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密度RPCL的K.medoids算法
范文

    摘 要:针对K.medoids算法需要事先给定聚类数目和初始聚类中心的问题,借助次胜者受罚竞争学习算法RPCL确定数据集的类簇数目,提出以密度RPCL作为预处理步骤的K.medoids聚类算法。通过密度RPCL算法对数据集进行处理,从而确定K.medoids算法的合理类簇数目,然后再运行改进K.medoids算法,由此提高K.medoids算法的聚类效率和聚类准确性。采用UCI机器学习数据库数据集进行实验测试,使用不同的聚类结果评价指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证明本文基于密度RPCL的K.medoids算法具有很好的聚类效果。

    关键词:RPCL算法;K.medoids算法;密度;聚类数目;初始中心

    聚类算法是模式识别、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该算法根据一定的相似性准则将样本聚集为若干个类簇。

    K.medoids算法是基于划分的聚类算法,该算法用类中心的数据作为中心点来代表类。[1]Park 等人提出一种快速K.medoids 算法,在初始中心点的选择和更新聚类中心上有了改进[2];自行提出改进K.medoids 算法,使所选的初始中心点位于数据集中样本分布密集区域,并且所选初始中心之间的空间距离较远,目的使其位于不同的类簇中。[3]

    本文借助于基于密度的次者受罚竞争学习算法[4.6] (RPCL) 来确定最佳的聚类数目值,在此基础上运行改进的K.medoids 算法,从而改善聚类效果。通过UCI 机器学习数据库数据集实验测试,表明基于密度RPCL 的K.medoids 算法具有非常好的聚类效果。

    1 密度RPCL算法

    竞争学习算法 (Rival Penalized Competitive Learning,RPCL)[4]可以用于确定数据集的类簇数目值,[5.7]但RPCL算法在学习时对学习率和遗忘率非常敏感。[4]在权值调整中RPCL算法只考虑了输入数据和权矢量间相对位置的影响,却忽略了数据集几何结构的影响。权值的调整就是数据对象对获胜单元和次胜单元产生作用力,且使它们发生位移。获胜单元和次胜单元的位移,不仅仅和数据样本间的相对位置有关,还与数据样本在整个数据集中的几何位置有关。基于此,魏丽梅等[6]引入样本密度,改进了RPCL 算法调整权值的方法。但是该算法定义数据密度时需选择部分参数,缺乏客观性。

    为克服传统RPCL算法的不足,基于密度的RPCL算法[7]根据数据集样本的自然分布为每个样本定义密度,将该密度引入到节点权值调节公式,对各节点权矢量进行调节,得到密度RPCL算法。[7]

    2 基于密度RPCL 的K.medoids算法

    基于密度RPCL 的K.medoids算法利用密度RPCL算法[7]对数据集进行预处理,然后运行改进K.medoids算法[3]而得到聚类结果。算法步骤描述如下。

    Step1:由密度RPCL算法得到K.medoids算法的K值。

    Step2:初始化中心点:首先计算数据集中数据样本的密度值,将数据对象按照密度值升序排序;选择密度值最小的数据作为中心点,并且从数据集中删去该对象。计算该中心点的邻域,从数据集中删去其邻域中的对象;用同样方法选出K个初始中心点。

    Step3:更新所有的类簇中心:把数据对象分配给距离最近的中心点,为每一类寻找一个新的中心点,使聚类误差平方和最小。

    Step4:再次分配数据直至聚类误差平方和没有变化,算法结束;否则转Step3。

    3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UCI数据集测试本文基于密度RPCL 的改进K.medoids算法。

    用UCI中的Iris等6个常用数据集对基于密度RPCL 的K.medoids算法(简称本文K.medoids算法)和改进的K.medoids算法进行比较。UCI数据集描述如表1所示。

    通过计算聚类误差平方和、聚类时间和聚类准确率来评价实验结果。[8]在各数据集上两种算法分别运行20次,文中实验结果为20次实验的平均值。表2是改进K.medoids算法和本文K.medoids算法的聚类误差平方和与聚类时间结果比较。图1是两种算法聚类准确率结果比较。

    由表2得到,在所有数据集上,本文算法的聚类误差平方和都少于改进K.medoids算法,本文算法的时间性能在部分数据集上和改进K.medoids算法持平,原因在于运行密度RPCL算法耗费了时间,但是本文算法因为选择了合适的聚类数目和最佳初始聚类中心,又加快了算法的收敛速度。上图显示,本文算法的聚类准确率高于改进K.medoids算法。由以上分析可得,本文基于密度RPCL 的K.medoids算法有效改善了现有K.medoids算法的时间性能,聚类效果更优。

    4 结语

    本文针对K.medoids算法需要事先确定聚类数目以及初始化聚类中心的缺陷,利用RPCL算法的性能,提出一种用密度RPCL算法对K.medoids进行预处理,期望得到最佳的数据类簇数目,在此基础上运行改进K.medoids算法。

    UCI機器学习数据库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基于密度RPCL 的K.medoids算法为K.medoids聚类提供了合适的聚类数目;改进K.medoids算法为K.medoids聚类优化了初始聚类中心;聚类运行时间、聚类误差平方和以及聚类准确率的比较结果显示,本文基于密度RPCL 的K.medoids算法获得良好的聚类效果。不足之处是在于本文算法只是针对球型数据分析,对于非球形数据的分析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马箐,谢娟英.基于粒计算的K-medoids 聚类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2,32(7):1973.1977.

    [2]Park H S,Jun C H.A simple and fast algorithm for K.medoids clustering[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9,36 (2):3336.3341.

    [3]谢娟英,郭文娟,谢维信.基于邻域的K中心点聚类算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4):16.22.

    [4]XU L,KRZYZAK A,OJA E.Rival penalized competitive learning for clustering analysis[J].RBF Net,and Curve Detection.IEEE Trans.on Neural Networks,1993,4(4):636.649.

    [5]李听,郑宇,江芳泽.用改进的RPCL算法提取聚类的最佳数目[J].上海大学学报,1999,40(8):120.122.

    [6]魏立梅,谢维信.聚类分析中竞争学习的一种新算法[J].电子科学学刊,2000,22 (1):13.18.

    [7]谢娟英,郭文娟,谢维信,等.基于样本空间分布密度的改进次胜者受罚竞争学习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2,32(3):638.642.

    [8]张惟皎,刘春煌,李芳玉.聚类质量的评价方法[J].计算机工程,2005,31(20):10.12.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郭文娟(1986.),女,甘肃武威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智能信息处理。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