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椭圆与三角形相关问题的归类解析 |
范文 | 杨志芳 解析几何与三角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两者结合能体现两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之间的综合应用,而在知识网络交汇处设计试题历来受命题者的青睐,在各级各类考试中频频出现,各省市和全国高考卷对此类问题也情有独钟.本文就以椭圆和三角形相关问题作一归类解析. 一、三角形边长问题 例1 设F1、F2为椭圆x29+y24=1的两个焦点,P为椭圆上一点,已知P、F1、F2是一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且|PF1|>|PF2|,求|PF1||PF2|的值. 分析:本题可以根据椭圆的定义求出两焦半径的长度,或利用椭圆的对称性求出点P的坐标.但本题并没有讲哪个是直角,故要分类讨论.具体解题过程不再赘述. (1)若∠PF2F1为直角,则|PF1|=143, |PF2|=43,∴|PF1||PF2|=72. (2)若∠F1PF2为直角,得|PF1|=4,|PF2|=2,故|PF1||PF2|=2. 评注:这类题目往往考查椭圆的一些概念和性质,又不失考查学生的数学思想,经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二、椭圆离心率问题 例2 已知P是椭圆x2a2+y2b2=1(a>b>0)上一点,O为椭圆中心,F1、F2是左右两焦点,在△F1PF2中,若∠F1PF2=90°,求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 解:以O为圆心,以c为半径作圆,此圆必定与椭圆有交点,而且交点P显然满足∠F1PF2=90°,所以c应满足b≤c评注:题中△F1PF2称为椭圆的“焦点三角形”,根据焦点三角形的特 征,解题的主要途径是:椭圆的两个定义(或焦半径公式)和正余弦定理(或勾股定理),以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若将此题变式为:以长轴的两个端点为三角形的两个顶点,角度再作一点变化即可变为下面题目(上海市高考题). 已知椭圆x2a2+y2b2=1(a>b>0),A、B是椭圆长轴的两个端点,如果椭圆上存在一点Q使得∠AQB=120°.求椭圆的离心率e的取 值范围. 三、坐标取值范围问题 例3 椭圆x24+y2=1的焦点为F1,F2,点P为椭圆上一动点,当∠F1PF2为钝角时,求点P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 解法一:椭圆x24+y2=1的半焦距c=3 ,以O为圆心,c为半径作圆x2+y2=3,解x2+y2=3 x24+y2=1得交点横坐标为±263.又同圆中同弧所对的角,顶点在圆内的角大于顶点在圆周上的角,大于顶点在圆外的角,故当P在椭圆和圆的交点间的上下两段椭圆弧上时,∠F1PF2为钝角,所以-263 评注:与圆锥曲线有关的参数范围问题的讨论常用的方法有:①利用图形列 出所讨论的参数适合的不等式(组),通过解不等式求出参数的范围.②把所讨论的参数作为一个函数,另一个适当的参数作为自变量来表示这个函数,通过讨论函数的值域来求参数的变化范围. 四、最值问题 例4 设椭圆E的中心为坐标原点O,焦点在x轴,离心率为33,过C(-1,0)的直线l交椭圆E于A、B两点,满足CA=2BC.求当△AOB面积达到最大值时直线l和椭圆E的方程. 解:设椭圆为2x2+3y2=t(t>0),直线为my=x+1. 两方程联立, 消去x得,(2m2+3)y2-4my+2-t=0.∵CA=2BC撸∴y1=-2y2,而y1+y2=4m2m2+3,得y1=8m2m2+3,y2=-4m2m2+3,∴S△AOB=12|y1-y2|=6|m2m2+3|=62|m|+3|m|≤62.当且仅当m2=32时,即m=±62时,△AOB面积达到最大值,此时直线l的方程为x±62y+1=0.由m2=32及y1y2=2-t2m2+3,得t=10,∴椭圆的方程为2x2+3y2=10. 评注:这类问题主要考查椭圆的几何性质、椭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考查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综合解题能力,往往以解答题形式出现,如2007年浙江省高考第20题. 五、证明问题 例5 椭圆x2a2+y2b2=1(a>b>0)的内接△PAB和△PCD,边PA、PB、PC、PD交x轴分别为A1、B1、C1、D1四点,若PA1=PB1,PC1=PD1,问是否存在实数λ使得AB= λCD? 分析:本题特征比较抽象,思路不易形成,运算繁杂.但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思考,一是以坐标轴上两点边线为底边的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两腰所在直线的斜率,其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有了这一知识,再考察本例题,PA的斜率与PB的斜率是互为相反数,即kPA=-kPB,若PA的斜率k1,则PB的斜率为-k1,若PC的斜率为k2,则PD的斜率为-k2.二是计算A的坐标时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可使问题简化. 解:设P(x0,y0),PA的斜率为k1,则lPA:y-y0=k1(x-x0),即y=k1x+y0-k1x0,与椭圆方程联立可解得A的坐标,即联立方程得(a2k21+b2)x2+(2a2k1y0-2a2k21x0)x+a2(y0-k1x0)2-a2b2=0(*) 由于直线与椭圆有两个交点,故xA+x0=2a2k21x0-2a2k1y0a2k21+b2,xA=2a2k21x0-2a2k1y0a2k21+b2-x0,∴xA=(a2k21-b2)x0-2a2k1y0a2k21+b2.代入直线方程可得yA=(b2-a2k21)y0-2b2k1x0a2k21+b2,计算B的坐标时,可以通过类比的思想,只要将A坐标中的k1换成-k1,即得到B的坐标,∴xB=(a2k2-b+2)x0+2a2k1y0a2k21+b2 ,yB=(b2-a2k21)y0+2b2k1x0a2k21+b2,∴kAB=yA-yBxA-xB=-4b2k1x0-4a2k1y0=b2x0a2y0(与k1无关的常量). 同理又可以通过类比,只要将上述过程中的k1换成k2即可计算出CD所在的直线的斜率也为b2x0a2y0,所以AB摺蜟D撸故一定存在实数λ使得AB=λCD. 评注:解析几何给人的感觉是由于运算量大,设元技巧性强,通过多次运算,是否能得到最后结果,心中无底,致使很多学生“望而生畏”.但某些特定的时候,通过类比或代换可以减少运算量,达到简化解题之功效.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