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问题与改善对策 |
范文 | 李婷 摘 要:随着近年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取消药品及医用耗材加成、实行分级诊疗、鼓励民营资本加入医疗行业、推进医保多元化支付等医改政策的相继出台,给公立医院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医院的综合管理能力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内部控制作为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一种重要的工具手段,可以帮助其进一步规范各项财务管理行为,完善相关的制度标准条例,减少内部徇私舞弊现象,从而有效地规避和控制各种风险隐患,减少不必要的财务风险损失。 关键词:公立医院;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一、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许多公立医院内控体系建设进程缓慢,其主要原因包括内控环境有待提升、风险管理不到位、监管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内控沟通交流等。一些医院管理者内控意识不强,除财务部门外其他部门对内控工作的协调配合度不高,内控工作开展的组织体系也相对分散、混乱,这些因素都导致医院的内控工作效果大打折扣。医院目前在应对财务风险时,管理人员通常都是根据经验主观判断,缺少合理的风险识别预警和应对机制,如不能及时发现和应对风险可能会给医院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由于各个环节存在较多的监管真空,使得许多内控措施流于形式,难以执行落地,加大了内控的难度;医院内部各部门科室之间各自为政,在开展内控活动时沟通不畅,无法进行有效合作,内部控制实施受到阻碍;医院在进行业务控制时,控制方法不科学,对关键业务及重要岗位人员控制力度不强,使得医院的内控效果表现不佳,对于医院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二、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优化和改进对策 (一)完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 1、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公立医院管理者要重视优化内控环境,提升自身的内控意识,不断鼓励全员参与内部控制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积极配合内部控制工作;通过分析医院所处的行业环境以及政府颁布的相关政策,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约束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以及内部控制人员,规范内部控制行为,从而提升医院的内部控制成效;公立医院要对内部控制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建立“院领导-科室负责人-内控执行人员”的三级内控工作机制,制定相应的内控目标,逐级对目标进行分解细化,有效推动目标的执行落实;医院要重视人才培养,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参与培训,从财会知识和管理会计理论、管理会计工具使用以及内部控制方法等方面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全面提升员工的综合实力,同时也可设置晋升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管理会计类的考试,全面提升员工的综合实力。 2、加强财务风险管理 公立医院要重视财务风险管理,通过全面梳理其内部各项业务流程,准确定位风险点所处的具体环节,然后对诱发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分析风险的影响后果,从而确定风险预警指标,一旦超出某一风险限定值,立即响应风险内控机制,从而有效提升医院的风险识别与应对能力;针对普通的风险,医院则可编制风险识别防范手册,在手册中明确风险的识别方法和应对策略,以确保出现风险情况时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风险管控活动。 3、健全内控监管机制 公立医院要健全内控监管机制,通过强有力的内控监管推动各项业务活动高效有序开展,确保各项内控措施有效落实到位。一方面为了保障内部监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医院要将审计工作从财务部门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内审监管小组,以避免内审工作过多地受到医院领导人员主观因素的干扰;同时医院要形成常态化的内审监管机制,开展日常审计监管和不定期专项审计监管活动,建立严格的激励奖惩制度,对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表现较差的员工或者科室进行严厉惩处,赏罚分明,增强内部控制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医院要将监督重点进行调整,确保监管能够覆盖编制、执行、考核评价等环节,保证监管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从而落实各项内控责任目标。 4、畅通内部沟通渠道 医院可从横向角度基于制度层面,制定合理的时间组织各科室参与内控研讨交流会议,并合理调整会议召开频率,要求各科室部门管理人员积极提出内控工作需求,明确内控责任目标;同时可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系统规范的内控交流机制,降低内控交流与沟通难度,促进内控信息在单位内部的共享和传递,从而增强内控工作效果。 (二)规范公立医院内控管理活动 1、改进内部控制方法 医院需结合实际情况改进财务内部控制方法,通过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会计内部控制、全面预算控制等多种工具方法来强化内部控制,保障内控的刚性和有效性。下面就其中几种控制方法作简要说明: (1)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 医院在设置岗位时,必须要遵守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原则,包括分离单据审核、付款、记账职务,分离物资审批、购买、入库、出库职务等,通过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来确保岗位之间能够实现相互制衡约束,从而有效避免内部徇私舞弊行为。 (2)会计内部控制 会计控制具体又可分为会计核算控制、单据凭证控制、账务核对控制、银行账户控制等,医院财务会计人员可借助会计内控途径加强对关键业务环节及重要岗位人员的管束,要求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按照会计制度准则展开工作,以此提升財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财产保护控制 医院加强财产保护控制具体可分为账务处理和固定资产管理。在账务处理控制层面,医院在处理业务收支账务时,要严格管控收支行为,加大收支票据凭证审核力度;同时要明确财务报销流程和标准,确保每一笔支出都合理;财务部门要定期核对医院各科室的账务,确保账账相符。其次在固定资产控制方面,医院要对固定资产实行分级分类控制管理,针对资产的购置新增、使用流转、保养维护、评估处置等制定细化的内控管理措施;同时根据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定期对医院资产进行清查和盘点,准确核对资产的现有价值和财务账目中的数据,确保资产账实相符。在采购精密度高且价值昂贵的医疗设备时,需要经过医院管理层和各医疗科室的集体决策,进行资产设备购置的可行性和投资效益分析,以保障资产购置的合理性;为了提高设备资产的使用效率,医院可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内部资产信息共享,从系统中可快速查询资产设备信息以及使用情况,资产管理人员可根据数据合理安排资产,从而提升资产的利用率以及使用效益,有效避免资产设备的闲置浪费现象。对于待处理资产的价值评估处置要公开透明,医院可通过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资产残值评估,确保资产处置的合理性,最大程度上保障资产效益,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 2、加强关键业务内控 医院要针对其内部关键业务环节制定专项内控管理办法,强化内部管控约束。以医院的药品及医用耗材采购为例: (1)药品采购管理 在药品的采购管理阶段,要合理控制药品采购权限,防止出现一人负责采购全程的现象;要严格按照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对药品及医用耗材进行集中批量采购;要严格按照药品及医用耗材采购预算计划开展采购工作,严禁违规的预算外支出以及超额预算行为;在采购前要对包括供应商资质、供应能力等进行全面考察;要加强对采购验收环节药品及耗材质量、数量的核查,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强化采购验收人员的责任工作意识,规范采购工作行为。 (2)药品合同管理 在药品的合同管理阶段,要加强合同的会审及归口管理,对药品合同内容加大审查力度,组织多部门进行联合会审,明确合同细则,避免后期出现合同纠纷;要求医院各部门严格按照合同要求履行相关责任义务,确保药品及时得到供应。 (3)药品库存管理 在药品的库存管理阶段,要根据医院的用药需求合理确定药品经济订购批量和采购批次,确保药品库存的动态平衡。同时定期对药品使用期限进行核查,通过信息系统设置优先安排使用药品期限靠前的药物,避免由于药品过期给医院造成不必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损失。 三、结语 总而言之,公立医院作为国内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其内控工作直接关系到医院长远的发展,因此医院管理者要增强内控意识,积极地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升内部控制质量,从而提升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公立医院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香红,李自娟,申富平.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贸实践,2018,000(007):61-62. [2]彭霞,程丽华,黄陶.雅安市公立医院内控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9,35(1):80-8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