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人力资源领导者人本理念的古代遵循 |
范文 | 摘 要:人力资源领导者是人力资源组织的核心,是影响组织、实现组织目标的决定性因素,领导者的品格素养、心胸眼界、综合决策能力直接反映在组织的素质水准和经营效果上。领导者能否“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孟子·滕文公下》)是组织存立的根本,罗伯特·豪斯提出“魅力型领导者”的道德特征可以证明这一点。通过鉴古论今,汲取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不断强化人力资源领导者的综合素质,促进领导者提升思想境界、创新管理模式、提高人力资源发展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时意义。 关键词:领导者;人本理念;古代遵循 一、诚信为本,义利天下 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领导者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信用是现代社会无法或缺的个人无形资产。刘向《新序·杂事四》:记载“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况人心乎?”程颐讲:“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诚可以立本,可以通心,能够感人。朱熹论到:“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资治通鉴·周记》记载:“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保国。”可见领导者具备了诚信的素养,国为之立、民为之保,何况一个组织的人力资源呢!相反,“失足,你可能馬上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 同样,领导者应不计己利,当计人力资源管理对象之利,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以归服人心。《礼记·大学》记载:“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老子《道德经》提到:“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使我们领悟到义利天下、服务他人的辩证关系,也为领导者义利人力资源管理对象,促进组织和谐健康发展提供了方法遵循。 二、胸怀大志,深谋远虑 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胸怀、“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处世智慧在当今时代无不熠熠生辉。领导者的广博胸怀应当包络下人力资源管理对象的喜怒哀乐,管理好他们的衣食住行,引领好他们的欲、趋、情、趣。施肩吾的《西山群仙会真记》讲到:“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领导者的心修理把握好,还要立大志、设大谋、以成大事,苏轼《晁错论》记载:“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罗贯中《三国演义》论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尤其在当今经济进入转型发展期,供给侧结构改革步入新常态,领导者更应谋深虑远、创新发展,在人力资源素质培养、发展定位、创优驱动、持续激励等方面跟上时代步伐。 三、委人以德,择人以才 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水准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组织的执行力水平。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论道:“贤才,国之宝也。”因此领导者能否聚良才而为己用,将关系到组织经营的成败。《资治通鉴·周纪一》记载:“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贤才必须以德来统帅,《管子·立政》提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没有大德的人,不足以为组织理政担当,《论语·为政》设一比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因此委人重任,必须把德放在首位,使组织更公明、更具向心力和感召力。 从选才的方法上,我们可以借鉴古人的智慧,《孟子·离娄上》讲:“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坚持任人唯贤、任人唯才,反对任人唯亲、任人唯朋,苏洵《广士》论到:“择之以才,待之以礼。”古人的选才待人智慧对指导当今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像清流活水,价值巨大。 从选才的目的和使用上,古人思路清晰,利害把握精准,《尚书·洪范》记载:“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曹丕《秋胡行二首》讲到:“得人则安,失人则危。”这足以告诫领导者要危机意识,重视并把握好选人用人的原则方法,做到精准选人、构建人才全面发展系统,以立业兴邦。当今时代是一个高速成长的时代,优秀人才对各个组织来说至关重要,因此,组织在互联网时代更强调的是如何快速、精准选择厚德、博才的人,去满足高速成长的需要,需要不断完善组织人才发展体系,建立员工能力目录式、模块式、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岗位职责标准库,建立标准能力与标准岗位职责优化配置模型,建立应急事件与重大项目人力资源供给流程,做好战略性人才培养与储备,打造德才兼备的人力资源供应链,构建人才全面发展系统,为组织战略和业务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支持。 四、下放本位,无为而治 老子《道德经》论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这为领导者归纳出管理的四重境界,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讲:“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清楚显明领导者“无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在当今时代以人为本的市场经济主体中更具现时意义,面对不断虚拟的网络经济、包罗万象的全球一体化、日新月异的创新思维和千变万化需求主体,单一的以领导者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很难跟上发展潮流。布莱克和默顿的管理方格理论提到“无为而治”的领导风格,“下放本位,无为而治”并不是领导者不关心任务和人,而是要充分遵循任务和人当中潜在的“道”,按人力资源本有的规律行事,达到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效果。赵蕤《长短经》记载:“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无形者,物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鼓不预五音,而为五音主;有道者,不为五官之事,而为理事之主。君守其道,官知其事,有自来矣。”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达到“无为而治”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对象具有相应的素质境界,领导者应着力让人人都成为组织的主人、家人,而不是客人、外人,人人都要知责任、明荣辱。正如梁启超在《呵旁观者文》中论到:“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自放弃其责任,则是自放弃其所以为人之具也。一家之人,各尽其主人之职,而家以成。国人无一旁观者,国虽小而必兴;国人尽为旁观者,国虽大而必亡”。“无为而治”之所以能起到治本的作用,是因为它能使人树立羞耻心;一旦人皆知耻,组织治理就不难了。 当今,组织与个人在网状价值结构中,CEO不再是组织的唯一指挥命令中心,组织不再界定核心员工,每一个员工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知荣辱、明是非,发挥自身岗位作用。正如海尔张瑞敏所倡导的“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员工自主经营”;微软放弃员工分级制,认为任何层级的人将来都可以变成组织运行的中心,都可以变成组织的资源调配中心;小米科技提出的合伙人组织,扁平化管理,强调员工自主责任驱动;华为倡导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决策等等,就是基于“无为而治”的组织管理思维,是人力资源自主化经营的具体体现。 实现“无为而治”,领导者应牢牢树立“以员工为主陪、以客户为核心”的管理理念,让组织成员都清楚:经营过程中,谁最了解客户、最贴近客户,谁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资源的动态调配权、谁就掌握了市场发展的主动权。正像小米的合伙人负责制、腾迅的项目制管理,都是在淡化组织自上而下的权力中心意识,使组织整体面对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反应最快、距离最短,内部交易成本最低,以达到效益最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 [2]司马光《资治通鉴》. [3]罗贯中《三国演义》. [4]梁启超《呵旁观者文》. 作者简介:隋延嵩(1974.04- ),男,山东省威海乳山市,本科,毕业院校:曲阜师范大学,职称:经济师(人力资源),研究方向:人力资源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