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设计探讨 |
范文 | [摘 要]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是其教学的宗旨。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课程的建设,“财务管理”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管类人才培养的质量。而经管类专业众多,包括财会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由于专业不同,课程的授课内容也会存在差异。因此文章以财会类专业与国贸专业为例,探讨了经管类财会专业与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以期为开展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教师提供可行的教学借鉴。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教学借鉴 [中图分类号]F830 1 前 言 在2018年6月的“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陈宝生部长讲话中提到:“本科院校要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而要实现“水课”到“金课”的转变,课程教学设计则是具体的实施途径。“财务管理”课程作为经管类财会专业的核心课,非财会类经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对于培养合格的经管类应用型人才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面授的对象不一样,财会类专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与非财会类专业“财务管理”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面理应存在差异。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财务管理”在经管类专业教学中趋同,从而使得大量的非财会类专业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师授课积极性下降,使得“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需要重新进行考量,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针对财会类学生与非财会类学生进行有区分的教学设计,从而使得“财务管理”课程在经管类专业教学中达到课程设置应有的效果。 2 “财务管理”教学目标的设定 对于财会类专业学生来讲,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目标应当注重于“技术性”与“实用性”,而对于国贸专业等非财会类专业而言,“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应该注重于“实用性”。进行“技术性”与“实用性”的目标界定主要在于: (1)财会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专业性技术比较强的财务会计类工作,“财务管理”课程作为财会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理应将目标设定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上。通过“财务管理”理论部分与实践环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企业财务活动四个阶段的技术性指标的计算与分析;而对于国贸等非财会类专业的学生,由于其将来从事财会类专业工作的概率不高,因此“财务管理”课程对于这些专业的意义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财务思维,能够利用所学的“财务管理”的知识解决其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更强调“实用性”。 (2)无论是财会类学生,还是国贸等非财会类学生,在教学目标中都设定了“实用性”的目标,这是因为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讲,在“财务管理”教学中有一些理论性太强的知识,比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MM理论可以在实际的教学中舍弃,这样更能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研究性人才培养的差异,从而使得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3 “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 从国内比较流行的大学本科教材来看,“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没有太大的差异。其主要包括:①财务管理总论及财务管理基础;②投资管理;③筹资管理;④营运管理;⑤企业财务成果分配管理;⑥财务指标分析。 针对这六部分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不同专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不一样,教学课时是有差异的,财会类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课时一般设置在4学分左右,而国贸等非财会类专业的学分设置一般在3学分左右。因此针对“财务管理”教材课程的内容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是有不同取舍的,对于财会类专业来讲,教师授课的内容主要应集中在①;②;③;④;⑤,而对于国贸等非财会专业,其授课的主要内容应当集中在①;③;⑤;⑥,之所以这样设定原因在于: (1)由于课程的设置目标与学分的差异以及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理论课程课时的不断压缩,要想把“财务管理”教材知识的所有知识点全部授完与讲透存在比较大的难度,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来讲,也没有必要。因此相关任课教师有必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组合和再加工,而取舍的标准就是“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目标,根据上文所提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将财会类专业的主要授课内容集中在①;②;③;④;⑤是比较合适的,而将非财会类的主要授课内容集中在①;③;⑤;⑥是切实可行的。 (2)就财会类专业教学内容而言,财会类专业主要的授课内容涵盖了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货币时间价值、投资管理、筹资管理、运营管理和经营成果分配管理。基本上包括了企业财务活动的四个阶段的财务行为。而对于财务指标分析不进行重点的讲授是因为财会类专业学生在后续还会开设专门的“财务报表分析”或者“财务分析”课程,会进行更系统的学习,因此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就完全没有必要将其作为重要讲授内容,这样也凸显了“财务管理”课程的专业性。 (3)对于国贸等非财会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其主要包括财务管理的基础、货币时间价值、融资管理、经营成果分配管理以及财务指标分析这几部分的知识点。主要是体现该课程设置的“实用性”目标以及与非财会类专业的专业课程契合度上。从国贸等非财会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角度出发,其进行“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主要在于培养财务思维,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时,学会用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做有关的决策,而货币时间价值、筹资管理、经营成果的分配管理以及财务指标的分析等相关知识点都非常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对于投资管理、运营管理的学习则放在次要的位置,甚至是课时不够时可以舍弃这一部分的知识点。因为这一部分知识的“技术性”含量更高,非财会类专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在今后的工作中如果要用到,基本上也是利用已有的数据进行决策,没必要在有限的课时安排内进行详细地講授。 4 “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手段的运用 传统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采用“满堂灌式”与“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并且授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公式的讲解,把“财务管理”课程讲成了半数学课,而对于财务管理背景知识的讲解非常少,甚至不讲解。这样导致“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低,课堂教学效率不高。随着“互联网+”的到来,无论是对于财会类专业,还是国贸等非财会类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授课教师都应当借用网络工具,借用爱课程、智慧树等精品课教学平台,补齐授课教师的短板,开发实用性强的案例进行授课。也可以采用探究式授课模式,学生登录网络课程平台进行预听课,然后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问答环节,最后针对同学们自主完成情况进行讲解与点评。从而提高同学们参与课程的主动性,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5 考核方式的设定 作为“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最后一环节,考核方式的设定是否科学直接将会影响到授课的效果。比较多的有关“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研究文献都指出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注重期末卷面成绩,而不注重过程学习,因此应当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将过程学习作为重要的考核依据,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卷面考核按照5∶5的比例作为最终的考核成绩。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是非常可取,因为对于财会类专业与国贸等非财会类专业“财务管理”课程考核的要求理应有所不同,采用5∶5“一刀切”的方法不利于“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实际教学中应当针对财会类专业与非财会类专业设定不同的考核方式,以凸显专业与非专业的差异性。 作为财会类专业,笔者认为还是应当将期末卷面考核作为主要的依据,过程学习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按照过程学习与卷面考核3∶7的比例进行考核,对于非财会类专业可以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卷面考核5∶5比例进行考核。之所以这样设定是基于以下原因: (1)很多研究者反对把期末卷面成绩作为最主要的考核依据,在于此种考核方式会导致学生为了期末考试而不注重平时的过程学习,死记硬背财务管理公式,从而使得教学效果不佳,未能培养学生对于“财务管理”课程的兴趣。笔者认为期末卷面考核无论作为财会类专业还是国贸等非财会类专业“财务管理”课程考核的主要依据是没有问题的。因为现实情况下大部分应用型高校的过程性考核都停留在形式上,很多过程性考核只是为了省掉复杂的卷面考试程序。从另一方面讲学生靠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恰恰反映了“财务管理”课程期末卷面试卷的出题方式还停留在旧的套路上,存在标准的唯一答案。因此解决期末考试靠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的方法不是改变考核方式,而是改变我们过去的命题方式,尽可能地在试题上下功夫,设置能体现“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目标而又不仅仅依靠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的题,本身就是对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要求。 (2)对于财会类专业与非财会类专业设定不同的考核方法主要在于两者的教学目标存在差异。作为财会类专业学生,“财务管理”课程作为其核心课程,强调的是技术性,因此其考核要求相对来讲应当设置得高一些,期末卷面的比例较高是强调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对于基础知识要能真正做到掌握,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而对于非财会类专业,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过程性学习相对而言要重一些,在过程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思维。 (3)强调期末考核的重要性并不是排斥过程学习不重要,过程学习在“财务管理”课程学习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如果一味地看重过程性学习,而不注重最终的学习效果,过程性学习意义也就无法凸显。特别是在目前应用型本科教学实务中,过程性学习还停留在基础阶段,过度地看重过程学习反而会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将过程学习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形成有结果的过程性学习是目前“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现实选择。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考核方式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特别是随着“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未来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设计将会出现颠覆性的变革,因此作为“财务管理”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当始终保持学习的习惯,以最大的努力推动“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黄琳.“互联网 +”背景下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研究[J].财务管理,2018(5). [2]孙金花.财务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探讨[J].新会计,2017(10). [3]李华军,邓孙棠.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下财务管理课程标准建设[J].财会月刊,2016(21). [4]李西文,孙克新,袁振兴. “贯穿式”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模式研究——以高等财经类院校为例[J].财会通讯,2014(34). [5]朱清贞,刘冰灵,汪建敏. “财务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及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金融教育研究,2016(2). [作者简介]罗飞飞(1988—),男,汉族,湖南衡阳人,讲师,注册会计师,税务师,会计师, 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税务会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