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斑点叉尾鮰池塘养殖技术 |
范文 | 窦永芳 文生萍 摘要: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斑点叉尾鮰是在引种方面比较成功的一种大型淡水鱼类。从2003年越南鲶鱼被美国列为倾销产品后,我国的斑点叉尾鮰养殖业得到飞速发展,不仅开拓了国际市场,而且国内的养殖技术也日益成熟起来。 关键词:斑点叉尾鮰;池塘养殖 斑点叉尾鮰又称沟鲶,属鲶形目﹑鮰科鱼类,主要分布在大西洋沿岸、美国中部流域和加拿大南部的部分地区,喜在清澈、沙质或石砾底质、流速较快的大中河流或咸淡水水域生活。斑点叉尾鮰因适应性广、食性杂、生长快、肉质上乘、抗病力强等特点,曾是美国淡水养殖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最适合加工的优质淡水养殖品种。我国于1984年由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引进该鱼,经过多年的研究及推广养殖,现已在国内大部份地区进行养殖了。 1 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头小,吻稍尖,口亚端位,头部上下颌具有4对灰色触须,其中鼻须1对,颌须1对,颐须2对,长短各异。鳃孔较大,鳃膜不连于峡部,颐部有较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体型较长,前部宽于后部,体表粘液丰富,光滑无鳞,侧线完全,皮肤上侧线孔明显。体两侧背部淡灰色,腹部乳白色,幼鱼体两侧有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成鱼斑点逐步不明显或消失。具有脂鳍1个,尾鳍分叉较深,鳍均为深灰色。 1.2 生活习性 斑点叉尾鮰属于广温性淡水鱼,生长温度为5~36.5 ℃,最适生长温度为18~30 ℃。溶氧4.5mg/L以上,pH 值为6.5~8.9。 斑点叉尾鮰属于底栖鱼类,主要栖息于河流或湖泊等富有砂砾、石块的底层,喜在阴暗处集群摄食,有昼伏夜出的摄食特点。鱼苗阶段主要以浮游动物、浮游动物等为主。以后逐渐偏食于个大的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及有机碎屑。 斑点叉尾鮰是典型的雄鱼筑巢鱼类之一,一般雄鱼在与雌鱼交尾后会赶走雌鱼,一直守护受精卵发育至孵出鱼苗。所要求的产卵温度21~29℃,最适温度26℃,若水温超过30℃,受精卵的胚胎发育和鱼苗成活不理想。据统计,在长江流域斑点叉尾鮰的繁殖季节为6~7月。 2 养殖技术 2.1 池塘设计与修整 池底平坦,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排灌方便,交通便利,水体中的溶氧量4.5mg∕m3以上,PH值6.8~8.9,适宜透明度35~40㎝左右。池塘为长方形,面积为3~5亩,池深1.8~20m,水深1.2~1.5m,池塘底部淤泥厚度应小于15cm。 提前整平池底,清除池塘内的杂草及杂物等,用生石灰200公斤带水进行消毒,暴晒一周。 2.2 鱼种的选择和放养 根据斑点叉尾鮰的形态特征选择优质、健康、体形、体色、体重大小合适的个体。放养前,要用2.5%~3%食盐水浸洗5min左右或20ppm高锰酸钾浸洗5~10min,池塘主养斑点叉尾鮰有多种放养方式:第一种,轮放轮捕每次捕起达上市规格的个体后,再补放一些小鱼种,保持一定的池塘密度;第二种,年初一次放足鱼种,养到年中将达上市规格个体鱼捕起,捕大留小,逐步分疏,多次起获,适当增加放养密度;第三种,年初一次放足,养到年底一次捕获。 2.3 投喂技术 2.3.1饲料选择 选择专门的斑点叉尾鮰鱼种的人工配合饲料,最适合用浮性饲料为好,粗蛋白的含量要求达到38%~40%,且动植物蛋白比例为1:10,使用的饲料必须符合《无公害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2.3.2饲料投喂量 养殖前期(前2个月)饲料蛋白量含量在36%以上,养殖后期(2个月后)饲料蛋白含量因不低于32%。饲料以配合颗粒料为好,一般日投饲料率为3%,饵料的投喂量因根据水温﹑水质﹑气温变化鱼体重量等灵活掌握。 2.3.3投喂方法 做到“四定”,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根据水色、天气、水温、水质、气候变化,以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为宜。的观察情况 2.4 常见鱼病和防治措施 2.4.1小瓜虫病 由寄生性原生动物小瓜虫引起,是斑点叉尾鮰的主要疾病之一;肉眼可见其皮肤、鳍条有白色点状囊泡,鱼体消瘦、活动迟钝,常漂浮水面。防治方法:用0.002~0.0025%L雀石绿溶液浸洗病鱼10~20min,隔天再洗一次;用2ppm硝酸亚汞溶液浸洗病鱼1~2h,疗效甚佳,但不宜全池泼洒。 2.4.2水霉病 由水霉菌引起的真菌性魚病,是斑点叉尾鮰的常见疾病之一;肉眼可见絮状菌丝,水中更为明显,患病鱼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最后瘦弱死亡,多因运输或捕捞等操作中损伤引发。防治方法:改善运输方法,待鱼种运到后用3%食盐水浸泡鱼体15~30min,预防效果明显。 2.4.3预防措施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若要鱼健康,病得提前防。通常放苗时先用2.5%~3%的食盐溶液浸泡10~15min。养殖期间,每月用生石灰水全池泼洒消毒,或每15d用0.3~0.35ppm的二氧化氯全池泼洒预防鱼病发生。若发现鱼病,要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另外,食用鱼上市前必须保证20d以上休药期。 3 日常管理 定期使用水质测定仪测定池水有关指标,关注水质变化;定时开机增氧;定期换水,每次换水量为池塘总水量的1/4~1/3。定期用生石灰20千克/亩消毒、调整水质一次。早、晚各巡塘一次,注意观察生长、病害等各种动态,进行对症治疗,并做好记录。 参考文献: [1]吴晓慧,介子林.斑点叉尾鮰人工池塘养殖技术[J].河南水产,2011,(03). [2]胡红良.斑点叉尾鮰种质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中国水产[J].2007,(08). [3]吕书成.斑点叉尾鮰人工养殖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2,(2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