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以应用能力提升为导向的な称防嘧ㄒ等瞬排嘌体系探索与实践 |
范文 | 刘兴元 郑琰 李茜 摘?要:该文通过分析食品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教学条件和地方食品企业需求,探索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应用能力提升方面取得较好成效。 关键词:人才培养体系;应用能力提升;校企合作 为贯彻落实国家“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定位,云南省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大力发展食品与消费品加工制造业等8大重点产业,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我校作为一所云南省地方本科高校,需尽快实现向应用型转型,培养出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此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围绕学校“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积极开展食品产业调研,并根据地方食品企业、事业单位的特点和人才需求状况,对以应用能力提升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形成了“6+6”能力培养体系。 一、当前我校食品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属于工学学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培养食品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学校需要有明确而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当前我校食品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由于我校地处欠发达地区,食品工业基础薄弱,高素质食品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匮乏,而在校教师主要以研究专业理论为主,并且不同食品产业,其生产过程和生产方法各不相同,在这样的条件之下,我校食品类专业建设该如何与地方食品产业实现有效对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能力培养,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二是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如何与地方食品企业的实际生产实现有效对接,将企业岗位职责要求融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中,适应企业生产运营需求,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利用地方食品产业优势及特色,培养适应地方食品产业需求的人才;三是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如何与企业生产过程实现有效对接,联合企业加强实践和实操能力的培养,推进校企合作育人深度融合,在教学、科研和实际应用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确保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食品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根据我校食品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3大问题,我校对地方食品企业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结合我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教育目标,我校提出了围绕地方食品产业需求、围绕食品企业岗位职责要求、食品企业生产过程构建食品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围绕地方食品产业需求,优化专业能力培养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食品产业不断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新产品,对高校食品专业的应用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1]。为了快速掌握地方食品产业特点,并且更好的适应地方食品产业发展需求,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积极加强与地方食品企业的联系,聘请企业专家担任课程主讲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学校教师与食品企业管理及技术人员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当前地方食品企业对人才能力类型的需求,确立了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6+6”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1)食品工程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及应用,具有一定的食品工厂工艺设计、工程计算、设备选型等工程设计和应用能力。 (2)食品加工基本理论及应用能力:掌握食品化学成分的性质和反应原理、营养和生理功能、微生物学基本知识及在食品中的应用原理等知识,能分析食品加工及贮藏中的有关品质变化原理并解决相关技术问题。 (3)食品安全评价基本理论及应用能力:具有分析影响食品安全性危害因子来源的能力,能预防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带来的安全问题,对加工食品和转基因食品存在的安全问题能进行客观分析。具有新食品原料进行安全性评价的初步能力。 (4)食品检测理论及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食品分析和微生物检测能力,能对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因化学变化、微生物变化引起的品质变化进行检测分析。掌握扎实的仪器分析检测基本原理知识和熟练的仪器分析检测技术,具有利用分析仪器对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和有害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的能力。 (5)食品安全控制理论及应用能力: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检验的基本程序、技术和方法,掌握食品良好操作规范、食品卫生标准操作规范、食品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和ISO9000质量保证标准系列等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过程控制体系,具有食品质量和安全控制的能力。了解食品标准制定的原则和程序,熟悉国内外食品标准与法规,掌握食品安全强制性标准种类及内容,具有食品卫生与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能力。 (6)科研创新及科学研究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了解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前沿问题,掌握文献检索及实验设计、操作及结果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能从事初步的科学研究工作。 上述六项专业理论及其应用能力(以下简称6能力)的教学培养内容,从专业理论知识要求和食品企业应用需求等方面,制定了符合校企双方实际的协同育人方案,使食品专业教育与食品产业需求得到统一。 (二)圍绕食品企业岗位职责要求,设置专业课程体系 为使课程设置更加具有针对性,我校对地方食品企业开展了岗位需求分析。根据地方食品企业岗位对应用型人才的能力需求分析,着重构建“6能力”的课程体系,明确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内容紧密联系企业岗位实际,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围绕岗位职责要求这条主线,通过分析有代表性的岗位工作任务,确定各岗位的职业能力标准,明确了我校食品类专业“6能力”的主干课程为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学、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分析、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学、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这些课程可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另外,为了体现专业特色,在征求企业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以“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以及“专业导论”等课程为主的专业基础课程,并根据地方产业特色开设一定数量的茶叶加工与审评、咖啡加工与品鉴等校本特色课程,既体现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又凸显专业培养的特色,从而建立起针对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 (三)围绕食品企业生产过程,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要实现食品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我校还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核心内容是实验课程、实习实训与生产过程对接。为此,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6能力为核心,设计实验教学课程,并结合食品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与食品企业联合开展实践实训。 (1)按照6能力的要求制订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在食品分析、食品工艺学、食品化学实验、食品微生物学等主要专业实验课程内容选择时,设置一定比例的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以项目化方式开展教学,根据食品企业岗位需求,分解工作岗位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整个实验过程以项目为载体,通过模拟实际生产情境,学生按工作流程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完成试剂准备、样品采集、检测、数据记录、分析及出具实验报告等整个工作过程。为了提升项目化实验课程的教学成效,我校食品工艺实验室、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室、食品理化分析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都专门设计了针对性很强的实验课程,重点关注食品企业的生产过程,为学生了解、熟悉、强化6能力提供基础保障。 (2)根据企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制订实习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根据学生四年的学习时间,按照建立专业的意识,提升专业兴趣,掌握专业技能等三个层次设计实习过程:二年级通过“食品安全现状调查及质量管控”社会实践建立专业认识,二、三年级通过“食品专业实验技能训练及竞赛”提升专业兴趣,三、四年级通过“食品职业资格技能培训”“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等训练职业技能[2]。 三、食品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初步实践成效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属于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通过与地方食品企业的相互协作,我校从食品企业引入了具有高技能水平的师资力量,有效提升了学生职业技能;将食品企业岗位能力需求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课程的实用性;有食品企业作实践教学的支持,对于学习食品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最好的学习场地。通过与地方食品企业的联合,我校食品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已初见成效。 (一)建立起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机制 我校与地方食品企业相互协同合作,根据食品企业的实际需求,设置食品类人才培养方案,并联合实施教学。教授学生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并定期与企业沟通交流,反馈教学效果,不断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食品企业为我校的实践教学提供实习基地,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配备实习指导老师,传授实践经验,让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3]。这样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撑,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学生应用能力有效提升 校企合作“6+6”能力培养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使知识与岗位对接、理论与实践对接,改变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中不与实际项目结合、在校学习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情况。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强化教学的针对性,注重专业实验实践教学,实现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加明确专业学习目标,具备应有的职业应用能力。 四、结语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建构系统的、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将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系统的、与各种应用需求相结合的实训过程,才能真正培养食品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葛永红,李灿婴,白凤翎,等.“产教融合”应用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农产品加工,2020,502(8):99100. [2]刘晓燕,马立志,王瑞,谢晓林.转型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6):128130. [3]李云龙,李作华.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创新[J].教育观察,2020,9(1):5152. 基金项目:普洱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8?JG004);普洱学院教学团队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刘兴元(1974—?),男,汉族,云南普洱人,硕士,教授,學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高校教学管理与研究、食品质量分析。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