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数字经济背景下两化融合的路径选择:基于一个龙岩机械装备企业的案例研究 |
范文 | 张赠富 谢源 吴国章 [摘 要]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行业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管理已成为提升管控能力、降低成本消耗、提高管理效率、防范企业风险的有效手段。以机械装备产业为例,对两化融合的概念及研究现状和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从而总结提炼出数字经济背景下两化融合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数字经济;两化融合;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F6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08-0022-02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in terms of big data, cloud computing, Internet of Things, mobile Internet have penetrated into all aspects of production and life, and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informatization in many industries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means to improv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ability, reduce cost consumption, improve management efficiency, and prevent enterprise risks. Taking the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industry as an example, the concept,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fusion are sorted out, so as to summarize and extract the path choice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fus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economy. Key words: digital economy,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fusion, informatization 一、数字经济与两化融合概述 (一)数字经济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数字经济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由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首先提出,它认为数字经济主要是指为电子商务或由电子商务引起的贸易行为制造、供应电子产品和服务的经济过程。[1]2016年《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中提出,数字经济指的是以使用数字化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经济活动。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各国抢占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制高点,各国也都纷纷推出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数字经济成为许多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英美德等国数字经济GDP占比均超过60%。当前,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迅猛,数字经济体量不断增加,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名义增长20.9%,占GDP比重为34.8%。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白皮书》中的数据表明,2019年全国各省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平均值为32.0,其中11个省市指数在平均值之上。广东省以总指数69.3居全国榜首,北京、江苏位列第二、三名,分别得分56.5、56.1,福建以42.6居第七位。 (二)两化融合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深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是中国应对全球范围内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做出的历史抉择,是统揽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总纲领。[2]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两化融合包括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方面。[3] (三)数字经济与两化融合的关系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与十七大提出的两化融合、十八大提出的两化深度融合一脉相承,标志着两化融合进入了新阶段,那就是充分重视和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为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可以说两化的深度融合将最终推动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数字经济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阶段。 (四)龙岩数字经济和两化融合的發展现状 2018年,龙岩市数字经济指数达74.8,同比提升1.0,数字新民生、数字新机制两项指数达80.0。2019年龙岩市共推动25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8家企业列入了省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龙净环保“工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项目列入了工信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2019年获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2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新培育1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上杭瓮福紫金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长汀金龙稀土有限公司2家企业获评国家绿色工厂;4家企业被评为省级绿色工厂。 2019年,龙岩市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为70.03,18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 二、案例描述 (一)福建威而特汽车动力部件有限公司发展历程 福建威而特汽车动力部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而特公司”)座落于龙岩市龙州工业园区,是福建省驰名的机械装备制造企业,该公司成立于2006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集皮带轮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也正朝数字化企业方向努力。纵观威而特公司的发展历程,其两化融合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6-2007年) 公司高度重视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2006年就成立了以总经理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组建了计算机信息中心,招收了3名优秀的IT高新技术人才,负责企业信息化工作。首先从制度上确立发展方针,即公司内部确立了“以市场为龙头,智能制造为核心,信息化为手段,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形成新的企业竞争力”的发展方针,并由总经办牵头,规范了公司在信息化建设上的一系列操作职责。其次着手进行基础资料的准备:对公司经营的基础数据进行梳理工作和讨论,包括产品分类、产品编码编制规则、客户资料、客户信息维护方式与分类等。 公司耗时一年规范了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的制度、责任和基础信息管理方式,为接下来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节点和标志性事件:成立公司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组建计算机信息中心。 2.信息化技術与研发设计手段融合阶段(2008-2009年) 以信息化创新研发设计手段促进产品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5]建厂伊始,公司就普及了CAD的应用,建立了基于信息化系统的网络环境,配置了齐全的PC机、服务器、工作站等硬件设备,并且引入多台数控加工设备,采用AUTOCAD、UG等计算机设计软件等信息工具,构建了以软件开发、设计为主的开发软件平台、AutoCAD、三维设计中心,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缩短新产品的设计周期,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采用ANSYS/LS-DYNA仿真模拟软件,建立能实现毛坯自转,符合实际生产的多道次拉旋有限元模型,提高旋压产品质量稳定性,减少加工过程材料的消耗与用电消耗,最大限度的提高皮带轮的使用寿命1-3倍。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 关键节点和标志性事件:应用ANSYS/LS-DYNA仿真模拟软件设计成功的辐板折叠旋压汽车皮带轮通过福建省新产品新技术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一种高精度钣金制皮带轮的加工工艺获国家发明专利。 3.信息化技术与生产过程融合阶段(2010年至今) 应用信息化技术,推动生产装备智能化和生产过程自动化,加快建立现代生产体系。在这个阶段,公司两化融合的主要工作,是结合用户的要求,进行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研究和开发,从单台设备、单一参数的自动检测和控制,逐步发展到整条柔性生产线的信息化建设,自行研发了数字式高精度旋压机,数控车床工件装卸装置、旋压机自动进出料装置、步进式组合模,数字式在线检测设备,数字式自动下料设备等,大幅度降低了生产线人员使用,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材料利用率,大大提高了企业中信息化条件下的竞争力。 关键节点和标志性事件:步进组合模旋压汽车皮带轮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立项并获得国家创新基金补助90万元。“旋压皮带轮柔性自动化生产制造系统”项目被列为2014年福建省两化融合重点项目。 4.信息化技术与管理融合阶段(2010年至今) 以金蝶ERP为核心载体,配合邮件管理,全面整合销售、采购、仓管物流、生产、财务、客户关系、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管理、绩效考核等,通过以信息为载体的传递与控制工具,整合和优化企业资源,构筑企业优化管理的机制和平台,全方位覆盖生产经营活动。 关键节点和标志性事件:金蝶ERP系统的建立。 两化融合的推进路径:构建两化融合管理标准体系,遵循PDCA方法(策划-实施-测评-处置),使两化融合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三、案例分析 从威而特公司两化融合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数字经济背景下两化融合的途径归结为:信息化基础阶段→信息化技术与生产过程相融合→信息化技术与研发设计相融合→信息化技术与管理相融合,呈螺旋式上升。 (一)信息化基础阶段 在信息化基础阶段,企业应当就其基础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进而对基础数据进行加工,形成数据资产,并运用于企业的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过程。随着机械装备产业的不断整合、发展,零部件生产、采购越趋国际化,竞争更加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技术渗透和融合的问题,更是一个优化和创新企业的战略、组织、流程、业务模式,以适应信息技术变革和信息时代发展趋势的管理问题。企业必须要能够持续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在动态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与其发展战略匹配的比较优势,产品质量比人家好,生产成本比人家低,能够根据不断推出的新产品,加快开发出相应的零部件,满足客户需要,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公司根据高端客户的要求,将两化融合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制定了“快速反应、柔性制造、优质高效、做国际一流汽车皮带轮供应商”的企业两化融合目标。但由组织结构也比较简单,许多业务流程还在调整中,此时信息化部门的职能还没有很好彰显,信息化人员的总体能力还不够,对业务的掌握更加欠缺,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上马ERP系统,时机显然是不成熟的。这一阶段是企业数字化基础准备阶段,企业信息化条件逐步成熟,夯实两化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和条件,但数字技术与企业业务融合的应用才刚刚起步,尚不深入。 (二)信息化技术与研发设计相融合 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单项关键业务环节信息化应用和覆盖情况;企业信息化综合集成应用水平,以及在信息化综合集成基础上,企业实现发展模式创新的情况。为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实现企业、供应商和用户间的物流配送与控制管理,在公司采购部、生产管理部、制造工厂、仓储中心、各分子公司以及协作配套厂范围内实现了SCM信息系统上线。通过SCM系统的实施,拉动了基础数据的管理。在这个阶段,企业逐渐以信息化技术创新研发设计,构建以多种平台或者软件系统为主的研发设计中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深度结合工业生产过程,以信息化引领、融合生产,形成强大的合力,两化融合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三)信息化技术与生产过程相融合 企业可以采用一个生产管理、监控与调度管理的应用系统。在生产线大量采用旋压机、数控机床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自动化水平,应用信息化技术,采用在线检测设备、机械手等组成柔性生产线,大幅度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劳动力使用。生产现场大屏幕成为现场管理的目视板,发挥目视管理的功效,使得生产现场调度指挥更及时、更精准;欢迎屏的使用使公司的接待工作增色;生产现场停工信息的统计与查询既减轻调度人员了以往手工统计的工作量,又给各个信息使用单位提供了查找问题的参考依据;在完成产品入库所需的参数表及五聯单打印基本功能外,在五联单上丰富了产品状态描述功能,使得产品在入库检查时更高效便捷,同时堵住了错装、漏装而入库的现象;初步建立零部件档案,为召回、三包索赔等积累部分数据。 在这个阶段,企业逐步建立起以智能化、自动化为标志的现代生产体系,生产柔性化、机械装备数字化明显,大大提高了信息化程度,两化融合步入深度紧密阶段。 (四)信息化技术与管理相融合 企业对数字化营销、售后服务、客户关系等业务进行精准建设。积极推进新服务渠道(服务站)管理系统(二期)和数字化营销数据平台建设(二期)客户档案规范化项目建设。同时进一步支撑企业售后服务网络下沉的业务管理。客户档案规范化项目是重点解决售前售后客户档案录入的规范性和准确性问题,一方面梳理规范公司所有客户档案,将历史数据中的错误进行纠正,另一方面通过系统功能,控制各个业务环节,进行必要的验证,保证新档案建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随着信息化管理的深入,企业提供“管理+信息化”的完整KOA知识管理解决方案。基于数据交互平台与其他系统接口间充当桥梁作用,采购、出入库流程及材料差异的核算效率均进一步优化,大幅提升仓储、采购和财务账务处理效率。在此阶段,两化融合进入深水区改革和推进阶段,采用ERP管理系统,全面、深入整合及融合企业的每个业务流程,优化企业各方资源,全方位、多角度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个活动环节,两化融合完成了高级提升。 四、结语 从威而特公司的两化融合可以看出,两化融合的历程一般需要经过三至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和特点都有所不同,但总体是呈螺旋式上升的。两化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和工作实践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以一个企业的案例来分析两化融合也仅是对相同或相近行业或产业有实际意义,推而广之的效果还有待实践中检验,这也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逄健,朱欣民.国外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与数字经济国家发展战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8):124-128. [2]付宇涵,马冬妍,催佳星.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下中国制造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模式探究[J].科技导报,2020(8):87-98. [3]吕建中.制造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J].中国工业和信息化,2020(5):78-82. [责任编辑:潘洪志]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