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在就业扶贫中的运用研究
范文

    李红梅

    摘 要:就业扶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项重要的工作,新时代要求必须加快做好人力资源转移就业的工作,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技术,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扶贫。基于此,主要以就业扶贫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在就业扶贫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人力资源;就业扶贫;技术运用

    一、研究背景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做好扶贫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然的要求,也是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扶贫工作包括就业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等多项内容。其中,坚持就业优先和积极就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条件,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便是最直接且最有效的脱贫方式。近年来全国各地也纷纷进行了就业扶贫工作,并将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作为重点工作进行,实施了许多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的政策,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次脱贫攻坚战中,贫困劳动群体素质较低、就业意愿不强等问题仍然较突出,因此就业扶贫工作仍然艰巨和繁重。

    脱贫工作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不仅需要国家政策和充足的财力支持,也需要科学的技术支持,且由于不同贫困群体致贫的原因也不同,所以在扶贫工作中需要针对性运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从而真正地实现脱贫。本文重点论述的是就业扶贫工作,因此主要分析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在就业扶贫中的运用。

    二、就业扶贫中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具体运用

    (一)人力资源基础理论的运用

    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增值性、两重性、时效性、社会性等多方面的特点,将人力资源基础理论运用于就业扶贫工作中,能够掌握致贫与扶贫之间的机理关系,进而找到就业扶贫工作的着力点。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人力资源两重性进行分析,以此明确就业和贫富的关系。人力资源的两重性,主要体现在人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具体而言,人们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满足的情况下,会产生消费行为,且人在消费过程中,社会资源随之消耗。而人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劳动,其在参与劳动过程中实际也是生产的过程,因此创造了社会财富。在消费高于生产时,就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这也致贫的主要原因;如果消费与生产处于同等水平,则表示能够自给自足;而如果生产高于消费时,则勤劳能够致富,这样便实现了脱贫。可见,提高就业水平,是实现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二、对人力资源的增值性进行分析,以此找到加快脱贫的途径。人力资源的增值性,实际上指的是通过培训来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比如,通过对贫困群体进行培训,增强贫困群体的劳动意愿,并提高劳动技能,这样劳动效率和劳动效果有所提高,便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增值。因此,要想加快脱贫的进程,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精准识别技术的运用

    不同贫困群体致贫的原因不同,所以需要采用适宜的扶贫方法,帮助不同贫困群体脱贫,实现精准扶贫。而要实现精准扶贫,关键就在于科学对贫困群体进行划分,并找出适宜的就业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技术的关键就是能够对致贫的原因进行准确的判断,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扶贫方法和策略。从实际情况来看,患病、伤残、文化程度低、技能水平低、资金不足、自然条件恶劣、劳动意愿不强等是致贫的因素。其中,对于伤残、文化程度低、技能水平低的贫困群体,便可以通过就业扶贫来帮助其脱贫。

    第一、促进残疾人就业。目前促进残疾人就业属于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国家也高度重视残疾人的就业,并建立了一系列关于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法规。比如可以在民政系统中,设有专门吸纳残疾人就业的福利工厂;又比如社会保障体制中明确向用人单位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以此促进残疾人就业。残疾人的劳动能力主要取决于其残疾程度,就业扶贫方法适用于具有劳动能力和部分劳动能力的残疾人,通过就业扶贫的方式,做到人尽其用,这样不仅能够帮助残疾人实现脱贫,也能够有效缓解社会的负担。

    第二、促进文化程度较低及劳动意愿不强的贫困群体就业。需要通过开展有效的职业培训,以此提高这一类贫困群体的文化程度和劳动意愿。对此,便可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对这部分贫困群体进行针对性的组织培训和考察,帮助其实现就业,并在就业扶贫的作用下实现脱贫的目的。

    第三、促进技能水平低的贫困群体就业。在扶贫工作中,就业扶贫较突出的优势便是促进技能水平低的贫困群体就业,其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综合运用,如培训、职业规划、激励等多项措施,以此提高这部分贫困群体的劳动技能,使其职业竞争力增加,最终通过劳动来实现脱贫。

    (三)技能培训技术的运用

    在就业扶贫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运用更多体现在技能培训上,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群体的综合技能,从而实现脱贫。对此,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岗前培训。岗前培训的主要目的是转变贫困群体的就业态度,以此增强贫困群体的就业意愿。一般情况下,岗前培训的工作内容包括组织文化的了解、组织发展历程和现状的掌握、清楚规章制度、熟悉工作环境、明确工作责任意识等。除了这些基本的培训内容外,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培训来提升貧困群体的工作使命感及归属感。另外,在岗前培训过程中,要注重培训方式的合理性,如果只是依靠讲授的方式进行单向信息的传输,这实际上很难转变帮扶群体的工作态度,所以需要注重培训方式的合理运用,以此保证培训效果。具体可以通过参与性较强的培训方式来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如情景模拟、小组讨论、案例教学等多种方案,增强培训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这样能够有效增强帮扶群体的工作意愿。或者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社交平台加强互动交流,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促使他们与组织和同事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第二、在岗培训。在岗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贫困群体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工作效率。为了保证在岗培训的效果,首先,需要保证帮扶群体与其就业岗位相匹配,一般情况下多在加工制造业、社会服务也等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中为帮扶群体提高就业岗位,因为这些行业对于学历要求相对比较低,且对于劳动者的要求,往往只需要掌握一门作业技能便可。其次,在在岗培训过程中,应当根据帮扶群体的特点进行,最好在其上岗之前通过师徒带教的方式进行,以师傅说明、指导、演示等方式,使其掌握技能,并通过不断观察、模仿和实践来学习技能。同时在师徒带教过程中,应当将带教内容与工作任务紧密结合,传授与实际工作相关的职业技能,从而达到岗位培训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师徒带教方式进行培训时,一要注意带教质量的控制,主要取决于师傅自身技能的高低,因为学徒是以师傅为榜样,往往师傅的差错也会对学徒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带教质量;二要控制学徒的规模,可以一名师傅在同一时间带一名或者多名学徒,但如果不限制的增加,可能会影响带教的质量。

    三、案例分析

    以某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在2016年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指导下,与云南省进行对口扶贫,先后扶贫了1170名当地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上岗就业。同时,该公司在2018年还在上海市教育委的牵头下,参与了东西部职业教育的援助项目,先后分批接收了多名贫困中职生,主要是通过师徒带教的方式给予帮扶对象岗位实习和就业的机会。在就业扶贫项目中,该公司综合利用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技术,进行了帮扶对象的甄选、职业技能培训等多项工作,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新的就业扶贫模式,以此为帮扶对象提供长期稳定的就业平台,进而帮助他们实现勤劳致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必须要做好就业扶贫工作,应全面贯彻和落实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和安排,并紧密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利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以创新性和多举措形式,促进就业扶贫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以此帮助贫困劳动群体实现就业、增加收入,进而实现脱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全面打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脱贫攻坚战[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9(12):11-13.

    [2]宋娟.人力资源就业与社会保障精准扶贫探讨[J].商讯,2019(12):193+195.

    [3]孙颖慧.加强人力资源就业扶贫的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8(02):17-2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8: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