了促进激励与保健因素的机制挥发更大效用科学做出决策。 四、建议与结语 1.政策建议。为使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促进公司绩效结合理论与实證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进改革股权分置进程,鼓励上市企业加速政策深化落实,合理形成股东之间持股比例做好治理机制,避免股权分置导致大股东的侵权与过多投机和内幕交易充斥证券市场现象发生;引进促使股权结构多元化的投资机构,引领公司长期投资者介入日常管理进行评估判断,同时彰显“积极投资者”特征提出议案影响公司高层决策提高质量;培养健康股权文化,市场的监管者主导加强建设股权相关文化形成风尚保护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加强对于证券市场的监管,监管部门完善体系对内幕交易等违规违法操作进行惩处建设诚信市场环境,加速市场创新节奏完善市场人才管理以提高市场稳定运行效率;促进中小股东积极参与公司治理,使其可以与大股东形成制衡,公司的经营得以在全方位接受监管。 2.结语。实证研究过程中由于选取样本数据为截面数据没有形成有效的随机效应被区分有待深入验证稳定性,统计要求存在影响结果的异常数值不可避免的在样本选择和结果输出时有误差,在实证研究分析数据时并没有充分将股权分置改革影响纳入考虑等不足之处,仍是我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着重去面对解决的。 参考文献: [1]张媛.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与企业经营绩效关系研究[D].广东:暨南大学,2009. [2]宋徽.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多元化关系的实证研究[D].广东:暨南大学,2008. [3]林耀南.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0. 作者简介:门路(1995- ),女,吉林辽源人,安徽财经大学2013级金融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