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特定地区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的关键问题 |
范文 | 陈 冲 摘要:特定地区生产某种农产品具有明显的品质和规模优势,建立农业协会、强化其功能是发挥特定地区优势效应、提高其农产品竞争力的一个关键问题。农业协会可以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劳动成本和交易成本来提升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通过资源禀赋优势的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等农业科技的推广、标准化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通过品牌建设、制度建设、农户和企业的相互制约来增强农产品的信誉竞争力。 关键词:特定地区;农产品竞争力;农业协会 中图分类号:F3043文献标识码:Bオ 作者简介:陈冲(1980-),男,西安人,兰州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与农村经济。 基金项目:世界银行第四期技术合作项目,项目编号:SYL040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项目编号:NCET-05-0859。 特定地区是指由于特殊的气候、土质、历史等因素,使得该地区的农产品质优、量多,相比于别的农产品生产地而言,该地区是这类农产品的生产适宜地区。这些特定地区有相当部分属优势农产品基地,如分别盛产香梨、小京生花生、脐橙、芦柑、桔子的库尔勒、新昌、赣南、永春、黄岩等。特定地区由于其特殊的生产条件、历史等因素,其产品相比于其他地区的农产品而言,容易产生地域品牌优势,具有一定的产品竞争力。然而,由于我国农村普遍单家独户分散经营的模式、市场外来力量的干预、内在条件的改变等等,使得特定地区农产品的优势地位的发挥受到很大影响。本文试图从农产品竞争力所包含的农产品价格、农产品质量和农产品信誉这三个方面分析,来说明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在特定地区尽快建立农业行业协会,强化其功能,是发挥特定地区农产品比较优势,提高并稳固农产品竞争力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农业协会与特定地区农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决定和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因素很多,既包括产业内部的直接和间接因素,也包括产业外部的商业环境因素,国内学者普遍将其归纳为:农产品价格、农产品质量和农产品信誉这三个方面。虽然决定和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的每一方面因素都与农业协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一)农业协会与农产品价格竞争力的提升 提升价格竞争力的关键是降低农场品的成本,农产品的成本主要包括生产成本、劳动成本、交易成本。农业协会主要通过降低以上三个成本来提升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1.通过规模经济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西方经济学的原理表明,劳动分工与专业化以及技术因素等产生规模经济,包括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难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导致农产品价格居高难下,质量良莠不齐,在农产品市场中竞争力脆弱。农业协会的出现,使农产品需求企业不再面对分散的农户,推进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集中,随着区域内相关企业的集中和聚集,企业可以在获得内部规模效益的同时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即“外部经济效益”或“溢出效应”导致的单位产品成本的下降。对于特定地区来讲,由于聚集存在一个规模效益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内产业聚集能带来经济效益,提高竞争力。因此,当聚集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出现产业在地域上的不断扩散,从而促进了产业带的形成和不断发展。正是在这种聚集和扩散中,产业带得以不断发展,从而带来整个产业链条上的农产品总成本的下降,提升农产品价格竞争力。 2.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降低农产品劳动成本 (1)农业协会有利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在我国,由于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农业劳动力剩余,抑制了农民对农田作业机械的需求制约农业机械推广。我国有095亿hm2耕地,2亿多个农户,平均经营规模约046 hm与以小型农业为主的日本相比,也仅为其1/3左右。全国农村现有务农劳动力32亿,其中剩余劳动力12亿。近些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虽有所增加,但总体数量仍很少。在大部分土地小规模经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的情况下,不仅农业机械的替代作用和效率得不到充分发挥,而且由于规模限制而造成的农业生产低效益也难以带动农民对农田作业机械的投入热情和投入能力。农业协会的发展,可使得特定地区生产同种农产品农户组织起来联合购买机械,降低了单个采购的成本,同时也可提高机械的利用效率,而机械利用效率的提高意味着通过收费的方式回收机械的成本的回收期大大缩短,即使农户不购买机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经济利益就会有人提供机械化服务,从而提高了机械化水平。 (2)农业机械化有效降低了农产品的劳动成本。目前,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在“三夏”“三秋”等农忙季节,也不得不赶回农村参加农业生产,机会成本相当高。在这些农忙季节,农民工每次返乡需要20到30天,按照每个农民工平均务工收入600元/月计算,加上往返路费和自身消费,平均每次1 000元左右的成本。而农业机械化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中原小麦主产区由于推广了小麦联合收获机械化技术,大大加快了“三夏”生产进度,避免阴雨天气造成的损失,实现了“龙口夺粮”。 3.通过信息共享降低交易成本 制度经济学认为,交易成本是产品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规模的、分散化的生产与销售产品的交易成本要远高于规模化条件下的交易成本。通过农业协会,使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形成一定地域空间内的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同时促进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相关企业的发展。而且农业协会和相关企业对市场信息的获取和把握能力要远远高于单个农户。尤其是相关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会积极主动地获取市场供求信息,相关企业之间也可通过市场供求信息的共享,大大降低获取市场供求信息的成本。各种农业协会和相关企业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其生产经营活动,引导并组织小规模分散经营农户的经营活动,能够大大提高各种农产品对市场供求的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二)农业协会与农产品质量竞争力提升 由于我国农产品质量总体上不高,从而导致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国家农产品相比,质量竞争优势不明显,表1列举了主要农产品质量竞争力不足的表现。农业协会通过资源禀赋优势的发挥、农业科技的推广、农业标准化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加强等方面有效地提升了特定地区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 1.资源禀赋优势的充分发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 农业是一个经济再生产过程同自然再生产过程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制约较大。农业协会使得特定地区把各类农产品配置在生态经济适宜区内集中生产,发挥特定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可以获得产量更高、品质更优、效益更佳的生产效果。诚然,现代人类可以借助工程和技术措施,为其选择的专业化生产创造适宜的人工生态环境,如建造塑料大棚、玻璃温室为蔬菜、花卉创造适宜的水、光、热等条件。但从总体看,农业毕竟还是个经济密度低的广域产业,也是风险性强的产业,大面积人工改变一个区域资源、环境所需的巨额投资和高昂的机会成本,会使农业投资者和经营者望而却步。资源禀赋的优势容易形成一些农产品垄断性生产,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原产地的保护,对其质量竞争力是个极大的促进。お 资料来源:于永维.加入世贸组织与提升农业竞争力[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オ 2.优良品种等农业科技的推广提升农产品的质量 现代农业是科技农业。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优良品种等农业科技转化率低、推广水平不高,直接制约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农户由于生产规模小,采用优良品种和现代农业科技的成本较高,风险较大,不愿投资采用优良品种等现代农业科技。农业协会可以使多家农户在志愿联合、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基础上试验优良品种和现代农业科技,如果失败后共同承担损失,降低了优良品种等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风险,为提升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农业协会推进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卫生状况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农业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其中重要的变化就是要从过去的“跟着感觉走”转向标准化生产的路子。农业协会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对科技的吸纳能力,而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贡献率的提高不仅表现在农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也表现在农产品品质和质量的提升。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生产经营,很难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也难以保证农产品的安全。而农业协会有利于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在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聚集,不仅使农业生产标准化的推广变得容易,如由协会组织实施的“优质专用小麦示范县”项目,不仅通过良种补贴的方式解决了统一优良品种的问题,而且通过集中连片种植,实现了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避免了各种小麦的混种混收,改善了优质专用小麦的品质;也将非常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安全卫生状况,如畜禽养殖达到一定规模,不仅有助于采用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也有利于对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兽药使用、停药期、药物和有害物质残留等进行监控,从而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标准,还有利于对畜禽疫病的监控、防治和检疫,降低畜禽死亡率,提高生产力水平。 4.农业协会为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提供了可能,从而为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提供了物质保障 农业是“弱质产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大,对基础实施的依赖性强。西方发达农业的成功经验表明,要实现传统自给性农业向现代商品性农业的转变,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发达的和完善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与之相配套。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在农业税减免和“两工”取消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式。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投入大量的成本,在一家一户分散化经营的情况下,农户难以也不愿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而农业协会可使农户联合起来进行投资,建设、改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从而为农产品质量的提升提供物质保障。 (三)农业协会与农产品信誉竞争力的提升 我国农产品的信誉竞争力不高,主要是由于品牌效应不强,信用缺失等原因造成。农业协会通过提升农产品的品牌,制度建设和农户之间的联合,增强对企业和农户的相互约束力,增强特定地区农产品的信誉竞争力。 1.农业协会可提升农产品的品牌 首先,农业协会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企业的建立与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将促使企业约束自己的市场短视行为和不诚信行为,注重自身品牌的培育。其次,农业协会有助于营销战略的实施,提高营销绩效。农产品的生产在特定地域空间聚集,不仅有利于政府实施宏观指导和调控,避免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出现较大波动,稳定农户的收益水平,而且有助于生产经营者、相关企业和政府实施营销战略,提高营销绩效。例如山东省栖霞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创优质、创名牌活动,目前已经注册了“天誉”、“宇冠”、“华阳”3个商标,市政府每年从财政支出400万元在中央电视台作形象广告宣传,2002—2003年连续两年在北京举办“中国山东栖霞苹果艺术节”,从整体上提升了栖霞苹果的形象,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竞争力也因此而提高。 2.农业协会发展中政府各项制度的规范引导了市场行为,从而提升农产品的信誉竞争力 首先,政府为促进农业协会发展而大力进行制度建设,为保证农户利益的最大化,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工商等政府职能部门将会对在市场上以次充好、假冒伪劣产品加大检查、处罚力度,净化了市场环境。其次,政府、企业以及农户均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及时准确和对称的信息披露,确立了农产品交易的公平性和透明性,促进了农产品市场交易的有序化和规范化。 3.农户内部联合增强了企业和农户相互约束力 农业协会的出现,将特定地区生产同种农产品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一个较大的经济实体。这些农户的合作与联合有助于提高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提高他们与相关企业的谈判地位和能力,从而较有效地约束企业的市场行为。而相关企业也可以通过农户的这种联合增强对农户的约束力,提高合同的履约率,从而获得稳定的产品销路和原料来源。 二、小结 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发展,我国农产品必将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特定地区来说,虽然通过发展农业协会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但并不是说不论任何产品在任何地区只要发展农业协会就一定能提升其竞争力,农业协会只是为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还取决于一系列其他内外部条件。 通过农业协会来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不仅是特定地区农业发展的战略举措,而且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只考虑解决某一个问题或某一方的利益,就可能不利于整个系统效率的提高。因此,实施该项战略措施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发挥比较优势与提高竞争优势相结合;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与发展农业协会和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与综合经营相结合;农户、企业利益与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利益相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同时,农业协会的发展既要积极推进又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实行龙头牵动、产业联动、科技攻关、技术推广,政府应将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等作为投资的重点,应将农民组织起来,并逐步实现规模经营。 参考文献: [1]乔娟.张宏升.论农业产业带建设与提升农产品竞争力[J].农业经济问题,2004(12). [2]瞿艳平.区域品牌建设与农产品竞争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7). [3]卢向虎.论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的途径[J].商业研究,2004(10). [4]李晓玲. 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选择[J].农业经济,2003(5). [5]薛国琴.提高特定地区农产品的竞争力[J].农业经济,2005(6). (责任编辑:吕洪英)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