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多方联动培养智能制造复合人才模式研究 |
范文 | 荣誉 李志红 曲梦可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目前高校本科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与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我国多方联动培养智能制造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途径,以此为基础,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校企联合培养智能制造人才体系,为中国高端工程技术人才建立基础。 关键词:智能制造;校企联合;复合人才 智能制造领域对人才复合知识要求较高,尤其设计、实施全柔性智能制造生产线的工程技术人员,需要具备机械、电气、自动化、软件、机器人、机器视觉等多领域、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并将上述各学科和领域的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应用。[13]单纯的传统各专业所学知识过于单一,无法胜任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要求。而单独依靠高校的条件很难实现上述各技术领域的综合教学与实训,如果泛泛地给学生开设各专业课程又会导致专业培养方案总学时和学分数量过多,教学效果反而下降。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已经在中国大多数地区的高校开展,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到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方面,可以有效解决上述各问题,取得较好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效果,为智能制造复合人才培养探索新方法。 中国主要的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是在企业中进行的,尤其是大型企业开展了几乎全部的高技术攻关项目,有效整合高校和企业资源是十分必要的。[4,5] 1 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1 企业合作意愿差且配合不积极 企业在与高校开展联合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性普遍不高,主要原因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是盈利,而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过程中,企业很难获得短期利益保障,还需要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配合高校完成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种损耗。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在本身资金预算有限的条件下,更不愿意投入精力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 1.2 高校严重缺乏与企业互动交流的意愿与制度保障 目前中国高校是个独立且封闭的教育体系,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没有制度性的交流与互动机制,导致中国高校基本都是在闭门造车、全凭自己的想法培养人才,甚至出现某些高校某些专业的培养方案已经与企业实际严重脱节。由于现行的高校对教师考核机制侧重理论研究、基金项目、论文发表等指标,而忽视工程项目实施与开发能力,导致高校中教师很少主动与企业对接互动开展交流,更无法实现与企业进行人才联合培养。 1.3 政府在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缺乏调节作用 由于企业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利益动力,高校也缺少与企业积极互动培养人才的源动力,导致校企联合培养很难落到实处。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需要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和协调作用,通过政府的政策激励和行政协调,促进高校和企业走到一起,深度融合人才联合培养行为。另外,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激励给参与校企联合培养的企业一定的税收、经费奖励,从而提高企业在校企人才联合培养方面的积极性。 1.4 学生缺少参与校企联合培养过程的积极性 校企联合培养智能制造领域人才,最终的培养主题还是学生,高校和企业的所有人才培养活动都是以学生为核心开展,只有学生积极参与、积极配合、积极主导人才联合培养活动,才能取得最终想要的结果。目前高校学生因培养方案制定的基础性课程任务较重,很难有精力和时间参与到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导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积极性不高。 1.5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没有和学生就业、创新设计活动、学科竞赛相结合 高校内部的学生就业、创新设计活动、学科竞赛往往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和领导,导致在高校内部学生就业活动、创新设计活动、学科竞赛活动都是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协调和组织,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无法有机结合各活动的优势互补效应。 2 校企联合培养智能制造领域人才的途径 2.1 通过企业顶岗实践培养 智能制造领域的学科专业知识非常庞杂,几乎每个项目都属于多学科交织项目,因此,很难建立一套系统的涵盖广泛的教材和知识体系。要实现对学生进行智能制造相关技术知识的培养,将学生派驻到企业顶岗实习是最好的方法之一,通过学生在企业设计岗位顶岗实习过程中,对所有遇到的技术问题均逐一深入研究和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2.2 通过牵引横向课题到高校培养 通过将企业实际项目的某些部分内容以横向课题的方式牵引到高校,由高校教师技术团队承担设计和实施,高校教师团队以相对低廉的设计和实施费用为企业服务,从而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当横向课题牵引到高校内部后,可以由教师团队安排学生有分工地加入到课题中,從事设计与开发工作,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培养智能制造人才专业知识的效率,还可以降低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成本。 2.3 通过为企业定向输送工程师的方式培养 很多企业面临招聘高水平技术人员困难的问题,与之对应却是每年有大量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究其原因,就是高校对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严重脱离企业实际需求,导致学生毕业后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可以通过为企业的特定技术岗位定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方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加入到企业的项目开发与设计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毕业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水平的实际工程能力,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相应岗位工作,从而提高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效率。 2.4 分析国外校企联合培养的经验 通过大量查阅和走访国外高校在校企联合培养方面的经验,将各种优秀经验中符合中国高等教育国情的制度引入国内,在国内建立一套高效实用的校企联合培养智能制造应用人才的模式。 2.5 通过毕业回访检验校企联合培养效果 采用校企联合定向培养的方式,让学生在高校期间就能够充分掌握智能制造领域的各项专业技能,当学生毕业后,以定向方式都联合培养企业就业,直接进入企业技术岗位工作。以这样的方式更容易通过企业对就业后人才的评价,及时向高校反馈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从而使高校能够更及时地调整人才培养的方法和策略。 3 校企联合培养智能制造人才体系建立 在高校内部,通过建立与企业实际生产工艺、生产线类似的模拟工厂环境,对学生进行智能制造系统的模拟仿真环境教育,从而使学生能够在高校内部就具备智能制造领域的基本实验条件。在充分模拟企业实际智能制造系统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各领域专业技术知识。 在企业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智能制造人才的导师制,从企业选择有丰富技术经验且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工程师担任学生的企业导师,给学生制定套餐式的人才培养方案。这种培养方式类似师徒制,学生通过企业导师的言传身教,能够更直观、更高效、更全面地掌握智能制造领域专业技术知识。 4 结语 通过高校与企业进行联合培养智能制造领域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为企业培养一批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学校建立一套完善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中国智能制造领域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和规模。 参考文献: [1]孙中柏.构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8(14):87. [2]李智,胡成龙,骆峰.基于协同创新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服务平台构建[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9(Z1):8791. [3]陈冰,李时春.面向智能制造的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1):2325. [4]肖文,陈勇.研究生导师组培养模式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3):89. [5]杜建军.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办学实践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启迪[J]考试周刊,2013(3):1317. 课题来源: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联合国家级研究院培养智能系统创新团队模式探索(编号:JYZL201706) 作者简介:荣誉(1981),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并联机器人理论及应用研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