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创业绩效评价研究与非财务绩效指标体系构建 |
范文 | 钟旭晁
摘 要:对于创业企业而言,现有以财务绩效指标为主的组织绩效评价指标,难以科学表征处于动态环境中,正在快速迭代的企业成长。需要构建创业企业的非财务绩效指标体系以支持创业研究。本文通过梳理创业绩效基础理论,整理归纳文献采用的创业绩效评价指标,讨论现有创业绩效评价指标的优点与不足,创新性地提出了五维度二级非财务绩效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全面,且便于数据采集,适用于中国情境下的创业研究,应用于创业实证研究后,将会被修订与完善。 关键词:创业企业;创业绩效;非财务绩效指标 一、引言 研究企业成长或竞争力,往往需要以绩效表征组织的成功或者失败。已有文献中,绩效评价多以财务性指标为主,非财务性指标为辅。财务数据可以直观反映企业过去某一时点或者某一个阶段所取得的财务成果,但数据相对静态。初创期或者快速成长期的企业,其财务数据不一定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发展潜力,同时其财务性数据采集也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创业研究需要既能全面评估企业当前绩效,又能反映未来企业成长潜力,而且便于采集数据的非财务绩效指标体系。 二、创业绩效理论根源 目前,学者对创业绩效的研究主要根植于组织理论与战略管理中的绩效理论。关于创业绩效的基本理论包括:目标理论、系统资源理论、过程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 (一)目标理论 目标理论侧重于评价绩效结果,其核心观点是用组织达成某个或某些目标的程度衡量绩效,即用目标的实现程度来测量。关于目标的测量有很多指标,比如利润率、销售增长率、净资产回报率等指标。有学者认为组织的绩效单独用组织完成目标的程度来测量时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系统资源理论 有学者认为对于创业企业,资源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新创企业在外界环境的冲击下,必须合理配置和整合资源才能实现更高的绩效水平。系统资源理论认为,一种资源如果被大多数组织接受和认可,那么说明这种资源对组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系统资源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组织,一般以定性研究为主。资源的特征为:流动性、稳定性、相关性、普遍性、可替代性。 (三)过程理论 过程理论主要强调了员工的组织承诺。即,企业绩效的衡量需要从员工层面着手,用员工对组织的承诺来测量企业绩效。员工承诺度可以被定义为个体对组织中的相对认同程度和参与程度。它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坚定的信念和认同组织的目标和价值观;代表组织并愿意为组织付出努力;维持组织成员关系的强烈意愿。 (四)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满意程度纳入到组织绩效的考虑范围。利益相关者与创业者对企业绩效认识有所不同。对于创业者而言,新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员工的忠诚度等是衡量企业绩效的关键指标;而资源供给者则更加关注一个企业的资本所有者权益;政府则把企业雇佣人员的数量以及企业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等放在第一位。 综上,在创业绩效评价中,目标理论往往对创业企业带来负面的评价。系统资源理论用组织获得稀缺资源的能力来衡量绩效,从多元化的角度去衡量企业绩效,有利于企业更加关注组织能力,更多地培养和发展组织获取资源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标理论的不足。资源理论的缺陷在于只关注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却没有重视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过程理论从单一结果评价转为过程评价,强调以组织员工获取外界和企业内部资源的行为来衡量绩效。利益相关者理论突破了组织界限,以外部视角评价绩效,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过程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本文构建创业企业非财务绩效指标体系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持。 三、创业绩效指标评述 创业绩效作为组织绩效中的特殊类别,两者既有联系,又有所差异。創业管理研究者普遍依据组织绩效的内涵与评价指标,结合创业企业特殊性与研究需要设定创业绩效评价指标。对组织绩效的测量通常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 现有创业研究中,对创业绩效的评价基本采取拿来主义,更多地沿用了组织绩效的评价指标,只是针对创业特性做了维度上的适度调整。故而,创业绩效的评价主要依赖财务指标,忽略了财务指标只能反映企业在某个时点的财务成果,并不能作为新创企业是否成功的标志。另一方面,新创企业往往无法,或者不愿意提供准确的财务资料,也使得财务评价的科学性无法体现。 四、基于效果逻辑的创业绩效特征 建立针对创业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需要回归到对创业行为,以及创业型企业成长的共性评价指标的分析。 (一)基于效果逻辑的创业行为 效果逻辑和因果逻辑是创业研究领域中最重要的两种基本推理方式。因果逻辑一般是根据既定的目标充分获取并利用现有资源来寻求实现该目标的方法或手段,目标能够实现的概率相对可以得到预测。而效果逻辑认为未来不可预测,线性的因果逻辑现实中越来越难以观测不到,企业家自发运用效果逻辑进行行动。 在创业实践中,创业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创业的结果不可预知,本文认为创业实践中效果逻辑较之因果逻辑更具解释力。效果逻辑把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考虑到创业过程中,体现了创业过程的本质。在效果逻辑之下的创业行为主要特征有三点:一是偏重于团队努力和机遇把握的过程,而不在于短期财务收益;二是在不确定性条件下从既有的手段和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创业,而非从确定的目标出发;三是创业者结合自身承受失败的能力,与自己的战略伙伴不断地沟通和互动,在此过程中创造新的机会和新的手段。 (二)成功创业的共性特征 创业是长期且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创业行为本身就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的社会行为,创业者一系列开创性行为,风格迥异,但也具有共性特征。 一是体现出很强的产品快速研发能力和市场增长潜力。一系列研究表明创业企业研发新的产品对促进创新至关重要,市场绩效的增长推进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市场增长潜力不仅保证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也使企业进一步壮大。 二是企业核心团队对创业活动投入巨大的精力。新企业的形成通常由团队完成,而不是由企业家个人独立完成。一系列研究表明,创业核心团队对组织发展的信心,以及团队中个人的主动承诺对创业活动具有影响,并在创业公司的发展和业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创业者个人具有良好声誉。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声誉有利于人才资源和顾客资源的获取,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在创业过程中,企业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外界的良好评价,建立起自身良好的声誉,吸引顾客提升对企业产品的认知满意度。同时企业以此通过研发投入、培训员工、开发新产品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客户,形成企业良性成长的氛围。 四是中国情境下的创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中国与西方在政企关系,创业投资主体与环境,创业者失败承受力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创业者在努力获得市场的同时,如果能够得到政府给予的关注、支持,会使企业在起步运营阶段得到很大助力,大大提升新企业生存能力。 创业的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创业者发现创业机会,创建团队,整合和运用资源,利用商业模式的创新,为顾客创造价值,以及将价值传递给顾客。每一个阶段的绩效,难以直接反应在企业的盈利上,但全身心投入的创业团队,对企业产品充满期待的顾客,对项目发展抱有信心的投资者这些可以观测和评价的非财务性指标往往真实代表了创业的阶段性。 五、创业企业非财务绩效指标体系构建 综合上述分析,创业企业绩效评价,需要摆脱组织绩效评价的传统框架,尝试运用非财务性指标评价创业活动。 (一)非财务绩效指标体系设计目标与逻辑 非财务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遵从创业绩效的基本理论。针对创业特征,与创业研究需要,新的指标体系设定了以下目标:一是用非财务性指标替代财务性指标;二是指标可以定性描述以便访谈与问卷调查;三是相对全面的评价体系而非个别指标;四是兼顾结果绩效的同时更加关注过程绩效;五是增加中国情景下的政府因素。 具体指标体系包含结果绩效与过程绩效两个类别,共有五个一级维度。每个一级维度亦包含2-3个二级维度及初步建议的评估题项。其中: 结果绩效包括企业声誉、发展潜力两个一级维度,用以替代企业销售收入、利润、投资收益率等财务性指标。企业声誉重点评估企业外部投资方和其他核心利益相关方对企业发展状态的满意度,发展潜力重点评估组织的创新性,成长性。 过程绩效选择企业的市场表现,创业团队状况,以及中国情境下非常重要的企业与政府关系为评估重点,包括:顾客忠诚度、员工的组织承诺、政府与企业关系三个一级维度。(见图1) (二)指标诠释 企业声誉。企业声誉是指企业取得社会认可从而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获取资源,把握机会等。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企业形象、自我认同、期望认同。企业形象主要指外部核心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的认知和评价。自我认同和期望认同是指企业对自身的评价以及希望他人如何评价自己。 发展潜力。本文认为发展潜力主要包括生存能力、成长能力和创新能力。生存能力可以通过产品竞争能力、企业生存年限来评估;成长能力可以通过市场份额的增加速率,员工人数增长率等评估;创新能力可以用新产品或新市场的研发能力,技术投入比率等来测量。 顾客忠诚度。顾客忠诚度是指顾客出于对企业或品牌的偏好而经常性重复购买的程度。顾客忠诚度一般运用顾客满意度、顾客感知、顾客信任三个指标来衡量。 员工的组织承诺是指个体认同并参与一个组织的强度。本文将员工的组织承诺分成感情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三个维度。感情承诺包括组织价值观认同、创业团队成员的离职率;持续承诺包括员工留职率、员工满意度;规范承诺包括员工生产率。 企业与政府关系是指政企间双向的沟通与交流,政府部门对企业的了解与信任度,政策支持力度,政府购买服务等。本文主要用政府支持和政府合作两个指标衡量。 六、贡献与未来研究 创业绩效评价对创业研究,投资者的投资评估,创业者自我评价,创业政策制定与调整等多领域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的贡献在于:归纳与评述了现有创业绩效评价指标,对理论与实践界选取现有绩效评价指标提供了指向和便利;创新性地构建了创业企业非财务绩效指标体系,突破了以财务性指标为主进行组织绩效评价的传统框架,用可定性描述的非财务性指标全面表征创业绩效,有助于创业研究特别是质性研究的深化,也有助于基于实践目的的创业绩效评价;在创业绩效评价中融入了中国情景因素。 未来研究需要将已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广泛应用于创业的理论研究,在不同研究主题,管理情境下检验和完善体系的一、二级维度,细化评价题项。 参考文献: [1]Connolly T, Conlon E J,Deutsch S J[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0(2). [2]Steers R M[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77(1). [3]Yuchtman E,Seashore S E[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67(6). [4]葛寶山,滕星均,柳燕.基于组织绩效视角的创业绩效理论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9(2). [5]沈超红,罗亮,创业成功关键因素与创业绩效指标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6]沈超红,王重鸣.创业绩效结构探索与合约解释[J].南京社会科学,2011(1). [7]曾萍,李明璇,刘洋.政府支持、企业动态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传导机制与情境调节[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6(4). [8]赵淳宇,冯瑛.企业声誉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